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娟(北京)
从小我就喜欢读《诗经》的诗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还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之类的等等。有人问为什么呀,当时也答不上来,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欢。后来才慢慢知道《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对历朝历代的诗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是文学的源头活水。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首《郑风g女曰鸡鸣》读来颇有情趣,词句循环往复,情感一咏三叹,夫妇俩以诗说事,以诗传歌。妻子说天亮了,雄鸡叫的欢,丈夫说星星在闪烁,我起个早出去射点野鸭和飞雁回来做菜……平常日子的市井烟火,就在宜言饮酒、与子偕老之间。岁月静好,恬淡祥和,遇上朋友登门,鼓瑟鼓琴,击缶栉歌,载歌载舞,喜气洋洋;一定是一幅极有生活情趣的民俗画卷。
诗歌原本就是“以歌传诗”,歌咏言,诗言志,《诗经》里的国风篇大多是寻常日子里的市井风物、人伦日用,大胆运用比兴手法,反复吟咏,渐渐沉淀为人情、人性中的诗和远方。乾隆盛世年间组织编撰的《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囊括了清中期以前传世的优秀经典文献,亦收录了《诗经》的全部古谱。如何让后人领略《诗经》的魅力,融歌唱、音乐、舞蹈于一体,去绽放那亦歌亦舞的浪漫,将祖先们遗留下来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光大,需要赤子之心的认同与担当。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杨青老师就恰逢其时出现了,他醉心于舞台艺术,古琴艺术造诣极深。他常说古琴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四千多岁的母亲,以遗世独立的质朴与清雅深情蕴育着中华大地,蕴育着一辈辈自强不息、顽强勇敢的中华儿女。
《琴梦红楼》、《琴赏牡丹》、《琴说古曲》等综合艺术图书,融文学解读、琴歌弹唱、人物丹青、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汇聚一体,是一场立体交互沉浸式视觉盛宴。杨青老师近年推出的琴语系列,彰显了他博大、精湛的琴心琴艺与家国情怀,亦展露了他身边弟子们杰出的文艺才华。我曾现场观摩《琴梦红楼》的演出,幽远、空灵的古琴与红楼文化深情演绎,创新性的推出一幕幕琴歌弹唱、文艺解读、昆曲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呈现出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耐人寻味。
既然红楼文化能与古琴联袂出演,那么《诗经》也一定有办法完美呈现,虽有许多学者、艺术家已尝试多种途径诠释《诗经》,以鲜活的面貌展现给世人,或深入讲解、或配以美图、或佐以歌舞,经典因此而传扬发展。面对意义非凡的《诗经》,杨青老师仔细考量,将《诗经》中的古琴乐谱甄选出最贴近生活,流传最为广泛的十二篇风诗、三篇雅诗、一篇颂诗进行打谱、编辑,继续古琴与文学的完美对接,让琴声流动于七弦,令诗歌鲜活于八音。《琴颂诗经》的出版为《诗经》插上了琴音的翅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音乐之美升华人格之美,是国人自我成长之路。诗、书、礼、乐原本就是国人精神品格所在,道不远人,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就在点点滴滴的诗经读诵、敬天爱人之中。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丈夫看到了妻子用心持家、操劳,便深情赞美,感激你的辛苦,感动你的温柔,给你我的玉佩,给你我的全部,人间烟火的惺惺相惜便装饰了有情人的好梦。抚一曲千年古琴,微风起于青萍之末,读你成蒹葭苍苍的浅吟低唱,悄然颔首,两千多年来,这些蕴涵生活气息的诗句,向我们述说着日常的欢喜和忧伤。
曾看过一部日本人拍摄的纪录片,男主人叫修一,是一位设计师,英子是他妻子。夫妇俩自力更生在自家庭院里移花接木、栽种四季果蔬,尽一生精力专注耕耘自家庭院。画面很唯美,可以断定多角度拍摄过很多次。初夏时分,圆滚滚的西瓜,敞着肚皮睡在地上,屋檐下的凌霄花绽放出一条花的廊道;当夏的浓荫越来越盛,酒红色的梅子也酿出沁人的芬芳。风起时,满树林的叶子滚动香熟的灿阳,然后随风簌簌落下。一屋、二人、三餐、四季,他们安享脚踏实地的烟火日子,安于相濡以沫的长情陪伴,每次看了都唏嘘不已,完全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另一种光景,一世淡泊,风雅相随。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能记住的日子,尤其是留存在记忆里能被一再讲述、重现的日子。去年岁末回老家借宿在儿时小伙伴新开的民宿客栈,她嚷嚷着民宿也应该受到非遗保护,还知道古琴是国家级非遗,笑着说要我教她。我随身带着一床琴,便告诉她弹琴应右手发声,与左手得韵相结合。弹琴能滋养精气神,增加专注力,凝神绝虑,气定神闲;从开始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渐渐到音与意合,次第进步。
古琴是来自远古时代的音乐密码,是古圣先贤在与我们对话。四季的风穿越前世的回廊。古琴中有高山流水、雁落平沙,更有日月同辉,内圣外王。古琴以其淸微亮丽、温润和雅的音质而被誉为华夏正音,唐朝以前声多韵少,唐以后则声少韵多,北方音乐重声,南方音乐重韵。她夸奖我懂的真多,我内心却很惭愧,离知行合一还差得很远。
人在弹琴、聆听时的虚心与专注,一定是关联其心跳、脉搏、脏器共鸣,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的作用。《黄帝内经》有曰:“一曲终了,病退人安”,给病人抚琴一曲,便可逐渐消弭、治愈病灶。五音能疗疾,可病灶究竟怎么退祛、人如何转安,琴声的虚实、刚柔、曲直、强弱如何影响人体脏器的频率、乃至身心变化的数据,有待日后慢慢深入研究。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古琴的振动频率与人体五脏的谐振频率非常接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的奥义初读不懂,甚至佶屈聱牙,读得多了自然逐渐明朗起来,事务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从量变到质变亦非一日之寒。孟子在《尽心篇》里提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是一段一段功夫的次第修养,功到自然成。
“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巧遇的斫琴师祥和、内敛,熟悉之后告诉我古琴的琴面多用桐木,底板多为梓木。桐木需要向阳的那一面,梓木需要向阴的一面。如果看不出阴阳面来,可将木材放在水里,上浮的就是阳面,下沉的就是阴面,这便是“上桐下梓”、“阴阳清浊”,沿袭祖先的传承,蕴含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深秋的季节是读云的时候,岳阳湖畔有座小小的孤峰,早晚有云霞在山间流过,似一段无字之诗;而淅淅沥沥的心事,渐渐化作天际线上客船长叹出一声汽笛,了无踪影。真诚祝愿天下有情人皆能始于初见,止于终老,喜乐有分享,冷暖有相知。
院里的梧桐树和苦楝树如一幅清简的素描,月光皎洁,地上投下诡异的象形文字,桂花树沐着月光,倚风自笑,香气逼人,待明日天朗气清,携琴访友,一把琴、一壶酒、一溪云,作个闲人。“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问我何时闲?我见众山皆草木,唯有见你是青山,青山已随晚风去,我与沧海化桑田”。很喜欢这几句诗的深远意境,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眼下秀气的山坳虽无茂林修竹,满树的海棠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浅浅的红,淡淡的白;满树的绿叶掩映着,兀自芳华。
文人墨客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寄情山水,畅怀天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或许我们初见是天地,再见是众生,最后才能见到我们自己。疫情在即,安居一隅做个闲人,三五同道闲时雅聚,无需过多寒暄,颔首致意,对过眼神便是知音。有琴陪伴,既可赏天光云影,又可鉴半亩方塘,坚守内心从容淡定、恬静闲适的风景永远不会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