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兵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日益增大,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因此,人们普遍地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需要在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正确地指导学生去理解生命、感受生命。生物是中学生进行生命认知的一门重要学科,所以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对生物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在知识内容中充分地融入生命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对生命的敬畏,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初中是学生思想形成和认识生命价值的关键时期,所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恰当的生命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要考虑的问题。初中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常识,又可以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在此期间进行生命教育,则可以使教学更加多样化,让学生感受生物知识的魅力。生命教育能使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更为深刻和准确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此外,学生还会了解到怎样看待各种生命的相互联系,也就是对生命的尊敬。生命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在了解生命的真实含义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人生、生活等目的,从而形成大局观、人生观。
初中生物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教学活动,既要把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准确,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要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的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进行生活教育时,也要使学生了解生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必须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使生命教育充分渗透。此外,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能使中学生物学与人生进行有机融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生活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最纯粹的情感,这样,中学生物学教学就可以真正地融入生活。此外,在实践中,教师也要注意生命相关知识是否能够被学生实际运用,这些知识通常都是经过筛选确定的,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可以使学生掌握人在大自然中的生存价值及其生存形态。
生物是初中阶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知识涵盖范围广,教学开放性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本质来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思维较为僵化。目前,将生命教育融入生物课本中,使知识内容更为生动、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生物课程的教学量比较大,但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往往要求教师在一节课时间里讲授大量的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对生物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加之,教师的教学工作压力大,使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将生命教育的观念渗入生物教学之中,从根本上体现了生物知识内容的精髓,重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生命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为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活动中,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给予尊重。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思想变化比较大,情感也相对不稳定,容易受到某些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时,通过优质的生命教育,可以从思想观念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真正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生命教育的实施要根据学生亲身体验来进行,在课堂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学内容和生命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课堂当中。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观看,并以记录观察日记的方式来获得有关的知识,从而达到理解生命的目的。此外,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种类和发展规则,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尊敬生命。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生命教育的创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一定意义上,生命教育应该归入情感教育的范畴,这就需要进行情感体验,因此体验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认知与体验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生活体验的同时体会生命的意义,并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让学生把生命意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把相关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运用生命教育,表现在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理解上,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因此,生命教育与生活体验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二者的协调开展。
在初中生物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都是关于生命体的各种特征的描述,教师则需要把教科书中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对生命的崇敬和对生命的热爱,实现对生命的情感教育。怎样把生命教育贯彻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之中,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些生物教师积极优化教育观念,但缺乏将生活教育融入教学中的具体安排,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大多数生物教师都是在讲授课本的同时,设置一些与之相关的思考活动,但是总的来说,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教学目标较为模糊。要想在生物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首先要把知识的范围扩大,使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多元化地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在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环节,主要是教师陈述型教学,让学生对课本上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不能深入地进行生命教育渗透。
从教科书章节编排上来看,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诠释了“生命”,缺乏生命教育层面上的责任意识,缺乏生命认知、珍爱、经验、体悟循序渐进的学习。首先,生命认知环节中各种生物、动物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比较全面,但缺乏与学生发展有关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其次,教材中生命教育包含了健康教育,却没有涵盖到生命的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真实含义诠释上,从日常的小事开始,对周围的所有生命体都有一种爱。生物教学的学科局限,主要表现为对生命存在的基础形式进行阐释,缺少了对情感教育的涉及,这正是生物教师需要进行探索的内容。对感悟生命板块,课本上并没有提到,因为感悟生命是一种意识层次的教育,而它所带来的生命教育,则是从对生命的认知,到对生命的健康、安全等内容,这些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延伸。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课程的准备工作,并适时实施生命教育,以“生命”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把生命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在教学实际中,生命教育要做到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统一。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生命教育目的,并根据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防止教材内容的单一性和模糊性,以免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防止学生对生命意义认识不足。所以,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生命,了解其内涵和特征,就必须认真做好课堂布置,并与现实相联系,使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以达到生命教育渗透的意义。
例如,在讲解“人的起源和发展”一课时,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良好地导入教学活动。在课程中,可以播放生命起源相关的照片和视频。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性、感性的视角来了解生命体,加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生命的意义。
初中生物教科书存在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具有探究的机会。科学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对周边事物进行观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这也是生命教育需要进行的环节。所以,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正确地指导和反思生命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理论,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习效率。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生命教育,需要学科内容与生命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有效的探究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例如,无论校园内外,都有很多生命体,让学生去仔细感受身边的一切,了解生命体的存在,感受生命的价值。学校里的花坛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对象,多种生命体形成了小生物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通过对花坛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更能体会到生活的力量与意义。生物课本上也存在着许多这样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把这种探究与生命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对生命也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初中生处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进行相关的探讨。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融入教学活动,并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生命教育,加深对生命的感悟。在进行讨论前,首先要明确讨论的主题,使学生有充足的准备,以防止在课堂上发生混乱情况。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探讨中,通过对生命的了解以强化认知,并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例如,在“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课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提出讨论主题,让学生去思考什么是“健康生活”,并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在课堂上探讨饮酒与抽烟对身体的危害时,要求学生根据真实的生活状况来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了解到身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关爱生命的意义。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生活教育,使生命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大数据、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与学习途径。但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运用科技工具建立起对生命的正确认知。在学生生活、学习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会出现,这些事情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思考。为此,教师应注重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充分反映生命教育内容。在获取信息时,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反面信息,教师都应合理利用,引导学生区分面对生命时的态度,进而提升对生命的感悟,并主动地转变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讲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节时,生命的概念来自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概念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不仅会让学生难以领悟,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思考和推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如选取“嫦娥五号”的影像资料为出发点,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深刻的认识,并思考:“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生命起源追溯到哪?有没有外星生物存在?”关于探索未知世界的问题,历来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许多学者所关心和争论的热点,同时也是许多学生乐于学习和了解的内容。借助信息科技,使学生能够根据丰富的资料,进行逻辑性的推论,进而对生命形成独特的见解。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部分,生命教育中融入实验探究尤为必要。因此,教师可以把生命教育与生物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在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对生命形成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诚可贵”,进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例如,在讲解“细菌和真菌”一章时,教师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实验探究,以小组方式观察在显微镜下细菌和真菌的改变,以让学生明白在肉眼无法看见的情况下,仍然有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营养皿培养细菌和真菌,以达到实验探究的目的。在实验中,通过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刻,进而实现教育目的。
在开展生命教育中,需要注重生活资源的利用,对生命的活力进行全面展示,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中,更好地传递生命理念。综合性实践是生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探究生命的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在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种植园采摘、自救演练等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生命教育的乐趣,体验生活中关于生命的知识。同时,学生能感觉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滋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使其思想意识得以充分地开发,进而帮助其实现健康生活。
教材是实施生物教学的最重要媒介,在教学中要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就要重视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度拓展。在以往的生物教材中,知识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展示,学生的知识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生物教材内容也在不断优化,当前生物教科书中很多章节都包含了营养、膳食、锻炼、抗病、生态等内容,教师需要提炼和重组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教学材料,将生命教育融入教材内容中,提升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课程中,教师可以实现从纵向到横向的知识扩展。从纵向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将植物的种类、生长、光合作用等方面系统整合,重构知识点,并延伸到生态环境、植物与动物的相互联系、植物保护等方面知识中。在横向上,教师可以通过语文和生物的联系,实现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语文知识,感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体会到植物生命的奇妙,从而提高对生命的认识。
初中生具有积极的思想、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从而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在生命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多视角的教育方式,举办讲座或借用名家演讲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
例如,在讲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以从野生动物保护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从让学生了解生命进化史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方面实施生命教育。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去听科普类的讲座,既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面对生命正确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必须把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生命。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生命教育设计针对性的作业,让生命教育不知不觉地融入学生的思维之中。对此,教师可以布置观察型作业,让学生观看生命的发展,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形态。通过观察型作业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认识生命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对生命价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促使其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种新途径,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生物课程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进而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如果学生对生命充满了热爱,那么学生就会懂得怎样去尊敬生命、保护生命,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肩负起使生命教育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中的重任,使生物知识系统得到丰富,帮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注意适当地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