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助力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与真情书写
——评厉彦林新作《沂蒙壮歌》

2022-11-02 00:31李成蹊
人文天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壮歌沂蒙山沂蒙

■ 李成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应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攻克了世界性难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东方奇迹。这一伟大功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离不开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当中,沂蒙精神赫然在列。在这个意义上,厉彦林的报告文学《沂蒙壮歌》以沂蒙山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为线索,描写了新时代沂蒙山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辛酸苦辣,写出了中国共产党心系群众、勇挑重担的使命担当,抒写了一曲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时代赞歌。

一、新时代党的伟大精神与沂蒙山的脱贫故事

《沂蒙壮歌》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谱系,以及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的故事,既有宏观上的准确把握,更有微观上的细致书写。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厉彦林提到了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七大会址主席台,左侧是陕甘宁边区,右侧是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及山东纵队,这足以说明山东根据地、沂蒙精神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微观上来说,《沂蒙壮歌》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落脚于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乡镇、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一个人,用小人物的脱贫故事彰显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以区县为例,厉彦林抓住了山亭区这一典型案例,全区贫困村居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就是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差的县区,硬是靠着“绣花功夫”的产业扶贫落实了精准扶贫措施。其中,书中重点描述了北庄镇双山涧村这一典型红色山村,村支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办起了乡村饭店,让革命老区焕发新颜。

《沂蒙壮歌》追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成长史,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写出了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造就的新时代革命精神的新篇章。厉彦林讲述了诞生在沂蒙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的故事,以及走访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的经历,他看到了该村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让人民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历的无数坎坷和创造的人间奇迹。在厉彦林看来,沂蒙精神就是临沂创造发展奇迹的精神密码,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最后一口干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沂蒙精神永不过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永恒的精神力量。《沂蒙壮歌》借用百岁老党员徐乃荣的一句话表明了共产党员的情怀:“我生活幸福的根和源,在于一辈子跟党走。”正是这些默默无闻而忠贞为党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积极、奋斗、进取的姿态,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贡献了青春和生命,至死不渝。在厉彦林看来,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像革命年代的先辈一样,不怕牺牲打先锋,敢打硬仗不掉队,就是凭着这样的精神才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沂蒙壮歌》扎根于沂蒙人民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以及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发展,写出了沂蒙人民攻坚克难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沂蒙壮歌》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的嘱托说起临沂市的脱贫壮举,“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决不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临沂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融入乡村振兴的新路。厉彦林特别举了沂南县竹泉村、兰陵农企园等例子,指出临沂在脱贫之后展现出的田园秀美、岁月静好、质朴浑厚,以及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新形象、新面貌。在农村新面貌、新形象的背后,饱含着农村新支部、新集体、新党员的创新努力,以及党建引领的科技、资金、人才等新元素和新方法的实施,践行的是中央乡村振兴的新战略、新规划。

在新泰市龙廷镇掌平洼村,厉彦林看到了历时11 年才完工的螺旋井,深为震撼。这井口周长26 米、深28 米,呈直壁式、螺旋形、漏斗状,井壁上刻有108 级石头台阶,井的建设史就是全村人感天动地的奋斗史。厉彦林对沂蒙山的党组织和党员如数家珍:17 岁入党、担任村支书60 多年的卢翠秀老人,严守党的秘密的夫妻老党员盛佃忠、戴还秀,有55 年党龄的朱长庆主动承担全村三户年老体弱的贫困户的卫生工作,百岁红嫂张淑贞及其婆婆王换于大娘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收养了41 孩子……这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入党的老党员始终保持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心,放弃优厚的待遇,留在农村奉献,耄耋之年仍发挥余热,照亮自己,温暖他人,成为无法替代的精神之光。

《沂蒙壮歌》聚焦沂蒙精神、红色家风的传承赓续,沂蒙精神成为新时代的人生指南和精神家园。厉彦林特别提到赵娟的故事,这个出生于革命模范家庭的贫困残疾妇女自力更生,在村支部的帮助支持下脱贫致富,培养的两个女儿双双考上研究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动请缨参与志愿服务,省吃俭用捐出奖学金抗击疫情。父辈的革命热血在新一代沂蒙人血脉中流淌,饱含沂蒙精神的家风家训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精神力量。

二、乡村振兴的沂蒙样板与沂蒙文化创新的生动书写

《沂蒙壮歌》不仅是对于沂蒙精神传承发展的感性描写,而且是对沂蒙山乡村振兴发展的理性思考,无不透漏出作者对于沂蒙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于沂蒙精神的深刻理解。《沂蒙壮歌》不只是对于淳厚质朴的沂蒙传统文化的书写,而且用现代、超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和考察沂蒙文化,挖掘出沂蒙精神的无限可能。厉彦林讲述了董方军的沂河源田园综合体,这个由世界著名设计师、世界级艺术大师、山东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团队联合打造的“艺术振兴乡村”项目给世人展示了不一样的沂蒙山风情。土地流转、艺术创意、田园艺术等新生事物改变了沂蒙山,同时也改变了沂蒙人。

《沂蒙壮歌》提出了“三生融兴”的概念,阐释了山东省“1+1+5+N”的乡村振兴政策规划体系,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等融为一体。厉彦林肯定了临沂市的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荣”的发展思路,认为这是将沂蒙山区最大的优势、财富和品牌——绿色生态发挥了出来,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了前列。厉彦林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是“串联”的发展过程,我国是“并联”的模式,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不再是简单的种地,关键在于“农民在乡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沂蒙地区已经形成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产业布局,产品规模、品牌质量等享有盛誉。

《沂蒙壮歌》深入解读了乡村振兴样板公式,对乡村振兴和沂蒙发展提出了独到思考,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厉彦林提出乡村振兴样板公式是“生产·生态·生活×N=乡村振兴样板”,其中生产、生态、生活是最核心的平行、平等三元素,“N”是指现代、时尚、科技、信息、文化等赋能元素,各元素之间形成叠加效应、裂变效应、乘数效应。在此基础上,还有三个支点形成稳固平衡的“三脚架”效果——硬件先行、支部顶天、治理断后。所谓“硬件先行”是指基础设施、电商平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等,如临沂市美丽乡村建设和“美在农家”活动等,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文化问题。所谓“支部顶天”是指坚强有力的村支部建设,如临沂市出台的“头雁工程”“归雁工程”“鸿雁工程”“雁阵工程”等四雁工程,郯城的支部书记“当得体面、干得有劲”,兰陵提供保姆式服务,新泰实施“育苗升级”工程,农村人才工作展现新气象。所谓“治理断后”是指乡村治理的创新发展,郯城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把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实现了国家治理和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三、江山人民的沂蒙壮歌与面向未来的壮志情怀

《沂蒙壮歌》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沂蒙精神的传承创新和沂蒙人民的奋斗创新,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论述。《沂蒙壮歌》深情地揭示了沂蒙人民铁心跟党走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解答了沂蒙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出愈加耀眼光芒的原因。

《沂蒙壮歌》给人一种感情深厚的磅礴气势,这种气势来自作者对于沂蒙人民的深情厚爱,源自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砥砺奋进,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源自沂蒙人民始终跟党走、心无旁骛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自沂蒙精神助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沂蒙壮歌》以沂蒙人民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英雄传奇,展示了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充满活力、愈加振奋的力量。厉彦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与江山”的深刻论述,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重大时代课题,这一论述既是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回顾,同时也是对第二个一百年继续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展望。

猜你喜欢
壮歌沂蒙山沂蒙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雪山壮歌》
长安壮歌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十二生肖·马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唐诗、壮歌中悲伤隐喻的认知探析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