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博韬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在发展中的许多方面都有了新变化,社会融资的构成也将发生大的变化。中央银行金融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受到金融技术创新的制约,同时造成冲击的是作为中介的商业银行,从而对中国社会的融资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我国融资结构的改变会降低中央银行通过调控信贷的额度才能达到货币政策的传递效果与功能。央行继续使用原有的量化货币政策工具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优化革新,以提升政策工具的运用效率。基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研究新经济形势下提升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率的对策很有意义。
基础货币是指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使货币供应量增多或缩减的货币。基础货币之所以构成市场货币供给的基础,是因为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就能产生数倍扩张或缩减市场货币供给的效果。在中国现代金融系统中,央行主要通过调控基础货币供应总量实现对宏观经济金融活动的调控。2021年,我国货币当局依据稳字当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配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进展(见表1)。
表1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单位:亿元)
从2021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可知,央行2021年9月的基础货币余额为324341.24亿元,其中货币发行92426.82亿元,占负债总额的24.35%、占储备货币的28.50%;金融性公司存款为212046.96亿元,占负债总额的54.10%、占储备货币的65.38%。统计表明,央行基础货币的形成首先来自金融性公司存款,其次为货币发行。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反映了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也反映了央行的职能。经计算,国外资产占比56.95%,其中外汇、货币黄金和其他国外资产各占总资产的54.12%、0.73%和2.10%;对政府的债权所占比重为3.9%;对其他存款性的公司债权占33.8%;对其他金融性的公司债权占1.1%;其他资产占4.3%。
经上述分析发现,基础货币的投放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是国外资产中的外汇储备,但依靠程度有所下降。外汇储备占总资产的54.12%,此指标在2011年9月末的数据为82.08%,在2016年9月末的数据为68.40%。(2)通过扩大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作为基础货币投放的另一种途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33.80%,此指标在2011年9月末的数据为3.35%,在2016年9月末的数据为18.48%。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央行针对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做出的反应。经济运行的特点决定了基础货币的投放特点,即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每年的宏观经济因素都在发生变化,依据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我国当前的发展面对着市场需求的收紧、大量供给的市场冲击、未来市场预期变弱三方面的压力。在下一个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将产生更多新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熟练的把握。
依据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仍然是重中之重。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能够保证流动性的合理充足。引领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及绿色发展企业等的资金扶持。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要协同联动起来,跨周期和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要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能够正确地认识及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努力抓好绿色低碳工作的技术攻关,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结合上述内容,要拓展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有以下货币政策工具可供选择。
短期回购是短期流动性调节的主要方式,合理运用SLO能缓解目前金融机构存在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其时间跨度与种类选择等问题。短期流动性调节非常灵活,央行能够针对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情况随时做出选择,更合理地补充短期流动性,符合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论述。
常备借贷便利作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央行提供流动性供给的另一种方法。SLF和SLO相比,满足长期大额流动性的需求是其主要目标。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SLF使用的主要场所,并以1~3个月的执行期最为普遍。常备借贷便利的适用主体重点是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按照目前的市场流动性情况,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向央行提出申请。商业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在市场流动性不足时,也通过将良好资产抵押获得贷款,从央行获取流动性。
国有性质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MLF的主要执行者,并主要采用招标和放贷实施。由于发放贷款属于质押的一种,所以一般采用优质证券进行抵押。调节中期利率是MLF起到的首要作用,资金被直接输送到金融机构,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从这个视角可以看到,中期借贷便利只是微调和一个预调节过程,调整宏观经济总体结构并引导资金投向特定领域都直接反映出政策基本走向。由此,MLF既能满足货币政策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公众及机构对未来的预期,MLF还能保持利率平稳,不通过向金融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减少通货膨胀风险。依据我国实际情况,“三农”企业和中小型民营企业是MLF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此举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支持了实体经济,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形势的预判。
2021年10月,央行设立2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贷款支持;央行推出支持碳排放政策工具,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通过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区域的相关企业发放符合条件的贷款,并按照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经济可持续是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首要前提。为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低碳产业,央行为具备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低成本融资。为确保精准与直达,该政策工具明确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领域,并采取“先贷后借”机制,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企业放贷,风险自担。随后,机构可向央行申报资金支持并公开披露碳减排信息,下一步央行将稳妥有序地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并指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建设项目进行长时限、低成本的融资。支持绿色低碳等创新工具符合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论述。
无论是哪一种政策工具,在实际运用中都无法较好地实现既定功能目标的可能性,主要会受货币政策时滞、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及金融创新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的指导下,提升政策工具的运用效率主要有以下条件需要完善。
目前,无论是一般工具还是新型工具,都各有优劣。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宏观经济目标,只有将不同种类的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具体目标相搭配,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只有不断增强对信息的公开度,才能让公众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地可控。货币当局需要更加重视金融市场信息传播不对称的情况,同时进一步提高对货币政策执行过程的准确理解。想要更快更好地达到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就需要树立中国人民银行的权威性,增强信息的公信力,进而缩短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
建立发展良好的金融市场,是为了更好地优化政策工具的操作环境。这个市场不仅是资本供需双方交换的主要场所,还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和运转的主要场所,它的建设程度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执行信息传导的畅通及能否实现最终的运作目标,只有不断优化市场才能促使我国的政策执行工具发挥出实际效用。因此,增加参与的数量及品类,促使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并且不断扩大规模,从而推进两个市场的共同发展,健全市场、优化环境,最终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本文以2021年末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特点,并得出其特征不具有可持续性。结合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2022年宏观经济工作仍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本文建议拓展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选择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支持绿色低碳创新工具等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运用、增强信息公开度、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等条件实现新经济形势下提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