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王金荣
初中是塑造学生人格的一个关键阶段,而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认识,而且能了解并认识法律,学会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重视方式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该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包括内容、活动形式、工具、方法、模式等在内的多项元素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要求它们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和优势。各元素彼此间紧密衔接与配合,在教师科学的安排与整合下,它们被融合一个具有高效和实效特征的整体。相比之下,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受关注,原因在于,它们并不是以某种固定的形态或方式存在的,而是受人们主观意识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以怎样的形式存在,或者说以怎样的方式与发挥其价值和作用,主要取决于授课者希望以怎样的方式去关联教学目标和目的来表达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内容本身的属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形成基本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为日后理解更加专业的法治常识打基础。既然教育内容存在着紧密联系,那么所应用的教学方法自然也要具有拓展和延伸性。义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扩展学生认知外延,扩充学科认识维度,使他们的学科思维更具逻辑性,因此教师在择取教学方法时,也要更多关注“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发展性价值。
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教师没有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问题启发或是学习引导,致使学生很难深入理解与扎实掌握相关内容。对此,任课教师应该提高个人意识,打造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在扩充教学内容的同时科学引导学生。
当前,一些学生没有学习道德与法治有关课程知识的浓厚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不强。学生没有课程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动力。另外,其知识内容相对枯燥,教材所包含的理论部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一些知识内容较深奥,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这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不能密切结合日常生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是仅是单向地灌输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学习,对讲授的知识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加之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按部就班”的授课方法,最后得到的只有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反感,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开展。
第一,进行角色情境的创设。大多数初中学生愿意进行角色表演,他们拥有较强的表演欲,所以希望获得展示自己的平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具体教学目标相结合进行角色情境的有效创建,能引导学生走进各个角色,并在表演中深入感悟核心知识点。以“诚实守信”为例,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表演“曾子杀猪”的经典故事。有的学生在看完表演后也感到有些不理解,只是一句戏言曾子何必真的去做?然后引导思考曾子若是没有杀猪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一些学生的观点是孩子会逐渐忘记,可这样会降低对自己父母的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分享曾经遇到的类似事件并说一说当时的个人感受。让学生能在讨论中清楚不应该随便许诺,如果许诺则必须兑现的道理。在教师引导和趣味表演下,在愉快的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诚实守信,由此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创设生活情景应密切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生动性,由此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创设情境时需要避免“一刀切”。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例,这是关于环境问题的主题,教师首先在PPT上展示重金属造成土地资源污染的图片,从中知悉此类污染的危害性。然后引导学生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讨论在日常生活怎样处理家中的废弃电池,和各种处理方法引发的各种影响并选出最合适的方法,从而引入新课。采取由远及近的模式,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与教师共同学习新课程。
第一,在单元复习课堂中应用。为提升学生的课业成绩,保证学生更为系统、连贯地掌握知识,很有必要对以往所学知识开展单元性复习。在进行单元复习时,通过合理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厘清知识脉络,还可以寻找到各单元的联系线索,让各课融入中心单元主题,这样便能构建起学科知识的“面”,同时强化学生掌握知识脉络的能力。以“改革与创新”为例,单元中心主题为“富强与创新”,具体运用如图1所示。
图1 单元思维导图
第二,在课后复习中应用。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便是将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一方面有利于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在课后复习中将课堂知识深化与延伸,而且这个过程更是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对比课前以及课中绘制的思维导图,能让课程的重点、知识点及难点更为清楚地展现。如此不仅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还能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清楚掌握新、旧知识彼此间存在的关系。将思维导图引用到课后复习阶段,在促进学习欲望提升的同时能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后复习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号”“五角星”等符号,体现本课中该知识点的重要程度。
从当前课堂实践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将同桌或者是邻桌学生构成一个临时性小组。但是这样的学习小组,由于成员彼此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学习资源难以达到最大限度地使用,和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教师需就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各自优势进行全面分析,使同小组的成员可以达到“异质”互补的效果,方便各类学习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还应该维持每个小组的“同质”平衡,旨在构建良好的竞争关系,从而促进合作效率的提升。每一小组的成员角色应该互换搭配,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需要有纪律、有组织,以此助力规则意识的有效培养。
以“感受生命的意义”为例,在这堂课中要求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辨析讨论:“怎样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他人而活呢?”针对该问题教师可以举办辩论赛,引导学生在争论过程中了解其中的重点、难点;再如,进行“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教师依据教材中探究和分享的内容,组织相应的情景剧,引导学生表演相应的拓展内容;而在“师生交往”的教学中,为让学生对师生关系形成正确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组织学生谈一谈和教师相处的回忆,让学生对教师心怀感恩。若想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前应做好学生分组,在同一组中包含特质不同的学生,一方面促进创造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协作能力,进而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切入问题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时机,设计问题的关联性十分重要,这些都直接关乎问题的效用及质量。一是问题设计应该为教学内容而服务。提出的问题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现教材内容细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帮助学生可以感同身受,这样思想教育也会水到渠成。二是问题设计应该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紧贴生活,减少问题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共鸣,从而减少学生对问题的排斥感。三是提出问题应该精准把握时机。学生唯有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这样提问才能发挥促进作用。教师则应把握好时机并且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基于此,在备课阶段应预设所有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能在教学生成时仔细观察,保证提出问题的适时性;如果课堂氛围相对沉闷,便需立足教学内容与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年龄特点,设计且提出和教材关联性较高的问题,由此调动学生的知识探究积极性。与此同时,如果学生认知与教学内容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则要提出实效性的问题。
例如,讲解“公民”与“人民”“法治”与“法制”等相关概念时,一些学生会对概念产生一定偏差,如果能在讲述内涵的基础上抛出相应的问题,则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又如“继承权”这个知识点,可以采用本地发生典型案例进行新课导入,由此启发其深入思考其中的核心问题。组织学生积极交流并提出相应的答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开拓解题思路。
实施翻转课堂,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便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通过任务驱动进行课堂教学,同样该环节的核心便是任务内容的制定及实施。以“网络生活新平台”为例,教师在课前应做好任务导学案的设置,从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学习,如“网络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哪方面?其针对社会生活产生怎样影响?新时代初中生怎样趋利避害地使用网络资源?”在任务的科学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思考,能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任务的设计应该依据实际的课堂教学需求,勿要流于形式;除此之外,任务设置应该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心理,积极地进行课程预习。
实施翻转课堂应由微课教学提供支持,基于当前教育工作和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入融合,教师应善于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创新与优化以往采取的教学方式。同时,学校也需要定期组织教师接受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扎实地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制作教学视频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突出主题,教学视频需要密切联系教学难点与重点,把现实生活类型相似的违法案例进行科学剪辑。其次直入重点,通过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主题。
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得到长久发展,但它并不完全依赖于建构主义理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同时兼顾理论内容应用与学生内化程度发展,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与教育和教学核心目的相关联的理论基础都可被看成是方法创设或优化的基本组成元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掌握更多课堂主动权,通过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能发现更多现实性问题,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环境保护”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也会涉及此方面内容,虽然许多学生都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当其与人们自身生活行为和个人发展产生矛盾时,人会习惯性地将“保护环境”抛之脑后。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更加充分地活跃学生“最近发展区”,将意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具体任务和目标引领下,使学生完成自我“最近发展区”的跨越。
第一,通过情景剧呈现案例。将法治案例和情景剧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价值。革新体网法治案例讲读、浏览等单一性的呈现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分工,将法治案例更加生动地呈现,在每次彩排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案情,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分析每个人物的内心,并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强化同理心。
第二,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课前进行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通过寻找和知识点有关的案例与法律条款,在课堂上分享学生所收集的素材,如《法制日报》等专业报刊,《今日说法》或《普法栏目剧》等节目,在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同时,独立完成法治案例的分析,更好地体会法治带来的力量。任课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实际价值,强化法治案例的教学。教师也需提升法治案例使用能力,运用有关的法治知识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灵活选取法治案例,并将其融入知识讲授,并要科学安排该教学方法的使用时间与案例选择的数量、质量,做好知识学习与法治案例运用的统筹规划,积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总结并及时反思,使采取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现实要求。本文提出相关教学方法,旨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科学调整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从而打造有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