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河北美术出版社)
在当前图书市场中,读者对读物内容质量要求不断提升,使图书编辑和校对工作承担了更加沉重的负担和压力。特别是编辑和校对工作职能的延伸,使编辑不再围绕书稿展开,而是从策划开始就需要对图书内容展开具体的设计和研究。而校对工作也同样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工作外延的不断扩大,需要校对加强对编辑的沟通,保障稿件内容的准确合理。二者工作紧密性增加,要求编校工作兼容并蓄,形成工作合力,从而共同提升图书的质量。
图书出版有着较长的周期,而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与其他工作有着相互影响和连接的关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图书编辑有着严密的整体性,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图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具体的实践中,编辑工作在了解书稿内容的基础上,对需要编辑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加工,并查阅资料消灭差错,完成书稿的审读。还需要对书稿的思想观念、政治站位、艺术价值、整体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优化,根据自身的审稿经验提出修改建议,并完成再次的检查,进行复印清样。可见,图书的编辑工作承担着对书稿文字、格式、内容语法等方面的加工和修正的职责,是整个出版流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图书出版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编辑工作职能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图书编辑工作不再以书稿为唯一的编辑载体,而是需要面对多种形态的编辑内容,通过对当前图书市场的分析和研究,掌握图书需求变化,落实好图书内容审核和修正的工作。另一方面,出版社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部分出版社编辑工作分工更为细化,在传统编辑工作之外,出现了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岗位,分别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使编辑重点突出,专业化发展趋向明显,进一步推动图书编辑工作的创新发展。
传统校对工作是对编辑工作的深化,也是对编辑过后书稿内容的检查和校正,是书稿进入印刷环节前最后一道检查工序。在传统出版环境中,校对工作需要负责的是原稿,在尊重原稿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校对工作,这种工作方式是“校异同”。但是在网络技术快速普及下,校对工作参考的原稿,放置到网络校对程序中,存在的错误会生成清样,使传统校对方式失去一定的作用。这时,校对工作职能发生较大的变化,从简单的“校异同”转变为“校是非”,就是要求校对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语言问题,并关注书稿的前后一致性和协调性,立足全局检查和校对书稿。这种变化要求校对人员有着语言问题把控能力以及前后文语言使用的协调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对工作的难度。尤其是网络技术支撑下排版技术的进步,使校对工作职能不断外延,传统以原稿内容为主的校对方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工作要求。通读文章快速找出语言、语法、内容的使用问题,并进行“校是非”的修正,成为图书校对工作不可回避的责任内容。而工作职能的转变,更是要求校对人员有着更高的从业水平,不但在基础工作能力上能够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通读能力、文字整理能力都要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与编辑部门展开及时沟通,保障出版内容的准确和完整。
编辑作为出版物发行的前提,对图书出版工作全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校对作为保障图书质量的最后防线,也是最为重要的出版条件。图书编辑和校对工作有着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校对是对编辑工作的延伸,而编辑是开展校对工作的重要前提。首先,对于图书校对工作而言,对稿件内容进行检查和校对,需要在完成文字和原稿内容编辑之上,利用校对手段使编辑内容的价值实现再次的提升。还需要借助校对工作完成对编辑内容的补充,虽然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编辑内容的排版更加快速便捷,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结构短缺和前后论述不一致、整体内容不完整等,都需要校对工作展开再次的检验和调整。而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再次创造价值的过程,表明校对工作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对于编辑工作而言,虽然编辑工作先于校对工作,但是校对工作包含于编辑工作之中,很多出版社培养编辑,都是从学习校对工作开始的。一名优秀的编辑需要有校对意识,在书稿编辑和加工过程中,主动发现文字、语法、结构存在的不足,并随时进行修改和完善。编辑工作为校对工作提供优质稿件,而校对工作尊重编辑的成果,二者相互依靠和相互促进,共用完善稿件内容,保障出版物的质量。
在传统图书出版工作中,图书编辑和校对工作由于存在着分工产生的追责不清的问题,部分出版社会选择编校合一的方式,由责任编辑承担着编辑和校对两项工作职责。虽然这种工作方式便于追责,还能提升责任编辑的责任感,但是责任编辑反复编校图书书稿内容,容易产生工作疲劳感,同时容易忽视一些编校问题。对此,大多数出版社采用编辑和校对分工合作的方式,不但明确了编辑和校对工作职能,还能及时发现书稿存在的问题。例如选择多人编校的工作模式,由责任编辑负责编辑工作,由三位校对人员完成三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工作压力,避免出现校对的枯燥和疲劳感。这还能实现编校合一,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书稿存在的不足,完成对出版内容的优化和补充,保障出版内容的质量以及编辑和校对工作的开展的时效性。
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责,合理划分编辑与校对工作内容,是切实提高二者分工合作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其中,应明确总编、编辑室主任、责任编辑、校对人员各自应担任的职责。比如,总编指挥各项编辑工作,担任着把握出版的正确方向,社内选题的总策划,书稿的终审,编辑责任制度的总负责人等职责;编辑室主任负责协调编辑与校对部门之间的工作,保证出版物的顺利出版,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责任编辑所担任的职责,主要是通过完成组稿、编辑加工等工作,保证编辑部门正常运转与顺利进行;校对部门则担任着稿件的审校工作,能够从源头上保证出版物质量。通过明确各部门编辑职责与校对工作重点,能够更好地促进编辑与校对展开分工合作,协力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与价值。
需要进一步明确图书校对工作重点与编辑工作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展开分工合作。因此,在促进二者分工合作进程中,理论上校对人员与编辑人员要更好地进行分工合作,必须要厘清这两项工作的区别与关联,让各自岗位人员能够明确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任务以及应承担的工作职责,了解对方工作重点,掌握彼此工作内容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更好地开展分工协作。其中,编辑人员主要承担编辑责任,在审读过程中需要把握书稿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与解决知识性问题,加强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稿件背后的含义与价值,而不是将精力放在错别字、错误语句的纠错上,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忽略本应编辑人员处理的问题。而校对人员则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稿件语句、文字等方面的审校上,从源头保证稿件质量与学术性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虽各自承担的责任与工作内容不同,但彼此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促进图书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的分工合作,能够切实提高图书出版质量。
完善图书校对工作重点与编辑工作流程管理,是更好推进二者分工合作规范化的展开,明确编辑与校对工作职责,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手段。第一,在编辑流程管理中应明确每一个审次应达到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并将这些要求与标准做量化处理,为编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比如,可通过明确规定未达到“齐、清、定”的稿件原则上不安排校对,避免浪费校对机会,增加校对工作人员工作量。如确有需要安排校对的,也不应将其进入三校范围内,更不能以校次代替审次,以此来保证校对工作制度的严格执行,把控好编校质量关。第二,应积极完善编校分工合作评价机制。需要在每个校次工作完成后,有关部门都应严格核查图书校对情况,并通过严格核查指出本次校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问题,由校对人员给予调整和改进。图书编辑人员在处理完校样后,也应对图书校对情况给予客观评价,这有助于帮助校对人员及时了解自身校对能力、知识结构与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鼓励其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与技能储备,使之能够更好地胜任校对工作。第三,要积极探索图书校对工作重点与编辑分工协作模式,可鼓励校对工作人员与编辑人员充分利用“互联网+编辑校对”工作模式,利用先进的编校技术手段做好分工合作工作。这有利于编校人员能够及时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模式,快速找出稿件中的错误点,并给予调整和改进,以此来确保每一个稿件的编校质量。
为进一步保障图书校对工作重点与编辑分工合作顺利实施,真正落实编校分工合作模式,应针对图书校对工作重点与编辑内容,结合二者分工合作特点与需求,积极搭建长期有效的图书校对与编辑分工合作保障机制,来切实提升分工合作的实效性,保证编校工作的顺利展开。首先,建立健全的出版单位编校费用管理机制。虽然现有的出版单位编校费用制度已对审稿费与编辑费作出明确规定,但这些制度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完善。在具体实施阶段,需要树立明确的费用标准,尤其是针对一校、二校、三校三个阶段,要设置针对各个校对工作重点的费用标准与说明,这有利于充分激发编辑与校对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职业认同感。其次,图书出版管理部门与出版社应积极建立完善的图书出版前期审查把关制度,而非侧重于出版后的质检问题惩罚机制,以此来优化管理体系,落实人性化保障机制,可提升编辑与校对人员对分工合作模式的认同感与支持,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再次,图书出版管理部门应严格控制图书出版数量,避免因图书泛滥、质量低劣而影响出版行业市场环境,保障图书校对工作与编辑分工合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通过严格控制图书的出版数量,不仅可促使图书出版社择优出版,避免因个别出版社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出版大量低劣图书,也可以此来进一步提升编辑与校对的工作效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中涌现出大量编校网站,为图书校对与编辑工作提供资源、功能与技术支持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简化人工校对与编辑工作流程,提升编校效率,保证编校工作的准确度。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图书校对与编辑分工合作,可通过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校对与编辑分工合作的沟通与交流桥梁,及时了解图书校对工作重点,调整编辑计划与方案,并通过适当借助编校网站,来提升编校工作效率与质量,提升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首先,可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常见的编校网站,如中文编辑校对网、编辑中文网、编校网、编辑出版网等等,通过实名注册,登录这些官方网站,实现对图书展开电子校对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大量编校资料及专业论文,用于分工合作的参考和借鉴,保证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其次,还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中现有的在线编校软件,如Word语音打字校对专家、文王、朗读王等,根据图书校对工作重点与编辑分工合作需求,选择一款适用于自身工作性质的编校软件展开相应工作,可以有效提升编辑校对工作效率,最大化降低人为输入出现的误差率,实用性强、时效性佳。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中的微信、QQ聊天软件,搭建编辑与校对人员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增加校对人员与编辑人员之间的沟通机会,使二者能够及时沟通编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语言文字、版式等工作内容,来进一步发挥编辑与校对各自的作用,为后续编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稿件质量作为图书出版的生命,在书稿编辑和校对过程中,“三审三校”是编校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图书出版发行的重要保障。只有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相互依靠和相互补充,完成工作责任分工并展开合作,形成编校合力,才能构筑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此,各大出版社需要了解编辑和校对工作各自承担的职责,明确二者存在的内在关联,了解实施分工合作的优势,并认真梳理以往工作中编辑和校对工作存在不足,落实全新的保障体系,合理安排编辑和校对工作内容,实现二者的相互合作和补充,保障图书出版的质量。同时,引入全新的编辑技术,使编辑的内容更加完善,排版更加合理,为校对工作提供优质的编辑内容,保障校对工作高效的开展,在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共同提升图书的编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