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2-11-01 07:15熊惠芬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股骨髋关节护理人员

蔡 姣,熊惠芬

(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为内固定术,内固定术为侵入性操作,而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生理功能下降,手术应激反应严重,术后并发症频频出现,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减轻应激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1]。常规干预模式根据护理人员经验评估患者护理等级,配备护理人员,实施宣教、体位管理等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并发症多发,干预效果欠佳[2]。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是根据患者临床资料评分确定护理风险等级,配备相应的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抗风险能力,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恢复[3]。本院对此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0、21例;年龄62~82岁,平均(71.64±7.35)岁;患肢侧:左腿、右腿分别为21、20例;致伤原因:摔跌伤、坠落伤、车祸、其他各21、7、6、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2、20例;年龄63~84岁,平均(72.13±7.42)岁;患肢侧:左腿、右腿分别为20、22例;致伤原因:摔跌伤、坠落伤、车祸、其他各22、9、5、6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2)单侧股骨粗隆间骨折;(3)首次手术;(4)年龄大于60岁。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2)患肢伴有其他部位骨折或肌肉萎缩等其他疾病;(3)伴有严重的神志或认知异常;(4)失访。

1.2方法

1.2.1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干预模式,根据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确定人员分配,实施常规宣教、体位管理等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量化评分标准。①年龄60~70岁计1分,>70~80岁计2分,>80岁计3分。②不伴有内科疾病计1分,伴有1种计2分,伴有2种及其以上计3分。③体重指数(BMI)在18.5~24.0 kg/m2计1分,BMI<18.5 kg/m2或BMI>24~≤27 kg/m2时计2分,BMI>27 kg/m2时计3分。④神经阻滞麻醉计1分,椎骨内麻醉计2分,全身麻醉计3分。⑤无贫血计1分,轻度贫血计2分,中、重度贫血计3分。(2)人员分配标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计算出总分。若总分小于10分,则评为低风险护理,由1名工作3年以上的护师与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负责;总分10~12分,评为中风险护理,由1名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与工作3~5年的护士负责;总分大于12分,评为高风险护理,由1名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1名护师或工作3~5年的护士,以及1名工作少于3年的护士负责。两组术前均完善相关检查,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给患者简单说明手术室环境和工作人员;术中辅助患者维持截石位,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情况,安抚患者,控制室间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协助手术医生调节手术光源、患者体位,辅助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清点器械、唤醒患者,观察患者神志、疼痛、伤口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两组均出院为干预结束,随访4个月。

1.2.2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临床指标、自我护理能力、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临床指标:术中统计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统计两组首次下床活动与骨折愈合时间。(2)自我护理能力:干预前、随访结束后,两组均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进行评估[4],该量表包括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自我责任感4个维度,各维度最高分分别为32、48、68、24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护能力越高。(3)髋关节功能:随访结束后,两组均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估髋关节恢复情况[5],该量表总分0~100分,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70~<80分为中,70分以下为差。优表示患者髋部疼痛不明显,日常活动与生活能力完全恢复;良表示髋部疼痛偶发,依靠手杖可活动,生活基本自理;中表示髋部明显疼痛,依靠他人搀扶活动,生活不能自理;差表示髋部显著疼痛,难以下床活动及自理生活。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4)并发症:随访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压疮、感染、骨折复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与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2.2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ESCA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后,两组ESCA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分)

2.3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随访结束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n(%)]

2.4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老年患者生理功能下降、基础疾病多,术后恢复效果不甚理想,而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6]。常规干预模式对所有患者根据工作经验安排护理人员,给予调控温湿度、监测生命体征等干预措施,可一定程度上促进术后恢复,但其忽略患者个体差异,不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并发症多发,干预效果不尽人意[7]。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首先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确定护理风险等级,配备相应能力与人数的护理人员干预,将人员安排合理化,具有针对性,可能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恢复。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与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利于改善临床相关指标。其可能的原因是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评分评估护理风险等级,随之安排相应级别、人数的护理人员,保证干预措施的实施正确性与有效性,提高手术风险应急能力与配合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利于快速止血与缝合伤口,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减少术中出血量[8]。术后给予高风险患者较高级别、年资的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与疾病知识更丰富,能较好地指导患者术后护理知识,充分取得患者信任,患者配合度高,利于促进术后康复[9],从而相应地缩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本研究中,随访结束后,观察组ESCA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可能的原因是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给予不同等级护理风险患者配备不同等级、人数的护理人员,将资源最大利用化,保证给予患者最优质、全面的服务,利于促进患者恢复。给予高风险护理患者更高年资、更多的护理人员,保证足够的知识储备与人力去应对高风险护理患者,临床护理与宣教方法灵活多样,利于老年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10],促进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康复过程,而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下降,手术应激反应严重,并发症多发。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能的原因是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充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护理风险等级,分配相应的护理人员,提高干预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高风险护理患者给予较多高年资护理人员,利于提高护理过程中并发症的预见性,并具备充足的人力能及时实施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11]。这与李婷婷等[12]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量化评估策略的干预模式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可改善临床指标,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股骨髋关节护理人员
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膝关节置换术出现股骨前皮质切割的原因分析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当代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研究
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对策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
3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