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学前教育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已成为当前国家教育部门以及各个社会层面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12年,教育部重磅推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确定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思想,进一步明晰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并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参考途径。基于相关的意见,须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重视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培养。2018年,教育部印发并实施《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广大幼儿园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遂宁市船山区北辰街幼儿园(以下简称“北辰街幼儿园”)有三分之二的教职工为自主招聘人员,青年教师比重大。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专业能力有待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真正在更高层面上提升教师水平,这是摆在幼儿园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游戏化课程就是把教育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中,使游戏和教学完美结合,让幼儿成为活动和发展主体的一种课程模式。
课程游戏化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将游戏精神渗透于教学之中。将课堂作为游戏场,教学内容作为游戏资源,让教学与游戏成为渐进转化的关系,教师和幼儿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游戏的创造者。二是实现游戏与课程有机相融。游戏和课程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两个核心,以前习惯把游戏只作为教育的手段,没有认识到游戏也是教育的目的,即忽略了游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课程游戏化过程可以让游戏既是幼儿园教育的形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既是幼儿教育的手段,也是幼儿教育的目的。
课程游戏化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游戏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陈鹤琴先生提出,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要以游戏为重点。那么教师能充分、有效地支持幼儿的游戏,推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高品质发展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所以,课程游戏化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作用。
游戏精神指从游戏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概括反映游戏内在的精神品质,表现为自由与自主、愉悦与参与、体验与探索、平等与包容、开放与创造的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缺乏游戏精神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于幼儿游戏的过程高控化、功利化,严重阻碍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发展。
教师的游戏精神与自主发展意识是促进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关键。因此在游戏化课程实施中,幼儿园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教师提升游戏支持的能力。一是通过培训讲座提升认识的高度。围绕“幼儿游戏”“个别化学习”“课程建设” 等主题进行专题培训,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真实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邀请不同专家与教师深度对话,进行精准培训。二是通过读书学习增加学习的广度。通过小组共读、自主通读等方式,让教师不断增强儿童观、课程观。三是建构课程强化深度。通过捕捉有价值话题——思考、讨论——形成课程——反思调整,让教师课程意识得以积累,设计能力得到磨砺。四是通过园本教研转换角度。定期针对性开展园本教研,通过现场剖析、问题诊断、智慧共享等方式,让教师在“思”中谈困惑,在“研”中理思路,帮助教师在做中学、做中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实施方式。
为了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让教师能以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开展游戏活动,北辰街幼儿园尝试构建“五学”课程,并通过实践推进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1.“五学”课程模式内涵
在充分吸取经验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幼儿园对现行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以儿童主体发展为目标、情景创设为起点、操作体验为重点、师幼互动为支点、拓展迁移为亮点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模式”(见图1),它秉承皮亚杰、维果斯基、瑞吉欧等先进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它让儿童站在了活动中央,成为游戏的主人,实现了“游戏即学习、学习即游戏”的时代化主张。
图1 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模式图
(1)“激学”,即激发学习动机。幼儿的思维特点存在具体形象性和感知运动性,这样的思维特点需要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来实现。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自主活动的氛围,更能让幼儿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达到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2)“做学”,即做中学。做是学的中心,好奇、好问、好探索,既是幼儿年龄特点,也是幼儿学习特点。在游戏化课程中,我们实现了幼儿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体验发现,在更深层面上推动幼儿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达成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
(3)“导学”,即指导学习。教师灵活而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指导、支持、回应,既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又体现教育的智慧性。良好的支持回应能激活幼儿思维,提升教育质量,营造和谐轻松的教育氛围,让每名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4)“互学”,即主动多向的互动学习。研究发现,交流互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不可或缺,积极有效的多向互动(包括师幼、幼幼、小组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能让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在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中建构经验,共同发展。
(5)“评学”,即让评价促进学习。通过动态、真实的评价和总结,引导幼儿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表达、分享,通过联想、发散、迁移、应用、横向拓展、纵向深入,将新旧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进而进行更为宽广的探索发现,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达成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实现不同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幼儿自信力。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教师严格遵循幼儿需要和游戏化课程的特点,让“五学”课程模式在不同教学场景下灵活运用,最终以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2.“五学”课程游戏化实施特点
(1)凸现一个“关注”。“五学”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的能力,能够科学地分析和掌握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从而给予幼儿有针对性的指导,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保证幼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2)体现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另一个维度是“幼儿是自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过程则是师幼之间的互动“桥梁”,达成教师启发引导、师生平等互助、幼儿实质参与,实现主动发展。
(3)彰显三个“适宜”。游戏设计适宜,注重幼儿个性需要;游戏内容适宜,做到难易程度适中;游戏指导适宜,把握时机准确。
(4)突出“四自”。幼儿自发创建游戏内容,自由操作游戏材料,自主参与游戏过程,在游戏中获得自信成长。
1.以师为根,开展“八法”教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蒙台梭利的感官操作论,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动手操作是幼儿的天性,幼儿自身活动是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只有在自身活动中才能建构自己的认知,因此,我们开展了“八法”教学探索,前四种为教授方法,后四种为学习方法,通过教师适时适度的介入,实现“导”与“动”紧密相连,凸显游戏化课程实践性、主动性、互动性的特征,助力幼儿主动发展。
(1)差异教育法。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操作要点为:第一,充分了解幼儿。第二,教学计划注意不同水平幼儿的特点,分层制定培养目标,重视幼儿纵向发展。第三,教育内容难易得当,有针对性,能缩小每个幼儿的学习差异,让全部的幼儿均能够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发展。
(2)点拨引导法。教师时刻关注幼儿的学习状态,在幼儿操作出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给以引导,通过设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幼儿解决困惑。操作要点为:第一,深入分析幼儿的现状和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给予灵活机动的提示。第二,点拨只是激发幼儿的思路与方向,推动幼儿活动的深入开展,要避免包办代替。
(3)有意设疑法。在帮助幼儿突破重难点时,教师利用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在教学前或教学中设置相关问题,逐步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解决。操作要点为:第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有意设置疑问,提出悬念。第二,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以疑问、悬念使幼儿产生求知欲,意欲动脑解疑。第三,教师要科学引导解疑过程,积极鼓励幼儿发表不同见解,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4)延迟判断法。教师给孩子们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观察、思考、操作、讨论、调查和创造,是以提供环境材料为中心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操作要点为:第一,在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时,教师主要侧重于观察,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第二,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教师尽量不干预或主导儿童的活动。
(5)主动发现法。这属于一种学习方法,儿童在教师提供的环境材料中积极动手动脑,与环境互动,产生问题、惊喜和困惑,同时发现问题并紧张而积极地解决问题。操作要点为:第一,适当的难度。难度应该在儿童可以解决的范围内。第二,允许幼儿观察和探索。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独立观察和操作,不断增强探索兴趣。
(6)感受体验法。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积极情感、获得经验,进而调动内在学习动力的一种学习法。操作要点为:第一,教师精心设计情景、创设氛围。第二,引导幼儿感受积极情绪情感。第三,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7)强化表现法。在游戏中用不同表现形式,表达认知与理解,从而巩固认知能力的一种学习法。操作要点为:第一,让幼儿理解学习内容。第二,引导幼儿认真思考,积极讨论,选择表达方式。第三,幼儿用语言、肢体动作、绘画等形式进行表现。
(8)尝试成功法。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操作,通过反复实践与修正,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方法。操作要点为:第一,聆听,听老师的操作要求和探索的问题,确定要尝试的内容。第二,实践尝试,幼儿在问题情境中,选择材料和解决方法进行探索活动。第三,体验成功,通过自评、互评和成果展示与交流,感受成功的喜悦。
2.以质为要,助推教师华丽嬗变
一是从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育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追求的不仅是以精湛的教学技艺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发现和建构。包括学生认知规律、学习问题背后的归因、个体差异、差异识别等内在的“学生知识”。做到了精准识别不同学生的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从而用不同的方法路径给予最适切的支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儿童的学习随时发生。
二是由管理者变为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学会了向幼儿放手,将时间权、空间权、话语权、探究权、选择权、发展权……还给了幼儿,达成了教师和幼儿平等对话、彼此尊重、关系融洽、生动和谐,实现了师幼间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
三是由“授业解惑者”变为“授渔引惑者”。教师不再是问题的提出者,而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他们能在幼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引导,完成“点燃、点拨、点化”的教育使命,正确处理教师“讲授点”与幼儿“思考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亲身操作中,体验、思考、感悟、发现和创新,教师们以真实高效的助力,让儿童个体实现充分优质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而隐形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幼儿园给予不同维度的支持。幼儿园将依托本土资源,构建园所适宜的游戏课程,为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收获上搭建桥梁,助力教师实现“学习内化——行动跟进——感悟提升”的蜕变,在思考与行动中获得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