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果树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22-11-01 01:43王连胜
落叶果树 2022年5期
关键词:通辽市果品果农

王连胜

(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国有林场,内蒙古通辽 028321)

通辽市的果树产业从2000年的初具规模,到2020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优势开始显现。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涌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果树产业主体,且在逐步推进[1-3]。笔者对2010—2020年来的果树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总结果树产业发展的过程,寻找果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破解问题的建议。

1 通辽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气候表现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间少、东多西少状。主要栽培果树有小苹果、葡萄、梨、沙棘、大扁杏、李,占到了各类果树生产面积95%以上。

通辽地区果树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形成了较为齐整的果树种植业。近年来,木材市场日益萎缩,木材价格日益走低,群众发展经济林的需求和积极性日益增长。

如表1,果树面积变化:2010—2020年从12 429 hm2增长到17 247 hm2,11年间增长了38.76%。果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各种果树的面积变化:苹果和梨2010年占比为54%和30%,2020年占比下降到34.3%和1.9%,而葡萄面积11年间增幅621.42%。沙棘面积由2010年的100 hm2增加到2020年的2 647 hm2,增长幅度近26倍。大扁杏面积扩大了2.2倍。其他果树面也相应扩大。树种结构进行了一定调整,产值高的果树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经济效益差的果树的占比逐步缩小。沙棘的种植技术要求不高,面积增长明显,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果品总产量2010—2020年只有3.08%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苹果、梨占比下降,导致在总面积增长的同时,果品总产量增长不大,各树种的产量各有变化。

表1 2020年与2010年通辽市果树面积产量对比表

产值变化情况:2010年全市果树经济收益2 420万元,2020年达到3 200万元。产地果品按照平均价格计算,从每千克0.8元上升到1.2元,上升幅度50%,扣除通胀因素占比,发展也较为可观。总体来看,单位面积的产出下降了,但单位面积产值增长较多。

产业配套变化情况:果品交易市场从2010年的5个,发展到2020年的10个。加工企业从2010年的1个,发展到2020年的3个。年加工能力2010年为200 t,2020年达到3 000 t,果品贮藏保鲜库2010年5个,2020年发展到到7个。从上述4个方面来看,产业配套有了长足的发展。

产业集群情况:果树产业中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和区位均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基地,开鲁县和奈曼旗的小苹果生产基地,科尔沁区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开鲁县设施葡萄生产基地,奈曼南部山区的大扁杏生产基地,区位优势明显,产生了较好的集群效应,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

2 通辽市果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布局

通辽市11年来果树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转型升级。但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出现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各生产基地主推品种跟风严重,70%以上的果树品种果实集中在几个时段同时上市,形成了竞争关系,一定时段内难以消化大量上市的果品,对于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十分不利[4]。

2.2 果树良种问题仍未解决

果树的良种化问题是当前果树产业发展不快,经济效益不能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当地苗木供给率低,不到20%,大部分果树苗木从外地购入,存在苗木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品种的以次充好和苗木的抗性问题。据调查,果树的良种率不到30%。在苗木采购中,果树良种证查看还未成为果农的自身保护意识。虽然当地林业部门大力推广优质果苗,但良种果树苗木的建设还是未解决。

2.3 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低

通辽市的果树产业11年来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规模化经营主体极少,占比只有5%,仍旧是一家一户独自经营,抵抗风险能力弱,对于果品的生产流通只是以鲜食产品供给市场,未能发挥好果树产品的全部价值,年度之间收入差异较大。

2.4 经营管理粗放,量低质差

果树产业面积日益扩大,但管理却粗放。开鲁县和奈曼旗的小苹果生产基地面积大,但经营管理水平低。产量与销售额和自身的规模不相符。虽然林业部门示范了科学栽培技术,管理水平有所上升,但是能以独自开展精细施肥、整形修剪的果园比例仍少,不到15%。果品采后处理不标准,多规格果品混采混装,达到分级管理的果园不到50%,商品性较差,价格难以保证。

2.5 先进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

当地果树已经历了近80年的发展,但总体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推广难,应用难,示范难。市一级的技术力量难以对全市上万人的果树栽培从业者开展全面培训,县、乡级技术力量更是薄弱。近年来借助国家苹果产业体系开展了果树生产技术培训,由于经费不足还未能深入培训到群众中去,果农尚未深入掌握所用技术。

2.6 非农化的隐忧

耕地的非农化整改要影响到现有的果树产业。现有的不少区域的果树面积是在原来的耕地上发展的。面对耕地非农化整治的需求,势必有很多原先优势明显的果树产区,退出果树生产基地的行列,面积预计在300 hm2以上,需要对未来的果树生产区进行提前规划。

3 发展对策

3.1 政府支持,统一规划

果树种植前期投入较高,为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产业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每公顷补助提高到12 000元。同时通过信息的、科技的多层次保障,推动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对于种植品种进行提前规划,使各种果品错时上市。制定本地的“十四五”果树产业规划,统一部署,调整产品结构,打造特色品牌[5]。对于低产果园的改造将是今后10年的果树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重点[6,7],从发展规模和产业水平来看,低产果园是本地未来果树发展的突破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果树工作的重中之重。

3.2 拉长产业链,增加果品附加值

从当前的果树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小苹果和葡萄仍是通辽地区的主打产品。这些果品除了鲜食,还可以加工成果汁和酒类产品,发展空间广阔。每年接近2 000 t的加工能力,足以保障农产品初级加工。据测算,加大初加工量10%,可使每年果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增长20%以上。尤其是小苹果品种塞外红市场反应较好,加大其产业发展力度,做好产业布局。开展品种保护和相关的市场营销规划,开展加工利用和贮藏的相关研究工作。

3.3 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管理水平

果农技术素质的参差不齐是果品生产中的大问题。林业部门既要做好新技术的研究,现代技术的推广、提高生产水平,又要对果农开展技术培训。可以考虑在短视频平台上拍摄生产技术视频,在不同的时间段,尤其是果树生产的重要时间点推送给果农。可听懂、可互动,创出适合当下互联网的技术推广模式。

3.4 良种生产,保障果树产业发展

良种是保障好果树生产的重要前提。可以考虑通过订单育苗的方式,发挥好国有苗圃的作用,通过市内育苗和市外订单育苗相结合的方式,使市内订单育苗提高到30%,市外订单育苗提高到30%以上。林业部门要发挥好育苗的技术优势,定期派专业人员对果树良种苗木开展不定时抽查,保障新建果园100%的良种率。同时开展容器化育苗,保证苗木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80%以上。

3.5 名牌战略助力果树产业发展

虽然本区域的果树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但没有一个打得响的品牌。政府搭台、企业带动、农户进行全程的标准化生产,并做好果品从采收、贮藏、加工到销售,全程实施标准化,开展可追溯的无公害品牌建设,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将是提高果品价值、提高产品知名度的必经之路[8]。

猜你喜欢
通辽市果品果农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王舒作品
田间地头“惠”果农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成峰牲畜市场交易红火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