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戏剧结构简论

2022-11-02 00:31车振华
人文天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全剧桃花扇爱情

■ 车振华

作为清初与《长生殿》齐名,稿成即获纸贵之誉的伟大戏剧,《桃花扇》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梁启超曾在《小说丛话》中评价《桃花扇》:“但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桃花扇》冠绝千古矣!”“冠绝千古”的《桃花扇》,既传达给我们深沉真挚的兴亡之感,在人物形象塑造、文采辞藻运用、故事结构安排和戏剧效果的筹划等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结构是戏剧的骨架,骨架不立,则血肉无所依附。明末清初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中说:“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在李渔看来,音律是有书可靠,有本可据的,相较于音律等因素,结构是最为宏观的东西,是一部戏剧的骨架,在剧作家协音调律、修饰文藻之前,就应该有一个成熟的适合剧本故事的结构。

一、“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互相生发

《桃花扇》在结构上最大的创新就是把男女爱情与忠奸斗争糅合在一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所谓“离合之情”,指的是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在动荡政局中发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所谓“兴亡之感”,指的是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给人带来的伤感、忧思以及对家国兴亡的深深凭吊。“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就是通过对侯、李二人爱情悲欢的追踪,反映当时南明王朝的政治面相,揭示它由成立到覆灭的全过程,总结其中的历史教训,抒发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之思。传奇戏剧中“离合之情+兴亡之感”的搭配模式并不是《桃花扇》的首创,在它之前,明代嘉靖年间梁辰鱼的《浣纱记》、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吴伟业的《秣陵春》就已经用到过,但从没有一部戏剧作品像《桃花扇》那样将这一技巧应用得如此贴切和纯熟。

在《桃花扇》中,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是紧密糅合在一起的,爱情和政治这两条线索,每一条线索的进展都牵动着另一条。《桃花扇》故事的展开是从描写侯李二人的爱情开始的。复社成员侯方域科举下第,百无聊赖,前往秦淮旧院寻访佳丽,在杨龙友等人的撮合下,与名妓李香君定情。剧作在二人爱情进展中,穿插了当时东林党、复社人士与阉党余孽阮大铖的斗争,这是以爱情线索去触动政治线索。在才子佳人定情之后,故事转到了对时势政局的描写上。通过写马士英、阮大铖对侯方域的迫害,引出侯方域被迫逃走,留下李香君苦志守节,二人的美好姻缘被暂时拆散,这是用政治线索去触动爱情线索。

当二人天各一方时,《桃花扇》正式开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由侯方域和李香君各自的活动,鲜活地呈现出弘光小朝廷的政治生态。通过侯方域的活动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弘光小朝廷是在什么样的局势下立起来的,马、阮等奸党是怎样倒行逆施、排斥异己;史可法等忠臣是怎样的兢兢业业、顾全大局;四镇将领是怎样的拥兵自雄、争权夺利。通过李香君的遭遇,我们看到了弘光君臣是怎样的荒淫腐败、歌舞升平;看到了在肉食者不思国难、享乐宴安时,李香君、苏昆生、柳敬亭等平民是如何保持气节,为了国事而东奔西走。这一系列令人扼腕的事实都系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悲欢。在剧作的结尾,“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合于一处。此时,南明王朝已经败亡,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中,侯、李二人相逢于栖霞山,虽相逢却不能再续前缘,以双双入道的方式为二人的爱情和明王朝唱响了一曲悲壮的挽歌。

孔尚任为剧作的每一出都作有“总批”,在这些“总批”中,孔尚任明确点出了自己在创作中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如《闹榭》出的总批指出:“以上八折,皆离合之情。”这是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恋情由合而离,是在《听稗》《传歌》《哄丁》《侦戏》《访翠》《眠香》《却奁》《闹榭》等开头八出戏中展开的。而《抚兵》出总批说:“兴亡之感,从此折发端。”《移防》出的总批指出:“侯生移,而香君守矣。男女之离合,与国家兴亡相关。”《媚座》出的总批指出:“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选优》出的总批指出:“此折写香君入宫,与侯郎隔绝,所谓离合之情也。”最后侯、李恋情因国破家亡以悲剧结束,《入道》出的总批说:“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洽一处,细细归结。”

《桃花扇》中,“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的分量并不相同。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其中连一个“情”字都没有出现,可见描写爱情并非《桃花扇》的创作主旨和目的。我们可以把《桃花扇》原著中侯李爱情戏和南明兴亡的政治戏所占的比重作一个比较。连试一出《先声》、闰二十出《闲话》、加二十一出《孤吟》和续四十出《余韵》在内,《桃花扇》全剧四十四出,其中写侯李爱情的只有《听稗》《传歌》《访翠》《眠香》《却奁》《闹榭》《辞院》《拒媒》《守楼》《寄扇》《骂筵》《逢舟》《题画》《栖真》《入道》这十五出戏,而且在这十五出戏中,还穿插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以侯李爱情的发展线索推动了政治线索。其余二十九出戏基本都是写南明的政治纠葛、军事斗争,清晰地呈现出了南明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

三百年来,有许多研究者认同《桃花扇》借才子佳人的爱情悲欢,实则偏重家国兴亡的写法。如清代学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说:“近世传奇,以《桃花扇》为最。浅者谓为佳人才子之章句,而赏其文辞清丽,结构奇纵;深者则为其旨在明季兴亡,侯李乃是点染。”著名学者王国维发表于1904 年的《红楼梦评论》指出了《桃花扇》的政治性色彩,并且拿它和《红楼梦》相比较,得出结论:“且《桃花扇》之作者,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虽然《桃花扇》重点写的是政治兴亡,儿女之情只是借以表达兴亡之感的工具,但在剧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二者的游离。《桃花扇》富于技巧地将二者糅合在一起,让两者相互生发,相互推进,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独特的道具——桃花扇。孔尚任用一把沾着李香君血痕的桃花扇作为道具,把整部剧贯穿了起来,也把爱情和政治关联了起来。就像《桃花扇凡例》所说的那样:“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晴龙爪,总不离乎珠。”桃花扇是侯李爱情的象征,扇子分为两面,桃花扇面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而历史的诡谲兴亡则系之于桃花扇扇底,正如《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的下场诗所说:“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扇子的挥动翻飞间,就上演出一场动人心弦的爱情和政治大戏。

二、阴阳对立的人物设置

在人物的设置上,《桃花扇》也有很大的创新,它借鉴《周易》中阴阳对立的模式来设置人物角色。“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孔尚任在《易义》,也就是他为康熙皇帝讲解《易经》所写的讲义中,阐发了他对此段话的理解。他认为,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卑,高低贵贱由此而确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善恶好坏由此而生。

《桃花扇》涉及的人物众多,且大多数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如何驾驭他们来上演自己心中的悲欢离合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桃花扇》的选择是按照“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将剧中人物分为截然对立的两类,一类是善的、忠的、君子;一类是恶的、奸的、小人。在《桃花扇纲领》中,孔尚任详细列举了他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主旨服务而划定的人物类型。他将剧中人物分为“色”和“气”两类。

“色”部的人物,都是与剧中离合之情相关的,其中与男主人公有关的被归为左,与女主人公有关的被归为右。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正、间、合、润四色。正色,是剧中的主人公,左有侯方域,右有李香君。间色,是使男女主人公分离,构成离合之情的人物,左有侯方域的复社社友陈定生、吴次尾,右有李香君的养母李贞丽及贞丽的旧相好杨龙友。合色,是使离合之情复合的人物,左有帮助侯方域和李香君重逢的柳敬亭、丁继之、蔡益所,右有帮助李香君与侯方域重逢的苏昆生、卞玉京、蓝瑛。润色,是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增色的人物,左有清客沈公宪、张燕筑,右有名妓寇白门、郑妥娘。“色部”左右两部共十六人。

“气”部的人物,指与兴亡之感相关的人员。分为奇偶两部,这两部又各分为中、戾、余、煞四气。中气,谐音“忠气”,是忠于明王朝之人,奇部有以死殉国的史可法,偶部有左良玉、黄得功。戾,意为罪,指明王朝灭亡的罪人,奇部有荒淫无道的短命皇帝弘光,偶部有祸国大臣马士英、阮大铖。余气,意为尸居余气,指兴亡动荡中的渣滓败类,奇部有投降清朝的高杰,偶部有兵败逃窜的袁临侯、黄仲霖。煞,意为煞尾,煞气,意为结束明王朝之人,奇部有助擒弘光的黄得功部将田雄,偶部有劫持弘光降清的刘泽清、刘良佐。“气部”奇偶两部共十二人。

除此之外,《桃花扇》以兴亡之感为全剧的经线,用方外之人张道士来总结兴亡之案,称为经星。以儿女之情为纬线,用无名氏之老赞礼来“细参离合之场”,称为纬星。全剧共三十人,人人有其功用,可供作者驱遣。在结构安排上,人物性格鲜明,彼此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立,给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很大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扇》对剧作男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极具创新性的。与《浣纱记》和《长生殿》不同,《桃花扇》的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爱情的起承转合虽然伴随着南明王朝的始末,他们也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但他们并非关系国家兴亡、有崇高地位的人物,只是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信念的普通人,在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历史的奇谲诡异中,他们可谓微小到尘埃里。但是,“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普通人的爱情故事成为抒发兴亡之感的底色。同时,动荡的政局、家国兴亡的感慨,也升华了他们原本平淡无奇的爱情,使之那么纯洁高尚和打动人心。

三、加四出:结构完整性的强化

在戏剧的体制上,《桃花扇》也有较大创新,就是在全剧正文的四十出之外,又另加了四出。分别是:上本开头,即全剧开篇第一出之前加了试一出《先声》,下本开头多了个加二十一出《孤吟》,这两出都用身为副末的老赞礼出场,来介绍《桃花扇》的演出情况,起着“副末开场”的作用。上本的末尾多了个闰二十出《闲话》,写张薇、蓝瑛、蔡益所等人围坐闲话,悼念明王朝的灭亡。下本末尾即全剧的剧终处加了续四十出《余韵》,写柳敬亭、苏昆生等人歌一回,哭一回,悼念南明王朝的覆灭。这两出都起着“收煞”的作用。《余韵》出的尾批就说:“水外有水,山外有山,《桃花扇》曲完矣,《桃花扇》意不尽也。”孔尚任本人对于自己的这个创新也很得意,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全本四十出,其上本首试一出,末闰一出,下本首加一出,末续一出,又全体四十出之始终条理也。有始有终,气足神完,脱去离合悲欢之熟径,谓之戏文,不亦可乎?”在为《先声》一出作的总评中他更是显出自己的得意:“首一折《先声》,与末一折《余韵》相配,从古传奇有如此开场否?然可一,不可再也。古今妙语,皆被俗口说坏;古今奇文,皆被庸笔学坏。慎勿轻示俗子也!”

如孔尚任所说,以上四出极大地增加了全剧结构的完整性、条理性和层次感,使人有了对历史兴亡哀悼和对历史教训反思的机会,是个极大的亮点,正如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所评论的:“《桃花扇》卷首之《先声》一出,卷末之《余韵》一出,皆云亭所创格,前此所未有,亦后人所不能学也。一部极凄惨极哀艳极忙乱之书,而以极太平起,以极闲静极空旷结,真有华严镜影之观。”

与增加的这四出相关联的是,《桃花扇》创造性地选择用一个人物来贯穿全剧,这个人就是老赞礼。梁启超还在《小说丛话》中评价道:“《桃花扇》之老赞礼,云亭自谓也,处处点缀入场,寄无限感慨。卷首之试一出《先声》,卷中之加二十一出《孤吟》,卷末之续四十出《余韵》,皆以老赞礼作正脚色,盖此诸出者,全书之脉络也。”这位老赞礼既是剧中的人物,是《桃花扇》故事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他又游离在故事之外,当剧中描写的故事结束四十年之后,他已九十七岁,仍然健在。他用一种“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的语调来讲述故国遗事,带给我们一种亦真亦幻的审美享受。

在试一出《先声》中,《桃花扇》延续了当时传奇通用的“副末登场”“家门终始”,由老赞礼以“昨在太平园中,看一本新出传奇,名为《桃花扇》”来介绍全剧剧情以及作者的创作缘起和创作主旨。老赞礼又以剧中人物的身份出现在了第三出《哄丁》、第三十二出《拜坛》、第三十八出《沉江》、第三十九出《栖真》、第四十出《入道》和续四十出《余韵》中。在剧中,他于癸未年(1643)主持了南京文庙的丁祭,于乙酉年(1645)三月主持了崇祯一周年祭日的祭祀,于乙酉年五月见证了史可法兵败投江,于乙酉年六月他带领着侯方域和柳敬亭来到栖霞山,于乙酉年七月中元节搭醮超度故明的亡魂,于戊子年(1648)与柳敬亭、苏昆生一起把酒共话沧桑。可以说,老赞礼的所作所为大多与他赞礼的身份是相联系的,虽然未对当时政局造成什么影响,但他从头到尾参与了这一系列活动,也让他在以观众身份来对剧作做评点时显得更加权威可信。在加二十一出《孤吟》中,他唱道:“难寻吴宫旧舞茵,问开元遗事,白头人尽。云亭词客,阁笔几度酸辛;声传皓齿曲未终,泪滴红盘蜡已寸。袍笏样,墨粉痕,一番妆点一番新。文章假,功业诨,逢场只合酒沾唇。”这段唱词其实是孔尚任写作时内心的真实写照,但却不着痕迹地经由老赞礼唱出,实为高明之举。

明代王骥德的《曲律》在谈到戏剧的情节设置时说:“毋令一人无着落,毋令一折不照应。”《桃花扇凡例》也说:“每出脉络联贯,不可更移,不可减少。”孔尚任前后照应的写作本领可谓登峰造极,可从两个细节体现出来。

一个是对蔡益所、张瑶星等人的描写。第八出《闹榭》的总批说,左部的八人中,蔡益所还没有出场,他的名字就已经在第一出中出现了。右部的八人中,蓝瑛还没有出场,他的名字就已经在第二出中作了铺垫。总部的两个人,张瑶星还没有出场,他的名字就已经在开篇被提及了,直到上本末尾的闰二十出《闲话》,他才出场,并成为全剧后半部分的关键人物。后本的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出,蓝瑛、蔡益所、张瑶星才依次出场,自述脚色。他们的出场因为有前面的铺垫,读者和观众不但不觉得突兀,甚至还有些期待。

另一个细节是对徐青君的描写。徐青君是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后代,魏国公徐鸿基之子。在《桃花扇》中,他出现了两次,正式出场一次,另一次仅一笔带过。他不但算不上主角,在《桃花扇纲领》所列的各部角色中甚至没有他的名字。他的两次出场,一次是在全剧的第一出《听稗》,一次是在最后一出《余韵》,这看似无心,却有着作者的巧思。在《听稗》一出,复社文友陈定生、吴次尾与侯方域相约去冶城道院同看梅花,却被家僮告知他们来迟了,因为“魏府徐公子要请客看花,一座大大道院,早已占满了”,众人只得另往他处。

徐青君是晚明最舍得花钱和敢于摆谱的贵公子之一。据余怀《板桥杂记》记载:“徐青君家赀巨万,性华侈,自奉甚丰,广蓄姬妾。造园大功坊侧,树石亭台,拟于平泉、金谷。每当夏月,置宴河房,日选名妓四、五人,邀宾侑酒。木瓜、佛手,堆积如山;茉莉、珠兰,芳香似雪。夜以继日,恒酒酣歌。纶巾鹤氅,真神仙中人也。”而《桃花扇》《听稗》出徐青君没有露面,只是借家僮之口说出来,只提到是“魏府徐公子”,而不提徐青君的名讳,一方面是徐青君当时名声之大或许已无人不知,一方面,孔尚任故意强调其贵公子的身份,与他后面出场自报家门时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中,徐青君正式出场了,他此时的身份是个身穿清朝服装的上元县皂隶。他登场后自述道:“朝陪天子辇,暮把县官门;皂隶原无种,通侯岂有根?自家魏国公嫡亲公子徐青君的便是,生来富贵,享尽繁华。不料国破家亡,剩了区区一口。”亡国丧家的他只能当了一名皂隶,奉上司之命,访拿山林隐逸。彼时穷奢极欲的通侯贵公子,此时成了留着狗尾的落魄小衙役,其落差之大可谓天壤。唯其反差巨大,才更能显出祸乱之烈。徐青君的两次出现,在实现前后照应、完善戏剧结构的同时,也以他从天堂堕入地狱的个人经历,映照出朝代鼎革、兵燹战乱的大变局,有力地渲染了感伤抑郁的气氛,突出了怀旧悼亡的戏剧主题。

猜你喜欢
全剧桃花扇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看见校园霸凌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桃花扇》象征与叙事结构的探究
《桃花扇》中扇子的文学内涵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