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工“微创新”助力城市“大创新”
——访上海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奇

2022-11-01 04:42阎梦华
上海工运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匠成果工会

阎梦华

上海拥有千万职工,他们是科技创新的灵魂所在。当千万个大脑“头脑风暴起来”、千万双手动起来,创新活力自然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作为工会组织,如何调动广大职工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汇聚科技创新力量?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上海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奇。多年来,上海工会为职工创新创效增能赋能、提供广阔舞台,以职工“微创新”助力城市“大创新”,助推上海职工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当前背景下,您如何看待职工科技创新?工会组织在职工科技创新中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发挥着何种作用?

周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说,“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当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使命。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上海要实现这一重大任务,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而职工又恰恰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海千万职工扎根各行各业,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推动一大批创新成果接连涌现,在保障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工会是党的群团组织,具有贴近基层、紧密联系职工的优势。近年来,我们立足这一优势,不断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活力、创造热情,努力形成职工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持续转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一方面,强化职工思想引领,厚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鼓励创造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搭建技能创新平台,开展各类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加大职工创新成果推介激励力度,为职工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此外,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拓宽职工成长通道,着力培育挖掘一批工匠技能人才、工人发明家、创新能手等先进典型,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筑牢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记者:我们留意到,第十二届上海职工科技节前不久举办,它是职工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是职工的科技“嘉年华”。近年来,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在上海蓬勃开展,持续掀起热潮。周主席,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工会在这当中做了哪些工作?

周奇: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手段,是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突出品牌,也是广大职工立足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上海工会持续深化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在为职工创新创造、成长成才、岗位建功搭建平台的同时,紧紧围绕上海核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布局,推动职工把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搭建职工创新技能提升平台: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连续多年开展加快科创中心建设主题立功竞赛,注重重要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奋力推动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以本市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抓手,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打通职工技能等级认定、提升的通道,同时依托本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上海职工学堂、网络培训平台等载体,全面推动职工技能素质和岗位创新能力提升。2014年以来,持续资助技能提升和岗位创新人才近6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约9000万元。

打造职工创新活动交流平台:开展上海市职工合理化建议和先进操作法征集命名活动,命名上海职工合理化建议和先进操作法优秀成果400项,推动全市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000万余条,完成技术革新12万余项,夯实群众性科技创新基础;以上海职工科技节、科普讲师团等为载体,组织开展市级层面创新活动90余项,区局层面活动1700余项,吸引近800万人次参与,营造了群众性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强化创新人才引领机制:开展“上海工匠”培育选树千人计划,2016年至今,共选树上海工匠583名,近60个区局(产业)工会选树本级工匠人才近2000余名;依托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发挥高技能创新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企业发展,夯实建立创新人才高地的群众基础。近5年,全市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针对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服务、管理和制度创新,推动4万余项创新课题或攻关项目,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300亿元。

建立职工创新成果培育选树体系:连续举办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活动,近十届参赛项目共17800余项,包含发明专利近9200项,总经济效益约2860亿元;特别设立上海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来鼓励职工创新创造,它是上海职工科技创新届的“奥斯卡”。2019年以来,共征集优秀创新成果奖申报项目1460项,92个获奖项目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和领域,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加大对获奖项目的后续培养和扶植力度,与市科委等共同推荐参评更高级别荣誉。

记者:近年来,上海职工在全国科创大舞台上频频露脸,周主席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情况?后续,工会又是如何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的?

周奇:2021年11月,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隧道工程公司高级技师李鸿的《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设立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类评审组以来,上海共有7位一线工人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在去年全总、工信部、人社部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评选中,上海职工有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这3个项目都是首届“上海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获奖项目。事实上,职工在上海工会所搭建的一系列创新创效平台上取得的成绩、成果,都将成为我们推荐国家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全国职工优秀创新成果等荣誉的重要参考,这不仅为一线职工创新创造、展现风采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进一步促进了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应用。

2022年上海职工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竞赛培训现场 (摄影/展翔)

职工创新成果需要被肯定、激励,也需要进一步转化成生产实际效益。近年来,上海工会积极探索搭建上海职工创新成果转化推介服务平台:一方面,以大国工匠交流大会、全国发明展、国际发明展等活动为抓手,累计组织200余项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参展,开展创新成果转化推介工作,获得国内国际各类奖项150余项。大国工匠交流大会期间,11位上海工匠与企业签订成果转化意向书,涉及总金额10.32亿元。另一方面,以上海工匠服务队为抓手,组织上海工匠赴非公企业现场指导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上海职工创新成果从企业内小循环向社会面大循环发展。

记者:新时期,工会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也相应有了新变化。您认为工会组织今后在助力职工科技创新方面应注意把握哪些方面?

周奇:随着创新人群的结构变化、创新领域的变化、创新路径的变化,新时期,工会也要在这些变化中找准切入点、结合点。

一要把握好创新领域之变。积极推动把职工创新活动贯穿到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技术能级和管理水平。

二要把握好活动形式之变。继续办好市优秀发明选拔赛、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劳动技能竞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注意把握这些载体在新时期的形式演变,积极引导职工立足本职,投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践。

三要把握好参与群体之变。坚持职工主体地位,加强与同级职能部门的合作,适应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实际,积极推动创新活动向非公企业、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中职工群体拓展,更广泛地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要把握好评价体系之变。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健全由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业绩等要素组成的职工创新评价体系。推动职工创新活动与劳模评选、工匠选树、职工技能晋级奖励等实事项目相结合,与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使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校企合作等工作机制相结合。

猜你喜欢
工匠成果工会
90后大工匠
工会经纬
工匠风采
工会动态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工匠神形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