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梦希
陕西省京剧院青年名家张强主演之《千秋忠烈》,叙陆登城破家亡,夫妻自刎尽忠,其子失落番邦,助金征伐宋室,王佐断臂诈降,顺说文龙归国事,系其师苏德贵根据传统京剧《潞安州》《八大锤》《断臂说书》连缀加工而来。同题材作品如夏声剧校的京剧《陆文龙》、民众剧团的秦腔《回到祖国来》、狮吼剧团的豫剧《王佐断臂》,俱名噪一时。在辉煌的京剧历史上,厉慧良、张世麟、李少春、李万春、王金璐、盖叫天、谭富英等名家俱演出过陆门故事,皆能自成一家。张强在其师苏德贵、其师兄黄齐峰等人悉心指导下,与陕西省京剧院同仁勠力同心、精诚协作,终于将此剧成功搬上了舞台。张强在这部诚意之作中,采英撷华,广纳博收,一线串三折文融一体,一肩挑三门艺聚众长,一身饰三角人各有态,既不失古朴韵味又不乏巧思地完成了一次极富挑战性、颇具创造性的文化遗产整理与艺术加工改造。总结归纳《千秋忠烈》的成功之道,既有助于陕西省京剧院重振声威,更好地出人、出戏,也可以为今后京剧传统戏整理、改编积累宝贵经验。
折子戏是明清戏曲的一大创造。陆萼庭以为,雅部昆腔的折子戏苗头孕育于明末清初的厅堂娱宾中,彼时的文人士大夫已将折子戏看作独立的艺术品。折子戏以小见大、以特见工、以活见巧、以便见长,大大刺激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京师乐部登场,先散演三四出,始接演三四出,曰‘中轴子’,又散演一二出,复接演三四出,曰‘大轴子’。”在清中期以降的“三轴子”演出体制下,折子戏几乎成了剧场演出的绝对主流。《潞安州》《八大锤》《断臂说书》三出折子戏便孕育于京师乐部这方沃土,与彼时其他许多折子戏一样,在百年传承中形成了其独立性、规范性与稳定性。
《潞安州》等折子戏以精彩绝伦的表演抓人眼球,让人在享受视听体验的同时,也难免会让观众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对剧目的前情后果不明所以。当舞台性得到张扬时,文学性无形中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消弭。在整理加工中,《千秋忠烈》主创团队将《潞安州》等三剧的共同要素加以提炼,将“千秋忠烈”作为谋篇布局的核心主线,以明确的改编思路与较高的文学追求,成功解决了原剧舞台与文学之间的矛盾。以兀术举铁龙赢得“扫南灭宋大元帅”之位揭开序幕后,该剧《潞安州》部分大致取法张世麟的路子,陆夫人仅战后自尽时出场,乳娘为老旦应工。与原版相比,《千秋忠烈》赵德胜一条支线仅以哈迷蚩一番道白带过,陆登巡城的成套二黄也被缩略为几句散板。增加的“中军禀告粮草被劫”与“兀术进城,陆兀舌战”两节,前者使哈迷蚩突破重围更显可疑,后者则使陆登的忠烈自白获得了更加紧张、冲突的环境。《八大锤》部分裁撤冗场,仅以“岳飞升帐”与“兀术请将”两个短小串场连接前情,并为主演改妆赢得时间,随后紧接最为精彩的战场拼斗,安排紧凑,钢用刀刃,兼顾了剧情与技艺。
三出折子戏中,改动最大、设计最巧、用力最勤、匠心最具者,当属《断臂说书》。《千秋忠烈》将乳娘戏份加重、加多,由乳娘绘制说书所用画图,使乳娘与王佐言语试探交锋,为乳娘加上大段过瘾唱腔,令乳娘最终被忽迷西杀害,乳娘亦加入了“千秋忠烈”主角团。经此一改,这一人物有了更为深厚的城府、更具担当的性格、更富悲情的命运,与以往一些男性老旦在《断臂说书》中所呈现的和蔼亲切乃至有些碎嘴的老太太形象有了鲜明差别。
值得称道的是,主创在“说书明仇”一场加入了一个盘活整局棋、增加火药味、带来喜剧性的参谋忽迷西。这一角色本是十数年前欲要摔死陆文龙的恶徒凶煞,此时却屈居当年婴孩之下,为人家素来不喜。在刺探消息、得知诈降后,忽迷西在陆文龙帐中走也走不脱,待也待不住,正好被陆文龙当作受气包、出气筒。忽迷西几番坏事不成,急如热锅蚂蚁,真相揭露关头情急杀害乳娘的冲动之举成了彻底激怒、逼反陆文龙的最后一击。陆文龙幡然醒悟后,一刀结果了当年仇家忽迷西,情势倒转之下,方见报应不爽。丰一人物,增一人物,以乳娘与忽迷西二人作为线索,连接起了中断的十六年,使得各部分互相照应、有机连接,可称高招。
脚色,是戏曲舞台上按演员分工的一种人物分类,同时又是一种按人物分类的演员分工。从“参军苍鹘”“五花爨弄”到“江湖十二脚色”“十三头网子”,戏班中人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各尽其分,形成了既不宜缺门,又不宜叠脚的独特脚色综合制。但到了京剧时代,脚色细分行当的同时,为舞台中心的角儿服务逐渐变为剧目排导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京剧开始由“脚色制”向“角儿制”步步过渡,由之形成了璀璨夺目、影响深远的流派艺术。在此发展过程中,许多艺高人胆大的名角儿不再只满足于本门而纷纷从自身条件出发拓展戏路、发展艺术,出现了一批数行可共演的剧目,以及许多一人兼数门的演员。不同于既往戏曲艺人迫于生计兼扮诸脚色潦草应付,这一时期,演员身跨各行务求精益求精、各备神色。大角儿们往往以两门抱、三门抱为功力体现,形成票房号召,《八大锤》等名剧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
陆文龙故事之于京剧,群英竞艺,版本良多,一出《八大锤》便有武生、小生、武旦三种形虽相近、神却炯异的路数。前辈名家与当代翘楚,连演《八大锤》《断臂说书》者不在少数,连演《潞安州》《八大锤》者亦不乏其人,唯李少春、李万春能三折连演,一露雄风。面对这一题材,一些后学虽有心一专多能但实属力有不逮,不擅武功却硬扎靠提枪,无有好嗓却非大唱特唱,不知藏拙,反而露怯,而《千秋忠烈》的主演张强及其师苏德贵却绝非此辈。当年,正是出于敬畏艺术、不愿折损此戏风姿的考虑,嗓音一时欠佳的苏德贵才选择将它雪藏。张强,出身梨园世家,自幼目染耳濡,天生一副好嗓,练就一身武艺,虽曾被迫离开京剧,却不愿就此沉沦。后来,再回舞台,廿载耕耘,苦心不负,声名已著。作为陕西省京剧院的头牌老生,近年来,张强推出过《铜牛记》《风雨老腔》《老倔头“斗酒”传奇》等新编作品,也演出过《四郎探母》《龙凤呈祥》《大探二》等传统老戏,但终究让人觉得不够尽兴、不够过瘾,总觉他还有更大的潜力未被开掘。
终于,张强等来了在《千秋忠烈》中的厚积薄发、华彩绽放。正当盛年、艺已纯熟的张强于该剧前、中、后三部分分别以武老生、武小生、老生应工。武老生武戏文演,武小生以打见长,老生唱做并重,分之各有倾侧,合之面面俱到,展现出张强厚重的功力积淀与过硬的舞台素质。至于该剧武戏部分的路数,《潞安州》武老生传自张世麟,《八大锤》武小生承自厉慧良。张勇猛彪悍,厉圆润流畅,张强俱能习得其妙处。《潞安州》部分的一连串扎靠翻身,或带跨腿踢腿,或带扔剑接枪,既能腿脚不乱,又能旗带不散,又冲又硬,又脆又帅。《八大锤》部分的枪花,两杆枪真如《说岳全传》所说,这一个恰如腾蛟奔蟒,那一个好似吐雾喷云。尤其陆文龙最后下场前的撇桃、绕枪、踹雁,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又圆又稳,又准又顺,双枪仿佛变为了延长的双臂般灵活自如。至于《王佐断臂》部分的“听谯楼打初更”一段,受教于黄世骧、邱正坚等余派名宿的张强,唱来自然舒朗清丽、落落大方。可以说,张强于此戏,不仅一肩挑起了三个行当,还一肩挑起了张派、厉派、余派三个流派。
“戏曲演行当还是演人物”是一段时间里学术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邹元江在其一系列论述中始终对梅兰芳等人“演人物”的论断嗤之以鼻,极力主张戏曲并不扮演人物而是表演行当。对邹论予以反驳者颇多,如康保成、陈燕芳认为,扮演人物是戏曲史上的传统,他们还以杨小楼举例,称“自觉地运用武生行当的表演程式为剧情服务,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扮演人物中创造出新的程式和手段”乃是杨小楼成为一代武生宗师的唯一奥秘。毋庸置疑,行当是戏曲表演入门之始,不通身段,不明程式,无以进入戏曲之门,窥得戏曲之奥,但仅局限于表现行当,难免千篇一律。要让秦叔宝迥异于陆登,黄天霸区别于陆文龙,就必须找到这一个人物之于那一个人物的调性差异,再将行当所赋予的程式灵便化入整体的戏剧脉络,才能使一个个剧中人“活”于舞台之上。《千秋忠烈》中张强对三个主要男性角色陆登、陆文龙与王佐的塑造,便可印证戏曲以行当演人物这一道路的正确性。张强一人连饰三角,除化妆、服饰要有所区别以外,更要拿捏住人物的气质,把握好人物的情感,用适当的功夫展现出来,才能避免“一道汤”,做到各有各的样。
王佐应突出一个“诚”字。“说书明仇”一场中,王佐身负大宋安危,心忧黎民苍生,向乳娘说明断臂缘由后,为求乳娘协助劝陆文龙返回正途,一撩褶子后摆,倾身直挺一跪,力有千钧,气贯长虹。若没有张强这一身好功夫支撑,这一跪不够干净利落脆,就不足以让乳娘与观众看见王佐用心之诚。
陆文龙应突出一个“傲”字。“奉命助战”一场中,陆文龙甫一上阵,连败岳飞与“八大锤”,春风满面,不可一世,又是舞枪,又是耍翎,还走了一个三起三落的朝天蹬,随后扳腿探海,掏翎亮相,最末的莞尔而笑真可谓点睛之笔,这个美少年内心难以抑制的得意全在这一笑中倏忽释放。一套顺畅自如的厉派武生程式,既是张强在舞台炫技,更是陆文龙在阵前显威。
最令人叫绝的应属《潞安州》部分的陆登,张强对这个角色的演绎不但达到了利用行当塑造人物的要求,更可以说上升到化用行当创造人物的境界。大敌当前,孤军无援,作为三军元帅,务要安定营盘,陆登应突出一个“稳”字。在新增的禀报粮草被劫一段,诸将请战群情激慨,陆登却安抚众将不可自乱,因他深知将乱必然兵散。人物要求稳如磐石,演员自需合拍合节,张强一端带,一扬袍,用内劲,求大气,武生功架功夫展露无遗。到了“壮烈殉国”一场,在“稳”的基本路向因情节变化、情感动荡而需要转折时,行当程式同样起到了很好的表现作用。陆登杀出重围,拼死回府,猛然见到夫人在三尺白绫下一命星殒,开场以来一贯古井不波、沉稳干练的铁甲将军也终于露出了柔软一面。只见张强饰演的陆登眼中带泪,胸中含悲,手起剑斩白绫,随之一个肘棒子硬抢背,从桌上摔一个540°大回环,翻身落地单腿擎天,体现出张派武生的勇武。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陆登,唯有在亡妻尸前方举止失态、方寸大乱。这一摔,不狠不足以见陆登的急火攻心、爱妻情切。报国之外尚有爱家,侠骨之中暗含柔情,经如此化用程式、表演行当,陆登才更称得上是一个有情有义的铮铮男儿。
老戏新演的《千秋忠烈》,依托着一线串三折的整体架构,一肩挑三门的实力呈现,一身饰三角的精湛演绎,获得了不俗的艺术效果。不过,在现有坚实基础上,该剧还存在着一定提升空间,主创如能紧紧抓住既定思路再稍作延伸与拓展,这部剧的成色可能会更好。
串联三折的线索人物忽迷西,害人不得反被斩杀,但按原著,意欲摔杀陆文龙者乃哈迷蚩。增一忽迷西,倒嫌冗繁,如能二丑合一,使哈迷蚩为报削鼻之仇而欲杀陆登之子,似能让恩怨结得更深,纠葛变得更紧。张强一肩挑三门已属不易,但武老生、武小生总归仍是武生。张强饰陆文龙戏份集中于“奉命助战”一场,武场将将十之八九,唱腔不过三两点缀,如能挑战将这几句唱换作小生气口,似更能形成行当反差,给人以更丰沛艺术感受。张强所饰三个主要人物性格刻画已较成熟,但也可再精雕细琢。陆登自尽,立尸不倒,该剧设置为兀术言说要将陆文龙抚育成人后陆登便瞑目而倾,但也有一些版本设置为兀术连发多愿直到许诺不伤潞安百姓,陆登尸身方才应声倒下。护子、保民两相比较,似乎后者格局更大,主创不妨借鉴过来。
以上种种,不过笔者的建议,总的来说,该剧可算上乘佳品,无疑是陕西省京剧院的一次成功探索,如能再予以细致打磨,《千秋忠烈》必能成为近年来戏曲传统戏整理改编的一例舞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