刘艳秋
(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吉林 长春 130216)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确定了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了把社会主义国民教育作为弘扬和进一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围绕着立德树人的任务导向,将中华优良思想、传统文化教育全面纳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文化传统常识教育工作,并落实在传统思想文化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教学,积极履行立德树人基本任务。
身为职业院校的语文老师,怎样更有效地把课程思政融入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有效地融汇到一起,是我们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课程思政与语文课程的高效融合就是要对语文课程内容及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整体把握,确立主线,全程贯穿,而非碎片化的相加,做到“三全育人”,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生命心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在进入全球化世纪以前,你一定要明白我是谁!”
语文教育是职业学校思政教学工作的主要部分之一,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而语文课程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个主要语言文化课程,多数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育工作时更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却忽视了语文课程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教学之间的关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没有把二者相结合,没有更好地将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觉悟相融通,也未能对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建立合理而清晰的认知,未能在语文课堂上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将思政教育与语文课程相融通。具体表现在:
就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来说,其教育目的主要是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科学综合素质。思政教育的重心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理念养成的指导,它注重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思想观念的约束和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突出育人价值。因此,有效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语文课程中,我们需要正确定位思政教育和语文教育,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在正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指导下开展后续的教育工作,在语文学科的本质中感悟核心素养,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课程思政与语文课程相融合对语文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但要做到正确定位好思政教育活动和语文课程之间的关联,同时也要通过参加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实验活动等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储备足够的语文课程中的思政信息,以保证老师能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元素进行思想教育。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素质教育研究、培养等工作,还需要深入社会层面去通过体验式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思政素质,更需要主动跟上社会教育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地充实自身与提升自我,坚持“文道并重”的原则,如此才能将思政课程与语文课程相融合做到游刃有余。
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中有的文学价值高,有的教育价值高。但因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这部分内容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注重其延伸和扬弃,选取合适的思政教育素材。如在职业院校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优秀的古代诗“道法自然”和各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踌躇志向等。语文教师要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进一步引申进行教育,同时还要把这部分内容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与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此才能在充实语文课堂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本的积极功能,高效完成思政教育工作。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思政与语文课程进行融合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政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应该选择多样化而且创新性强的方法来进行教育,例如可以通过在新课改背景下所提出的分组协作教学方式、情景模拟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富有兴趣,从而可以高效开展思政教育。
在课程思政和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实践中,应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工作任务,并坚持在教育引导、社会价值引导等方面,语文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并进。矫治学校过分偏重知识传授,而忽略思想教育引导、价值导向的现状。通过全面发掘职业院校语文课程中优良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同时,也获得了优良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浸润和陶冶,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
语文课程是基础,不能为了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而破坏了语文知识的连贯性,这让学生困惑,进而反感。
成功的思政教育一定是无声胜有声的。在将课程思政与语文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化于无形,不贴标签、不生搬硬套,就要依靠生动活泼授课形式、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恰如其分、自然的表达方式,关键点是突出育人价值,启迪学生的思想,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的高尚品德、优雅举止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形我召唤,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自身专业知识过硬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将语文教学、历史延展和思政教育在课堂上融会贯通,配以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对学生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语文规范》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的统一是语文的基础特色。”强调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睿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课程思政与语文课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实践研究,总结了如下的几种途径。
根据学校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特征,在进行语文国家教材的讲授时,将课程内容模块化,进行校本化实施,这样更易于实现课程内容的丰富化。语文老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每一个模块的经典作品中包含的传统美德、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等,有效地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4.1.1 精心组织文言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著作凝聚了熠熠生辉的思想精髓,是优秀传统文化文学精髓的主要载体。如讲授《论语》中的《寡人之于国也》时,利用了孟子和梁惠王之间的谈话,教师巧妙地介绍“仁政”的具体内容,同时,对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和术语,像“仁者爱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加以解释,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孔子“仁爱”学说的精髓。又如,在《劝学》的教育中抓住了古人勤奋好学、锲而舍不得的精神,让学生了解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去世二千年之后,还有国外的学者推崇的读书之道正是他的至理名句“锲而不舍”,使学生深深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从而产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达到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思政教育目的。
4.1.2 挖掘文学作品思政教育功能
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是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但从目前教育实际出发,老师和学生更关注语文的应试能力,所以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常常被忽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尝试选用教材中的文章,在体现创作意愿和思考情感的过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讲述老舍、鲁迅、郭沫若、曹禺等大文学家的作品时,我们结合作家的生平,向学生介绍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和与时代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结合其作品解读,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这种精神品质,达到品格素质教育的目的。
又如,在讲授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职业选择与社会责任相结合,要有心怀天下的使命感,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供帮助,形成严谨自律的职业信仰,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
在讲授《飞向太空的旅程》一文,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对宇宙的探索热情高涨,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要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梦和强国梦的中坚力量,通过课堂授课没有条不紊地推广正能量,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4.1.3 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后思政活动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娱乐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目的。学校利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文诵读、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既体验中华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又能弘扬民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思政实效。
4.1.4 依托传统节日,推进对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我国的传统节日,就内容而言,传统节日文化涵盖了天人关系、伦理关系和生命意识我们充分认识传统节日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老师在组织课堂的过程中,能够以中华民族节日文化为基础,引导学生不断创新过节形态,扩大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影响面,比如对春节,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还要从增进社会团结,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这个视角上加以延伸;而对端午节,不但让学生知道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忠诚气节,同时进行了生命教育。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真谛。让学生明白,我们不要重演邯郸学步,在隆隆的历史车轮中忘却了自己从何处走来。
为了更好地将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教师以高教社统一编写课程内容为主导,以教师的国学素养为基础,逐渐形成了日日有诵读—周周有展览—月月有主题—期期有会演—年年有成果的教学活动模式,并逐渐摸索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新途径。通过对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的经典诵读等活动进行梳理和归纳,开展活动推进会以及对活动经验进行总结,促进实践活动层次得到提升,最后形成能够达到思政教育目的的校本课程。此校本课程侧重于尊重学生发展所提出的“命题”,而不是师资依赖的,即不是教师能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而应是学生发展需求依赖的,也就是学生的发展有什么课程需求,比如,“如何解决学生阶段性历史知识欠缺影响对文学作品内容理解问题”就是一个课程建设的命题。为此,我们结合统编教材,开发了《国学礼仪》《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理想信念、英雄情结等方面的思政教育。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技能在知识传授中感受中华民族智慧、操守、风骨和胸怀,又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符合现代发展的新一代中坚力量的人,这就决定了其课程能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只要老师教导得法,并注重营建“书香学校”及“书香气氛”,学生一定会在祖国灿烂的历史传统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自觉地去摒弃那些“浅文化”的内容,从而达到将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