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

2022-11-03 07:38李辰洋张玉璞
邓小平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立德改革发展

李辰洋 张玉璞

教育改革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教育系统进行的全面深刻的革新。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党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更是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部署。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环境、制度建设、育人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我们党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强国、教育兴党、教育利民的理念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抓好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反之,教育政策固化、老化,则无益于社会进步,无助于文明传播。正是由于党始终重视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才使得我们党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集中人民智慧,不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进程。

(一)有利于传播先进文明,推动教育实践与时俱进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能更好地传播知识、教育人民。习近平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有助于“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法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时代要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注重将根据地建设与群众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方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革命文化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加以考虑,提出了“三个面向”理念,指出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关键在教育、基础在教育。江泽民、胡锦涛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进一步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把教育改革发展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更加突出了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进一步强调教育改革发展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的基础性工程。“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党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就是传播中国先进文明、传播中国先进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深刻体现了党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与时俱进,也展现了我们党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二)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马克思在研究共产主义和人的关系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创造中走向全面的自我,即全面的人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使得党必须抓好教育改革,大力推动教育在塑造人、发展人方面的基础作用。教育改革发展就是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好的教育为人的学习、成长成才提供了基本保证。习近平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将新时代的教育事业放在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层面,突出了教育改革对于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以及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巨大作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在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要持续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坚持全面教育、全方位育人的方针,真正把教育改革发展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联系,实现人民对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新期待。

(三)有助于夯实基础教育根基,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必须先行。习近平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初始阶段,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以及初等教育等,肩负着对儿童、青少年等进行初识启蒙、人格养成等重要任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和目标人群,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案,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课堂之中,坚持“启心智、助成长、学做人”的原则。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重点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注重品行教育,“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注重采取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重点强调先立德、再树人的教育过程。儿童、青少年只有建立了完整的道德观才能夯实树人根基,基础教育才能有切实保障。教育改革发展有助于基础教育逐步将树人寓于立德之中,创新立德树人方式方法,更新基础教育理念,夯实基础教育根本任务。

(四)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引领教育创新、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党、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支柱和灵魂。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是增强我国整体教育实力的总抓手。习近平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基础教育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土壤的肥沃程度,而高等教育则决定了我国教育改革之根能扎多深多牢的现实。习近平历来重视教育发展,特别重视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教育改革发展要把高等院校作为排头兵,切实发挥高等院校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重要作用,展现高等院校思想引领、科研创新、实践探索的时代风貌。习近平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的未来。”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培养现代化专门人才提供更好的教育大环境,促进各高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

教育改革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涵盖范围广、涉及改革内容多样,系统把握和总结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

(一)加强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面领导,把准教育改革大方向

党的领导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明确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宗旨,加强与政府合作,贯彻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重点任务,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学生们中去、同他们交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关键位置,展现了我们党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持续创新的坚定信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相继召开,逐步明确党在新时代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任务,深刻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教育改革中展现的时代担当以及为教育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认清教育改革发展现实环境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论述体现了我们党教育改革发展要立足中国、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国办好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特有的教育发展历史、教育模式和教育水平决定了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实际,看清现实,走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首先,教育改革发展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历来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改革必须寓于本土文化之中,必然与传统文化相适应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知行合一”“天人相通”的理念,从“学用结合”的角度强调文化的政治功能、教化育人及治国之道。因此,我们党的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融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汲取更深层养分。其次,教育改革发展要注重扎根中国政治大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教育改革也必须在党的指导下进行,这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和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最后,教育改革发展要扎根中国的现实国情。新时代我们党面临各种新的考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党在教育改革中必须认清面临的现实问题,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现代化、时代化发展。

(三)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实现教育改革发展人民共享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教育改革发展是其中应有之义。教育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人共享教育资源,是我们党的责任所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选择。首先,教育改革发展要满足人民对教育发展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教育改革发展要围绕人民的需求进行,深入人民了解教育现状,真正将人民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总抓手,完善基础教育,创新高等教育模式,回应人民对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其次,教育改革发展要以人民满意为基本遵循。习近平指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满足人民个性化、多元化、动态化的教育要求,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将人民“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呼声真正落到教育改革之中。最后,教育改革发展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要不断将人的全面发展寓于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实现教育共享、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长远目标。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教育改革发展根本宗旨

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论述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教育政策,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发展宗旨,始终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发展核心问题,习近平提出了“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等重要论述,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同时,他深刻阐明了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即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没有德行就无法做到“树己”,“树人”更是无从谈起;树人是立德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归宿,二者相辅相成。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党在探索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是促进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参考和价值尺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所在;反之,缺少立德树人的宗旨观为指导,教育改革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负教育改革发展光荣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教育的需要和期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证明了教育在赢得胜利、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改革教育就是在创造明天。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的这一论断将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我们深刻认识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大意义提供了方向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符合全体中华儿女的根本利益,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只有时刻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寓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教育改革目标任务、方式方法、主要矛盾等聚焦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这一根本上来,加速教育改革的创新转化,切实发挥教育改革发展强基固本的实效,注重教育改革发展的精准性,才能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激发教育活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持久动力。

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路径

教育改革发展不是简单的政策口号,需要实实在在推进,兢兢业业落实。习近平指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能否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持续深入和全面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大局,必须用科学措施加以推进。

(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重要目标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需要一大批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首先,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应有之义。爱国是对祖国深厚情感的真情流露,是新时代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必修课”。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教育改革发展要聚焦中华先进文化教育,通过开展广泛、深刻的爱国教育,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强化各种制度保障,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贯彻者和捍卫者。

其次,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支持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求,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与此相适应,培养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支持者。创新教育形式,线上线下齐发力,进行中国梦教育,推进大中小学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初心使命教育,努力贴近学生实际,将各阶段学生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时代精神、家国情怀相联系,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入脑入心。

最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者。创新是新时代发展的引领,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创新创造的过程就是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将教育改革发展理论运用于新的实践,抓住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关键环节,完善一批创新创业政策、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养一批创新创业者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改革的效用,实现创新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双赢。

(二)契合人民群众需要是基本遵循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教育作为人民接受知识、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教育发展好坏最终要以人民的评判为标准。习近平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民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奋斗者。教育改革要充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事求是地将人民的需要融入教育改革之中,紧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可预见性的特点,涉及方方面面。2012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改革发展是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民关心的普及基础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教育环境软硬件、改革高等教育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进行细致研究和深入调研,及时回应人民群众期待,注重倾听民意。要善于将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全体人民思想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将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的人民意愿与实际情况相联系,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让教育改革真正在人民的支持和监督下进行,实现教育改革的人民监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教育改革的全过程。

(三)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根本保障

习近平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是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重要一环,只有打破旧的体制束缚,敢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措施,改革教育制度,才能不断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与时俱进。

首先,完善教育改革发展科学评价机制。新时代,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就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改革评价体系,“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探索建立多样化、分层次的教育教学与改革发展相一致的评价模式,建立健全提高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的科学评判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效果的指标化、透明化和科学化,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其次,疏通教育改革的人民监督机制堵点。教育改革发展为人民,必须坚定不移抓好抓细,加强人民对教育改革的监督。在提高教育办学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将人民监督纳入教育改革中来,切实鼓励人民群众发现其中的问题和堵点,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意见和建议的收集机制,开通“云监督”等,切实畅通人民监督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如发放调查问卷、特定人群采访等,增强人民参与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为人民监督创造环境;试行“教育改革开放日”等活动,接受人民的现场监督,便于教育改革部门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

最后,建立长效、合理的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机制。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全面性、长期性工作,对于促进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建立长效合理的教育改革保障机制,推进教育改革保障机制取得新突破十分必要,通过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扩大各类型教育投入、加强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建立真实、全面的教育改革发展全要素信息库等等,使教育改革发展向着长效化、科学化、合理化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首先,抓好教师能力建设。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元素,处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应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确保广大教师能够学有所教、行为示范,切实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实施教育能力提升计划,在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给予广大教师更专业的培训,组织各级各类教师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全力做好优秀教师选拔和奖励工作;树立典型,鼓励教师深造和研修,为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提供便利。

其次,关心教师健康,改善教师待遇。教师担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党中央在教育改革中需要围绕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细致深入调研和整体性规划。“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讲求实际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为广大教师在就医、交通、子女受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提高教师及教师家庭社会地位,形成尊重教师职业、崇尚立德树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增强同其他国家的教育交流是必要延伸

习近平指出,教育要有世界眼光,“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教育事业关系社会民生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要在站稳中国立场的同时放眼世界,增强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寻求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要以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国教育走出去,既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又向世界贡献中国教育方案,开辟马克思主义教育发展新境界。例如,要继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建立国际教育示范区,加快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相融合,实现教育改革新突破;推进留学人员的高层次流动与合作,加快建立并完善留学人员引进和高端智库建设的相关制度,积极推进世界先进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之间的转化,从体制、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放宽准入要求。但必须注意的是,要建立健全制度防范机制,坚决杜绝西方腐朽思想渗透,维护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中外教育交流健康、合法、有序进行。

猜你喜欢
立德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改革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