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及应对

2022-11-02 04:03许丽萍叶晓琴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五育劳动融合

■许丽萍,叶晓琴

劳动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念、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以及劳动技能水平,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明确提出了“五育”并举的要求。其中劳动教育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五育”并举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1]。《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在小学阶段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要让劳动教育发挥其基本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意识,并且具备一定的正确劳动观念,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2]。

一、“五育”融合理念的本质与价值

(一)“五育”融合的本质

“五育”融合的本质是一种融合性的教育,即要求学生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的实践路径,由“五育”并举延伸到“五育”融合,体现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从目标构建到落地生根的转变。“五育”融合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教育要以劳动精神作为基本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劳动观念,并且锻炼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二)“五育”融合的价值

“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五育”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体系中,部分家长和学校仍存在着一种偏狭的教育观念,追求唯成绩论和唯升学论,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顽疾。在这种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培养出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学生难以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学生是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接受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只有将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全面融合进教学中,才能让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

二、当下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实施了系列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举措,劳动教育取得了重要进步。然而,检视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实践状况,教育观念淡薄、缺乏有效支持和评价缺失的问题仍然突出。

(一)劳动教育观念薄弱

劳动教育观念弱是导致小学生缺乏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指的劳动教育观念不仅仅是学生的劳动观念,也包括学校领导、教师,还有学生家长。应试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家长和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却忽视了学生需要通过劳动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很多家长为了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会选择一切家务劳动都由家长代劳,而学校的工作者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成绩,也会尽可能地让学生避免进行劳动。这就说明劳动教育者的观念普遍薄弱,他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劳动教育缺乏有效支持

小学阶段开展劳动课程教育,面临着师资缺乏、课程安排时间不够和相应的教学设施不足的现象。在小学阶段从事专职劳动教育的教师并不多,开办劳动教育课程时,一般都是由其他学科老师来担任的。为了提升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业成绩,学校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时间大多会被其他学科所占用,并且也没有相应的劳动课程教材来进行匹配教学,学校也没有配备相应的劳动教育教室,这就导致学生在整个劳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无法做到让劳动知识真正被内化、吸收和理解。

(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缺失

由于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不重视,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时就没有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养成的劳动素养也没有一个完整检验评价体系。部分学校课程的组织者和创设者只是简单地把劳动教育课程定义为打扫教室卫生、整理操场、维护学校环境,这就让劳动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取得的劳动教育成果也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那么学生也无法通过评价来改进自己在接受劳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就会停滞不前。

三、有效开展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策略

(一)统筹规划,构建劳动教育新框架

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不是互相割裂的关系,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融通关系[3]。基于此,学校应利用现有的优质劳动教育资源,遵循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重组优化学校的劳动实践课程,精选劳动教育的主题,将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形式与其他“四育”结合起来,找到有效融合的着力点,统筹规划,构建“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新框架。

图1 “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框架图

(二)多科融合,打造劳动教育新课堂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2]。学校积极响应《纲要》的要求,坚持课程的育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关联的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打造劳动教育的新课堂[4]。

1.劳动+德育

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主题,比如“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些事我来做”等,教给学生日常劳动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着承担班级、家庭责任的过程中增强集体责任感,养成“服务”意识,具备“担当”能力。

2.劳动+智育

在智育方面涉及语文习作、数学实践、科学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这是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化或连通。语文学科指导学生通过写作展现劳动的价值,日常的许多劳动体验活动,如包饺子、叠被子、角色互换、制作美食等,都是学生习作的优质素材,孩子们记录劳动过程,抒发劳动感受,在写写记记中升华劳动情感。数学学科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劳动中,学生用数据记录自己种植的植物生长情况,用小数乘法解决日常的购物问题和比价问题等,这就是知识与劳动结合的有效实践。科学学科主要以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指导学生科学的养殖方法,并在校园种植地进行实地操作,体验科技对劳动带来的价值。信息技术学科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劳动技能或解决生活中的劳动问题。比如关于垃圾分类问题,信息技术老师设计垃圾分类比赛,比赛时随机出现需要分类的垃圾,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它们投入相应的垃圾箱中,电脑根据分类的准确率和速度给出得分,以此强化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

3.劳动+体育

把握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通过“小青蛙捉害虫”“春种秋收”等与劳动有关的游戏活动,既巩固体育技能,又模拟劳动现场,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悟劳动的乐趣。

4.劳动+美育

劳动创造了美,而劳动本身也是美的,根据音乐和美术学科的特点,再现劳动之美,提升劳动境界,是劳育与美育融合的新方式。音乐学科组织学生传唱经典的劳动歌曲,在歌声中激发师生劳动的热情。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学科结合学生的劳动生活,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学生或拿起画笔,或用剪纸、泥塑等喜欢的形式,将生活中劳动的场景、劳动的人物表现出来,将美的形象以另一种形态留存。

(三)聚力赋能,开辟劳动教育新空间

为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学校聚力赋能,挖掘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劳动教育资源,为“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劳动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本着“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将校园里的树林、花园、空地、建筑、橱窗、图书角等打造成劳动实践“小基地”,各个班级领取一块“小基地”,学生进行种植、花草树木的日常维护以及活动区域环境的治理等,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和树立校园主人翁意识。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引导家长更新劳动教育观念,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把学校劳动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进行劳动示范,传达给孩子正确的劳动知识和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劳动能力,也借由劳动增进亲子关系。

社会是一本大书,社会丰富的资源也能为劳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行业专家等为学生授课或宣讲劳模精神,以此引导学生树立“以劳立身,以劳兴国”的劳动价值观,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在春种和秋收季节,学生分别前往杂交水稻研学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学生参与性高。其中,“稻宝出土记——田园农耕寻宝之旅”的活动目标是了解耕地所需的农具及使用方法和熟悉农耕播种的流程。活动内容是以小组为单位在农田进行农耕竞赛,运用锄头、耙子、铁锨等农具,在自己的专属田地里完成翻土、耕地、播种、浇水等一系列农活,再根据排名顺序,进入宝藏田园挖取宝藏。学生在无垠的乡村田野,真正获得劳动的体验和享受劳动的美好。

学校有效利用校园、家庭和其他社会资源,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参与卫生保洁、快递派送、田间劳作等活动,学生在劳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增强尊重劳动的思想意识。这些看似平常的校园、家庭和社会劳动,通过不同的形式返回并进入德、智、体、美“四育”,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5]。

(四)以评促育,创设教劳结合评价体系

落实劳动教育,检验劳动教育成果的最重要一步就是建立起一个劳教结合的督导评价体系。建立劳动评价考核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劳动目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效果[6]。劳动目的是指学生进行劳动的动力是否是出于自愿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而不是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劳动过程是指学生在整个劳动的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亲力亲为,在整个劳动的过程中是否愿意吸收借鉴他人给予的劳动建议;劳动效果则是评判学生是否通过劳动能够让家长满意、让学校满意、让其他人满意,且能否通过劳动来掌握一些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比如说学会叠衣服、学会做一道菜等。我们要将这种劳动评价考核制度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把它也作为考核学生发展的标准之一。在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时,要调动学生、老师、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多元化的评价中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劳动,激发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在整个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也要积极地采用正强化的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劳动,比如说当学生的劳动表现良好时,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7]。

总之,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付出较多的心血和努力,教师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劳动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开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特色教育活动,让学生都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五育劳动融合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