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及其演变动因

2022-11-01 08:41叶玉洁
今古文创 2022年27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谐音流行语

◎叶玉洁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一、引言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媒体中出现的一种语言变体,我们所说的网络媒体包括新媒体、社交聊天室等,如人们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以及近几年才蓬勃发展的应用App……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消息,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4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7.0%。随着网民的不断增加,网络流行语这一新兴的语言形式也层出不穷,改变了人们日常交际语言表达。

在此基础上,本文只探讨网络语言中影响最大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依赖于新媒体而存在的新颖、独特的语言形式。我们将对近几年的年度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整理归纳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类型,探究年度流行语背后人们的认知机制,让网民更好地了解网络语言,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本文整理了近几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都出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以及《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年度报告。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由于各界对网络热词的界定标准不一,各媒体发布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汉语盘点”年度流行语为基础,根据语料的使用情况,略微有些调整。

由于网络流行语有着复杂的衍生和传播形式,那么,我们可以从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就流行语类型而言,从语料来源上看,这些网络热词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衍生方式。有研究者从社会学角度将网络流行语分为语句型、单词型、字母型、符号型、数字型;当然更多的学者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主要是就语言形式、特征进行分析,如徐云峰、郭晓敏在《网言网语》中将网络词语概括分为谐音型、活用型、缩略型、符号型四类。当然,这方面研究成果颇丰,这里不一一说明。

虽然各家对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划分有诸多不同,但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差异是必然的,其研究结果大同小异。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人们自创的,或者是由于热门事件而广泛传播,这其中涉及人们的认知心理,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概念,按照其生成机制的不同,将这些网络流行语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象似性类

象似性最早应用于符号学领域,由现代符号学之父皮尔斯提出。而后语言学家海曼提出人类语言中的象似符主要是“影像”和“图样”,把象似性引入了语言学领域,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我国著名学者沈家煊、胡壮麟、王寅等都对其进行了理论阐述。沈家煊认为象似性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图示象似性;二是具象象似性。这里笔者把象似性分为声像象似性、拟像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但为了便于后面隐喻跟转喻形成照应,我们把隐喻单独列了出来。

1.声像象似类

这类词语主要是通过模拟语言符号的读音而形成的。网络流行语中有一部分语音变异词语就是通过音同、音近产生的,主要包括英汉谐音、数字谐音以及合音这几种形式。汉字谐音主要是发音失误或受方言的影响而进入网络交际中,当然也有拼音输入法以及网友的幽默性等因素在里面。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雨女无瓜(与你无关)等。英语谐音亦是如此,如图样图森破(too young,to simple)、三克油(thank you)、interesting(因吹斯汀)等。当然有时候成语中也夹杂着英语单词,形成了中英混搭语,这也是利用了语音的相似性。比如, food流油(富得流油)、duck不必(大可不必)、Tony带水(拖泥带水)。除此之外,数字谐音也在社交媒体中大量出现,如520代表“我爱你”,1314代表“一生一世”……

2.拟像象似类

这部分主要包含各类象形符号以及表情符号。“囧”是网络语中最典型的象形符号,这个词在社交媒体中用得非常频繁。除此之外,还有“槑”这个词,它本是“梅”的异体字,但是从字形上看是两个“呆”字的组合,网上聊天的时候用它来表示很傻,很天真,傻到家了。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完全抛开了字本身的音义,只是“望文生义”,生造了另外的意义。

除了这种形式象形外,网络语言中还有大量的表情符号,它是用来模拟人说话时的表情状态。一般是用字母、线条、标点符号等将人的面部表情、神态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哭泣通常是用(´;︵;`)或(T_T)来表示,“(^O^)”表示的含义是开心,“ˋ0ˊ”表示的含义是生气,“(﹏)”表示的含义是无奈……这些是比较常用的表情符号,人们在用QQ或是微信发消息时,通常附在一段文字的后面,表达个人情感。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表情符号也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表情也越来越丰富,甚至很多已经转变为动漫化的表情包了。

(二)隐喻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莱考夫认为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隐喻本质上是基于两个事物的相似性。从修辞学角度来说,人们通常在造新词时采用隐喻,能让词语更加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汉语中有一类词本身就是隐喻词,这类词语的隐喻已经固定下来成为词语的义项了。如走狗、爪牙、包袱、落汤鸡等等。

当然,网络用语中很大一部分词都是隐喻来产生新义。例如,“柠檬精”这个词,字面意思是柠檬成精,跟人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它是指很喜欢酸别人,嫉妒别人。这个词通常是用于自嘲或自我调侃,我们通常会说“我柠檬精了”“柠檬树上柠檬果,柠檬树下你和我”,这些自嘲式的话语表达了对他人从外貌到内在、从物质生活到情感生活的多重羡慕,而当我们表现嫉妒或是羡慕时常常会说一些酸溜溜的话来贬低别人,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就产生了映射,形成了隐喻。2018年流行的一个词“锦鲤”也是一个隐喻词,它本来时一种高档观赏鱼,颜色比较艳丽,极具观赏性。2018年国庆节支付宝推出了转发锦鲤抽奖活动,引发网友疯狂转发,随后这个词红遍网络,成为好运的象征,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那些运气很好的人也被称为自带“锦鲤属性”。

此外,还有很多网络流行语是依据相似性,由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之中产生新词新义。“老司机”本指开车技术熟练的人,后来指行业老手,对各种规则、内容以及技术、玩法经验老到的人;“辣眼睛”原指是辣椒辣了眼睛,现用来指某人的某些行为恶心到了对方,不能直视;“吃瓜群众”形容默默围观某事物的人们。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隐喻是类词缀。举个例子,“奴”和“精”:“奴”原指奴隶,现在也用来形容那些拼命工作偿还贷款的人或者热衷于某人某事,如“房奴”“车奴”,还有“女儿奴”“瘦身奴”等。而“精”本指“妖精、妖怪”或用作形容词“精明”等,在网络用语中具体指很擅长或很喜欢做某件事的人,跟成精了一样。如“杠精”指非常喜欢抬杠的人;“戏精”指非常爱表现自己,在生活中给自己加戏的人;“作精”指非常做作、矫情的人。

(三)转喻

转喻是指始源域和目标域(属于同一认知模型)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通常是用显著的特征代替一般,部分代整体,原因代结果等。转喻涉及凸显原则,也是就说人们认知中最凸显的部分往往能够更容易感知到,从而用突出的部分来指代整个事物。

在网络语言中缩略语是最典型的转喻。缩略词和缩写形式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是将词或短语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提炼出来,重新组成更简洁、易懂的词语。如“白富美”“傻白甜”“小鲜肉”这些词都涉及转喻中的凸显原则。“白富美”是指肤色白皙,经济实力强,长得还漂亮的年轻女性,它是选取了女性身上最显著的几个特征“肤白、貌美、有钱”,用缩略的形式提炼出来,与之相对应的是“高富帅”“矮矬穷”“小白脸”等。

以上分析的例子都是由汉字组成的,此外还有一些拼音缩写和英文缩写,MM(妹妹)、GG(哥哥)、PFPF(佩服佩服)、BF(boy friend)等等。近期网络上频繁使用的拼音缩写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整句话用拼音首字母缩写的形式来表达。“nsdd,xswl(你说得对,笑死我了)”,“给我pyq一个mz(给我朋友圈一个秒赞)”。

三、网络流行语成因的认知分析

网络流行语作为当今最活跃、最新奇的语言材料,反映了人们思维的创新性、思想的活跃度。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人们在接收各种信息的时候,也会对信息进行反馈。而网络又提供了一个高度言论自由的媒介平台,随之衍生出依存于网络的语言变体。在网络流行语泛滥的背后,诸多因素促使网络热词和新词语不断传播,走红全网。我们从认知的角度谈谈人的主观选择与思维网对络流行语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探讨其产生的认知理据。

(一)经济性原则(省力原则)

经济性原则又被称为省力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而语言的经济性则是花最少的时间,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语言信息。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一切都讲求效率,因此当我们用微信、QQ或是其他聊天软件时,总是会尽可能用一些简短的话语进行交流。而由于键盘输入和拼音打字往往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使用聊天软件时,人们并不能像电话或是面谈那么高效、快速。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减少打字的字数,人们往往会采用精简、缩略等方式来简化语言。

网络流行语中的缩略语是语言经济性原则最典型的范例。上文中提到的RMB、GG以及AWSL(啊,我死了)、DBQ(对不起)、U1S1(有一说一)、XSWL(笑死我了)等缩写词完美展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有时候人们会自创一些简洁的表达形式来代替原有的表达,“剁手”指疯狂购物,使劲买买买;“特困生”指一学习就特别困的学生;“吃瓜”指围观娱乐圈里明星的八卦新闻,看热闹;还有上文提到的一些隐喻热词、谐音表达都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二)象似性原则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依据人们的认知和经验,是靠象似性联结起来的。王寅给象似性下的定义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相似的现象。那么客观来说,语言符号的音、形与其所指之间有着必然联系。上文中提到的网络流行语完全可以用象似性解释,象似性也是网络热词不断发展的认知理据。如数字谐音、汉字谐音词,即使语言形式变异或是非常规表达,我们也可以一眼就看出“集美”是指姐妹,7456是“气死我了”的意思,因为只要发音是相似的,那么潜在的意义就会浮现出来。

同样,隐喻也是如此。隐喻中的象似性人们认知中人为地联系起来的,这种象似性是人们根据其自身特点来隐喻其他事物。上文提到的隐喻类流行语的本体跟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是人为创造的。其象似性虽然比较抽象,并不像谐音词语那样直观、具体,但都是人们思维的结果。

(三)共同的思维方式

由于民族差异和现实需要,不同国家、民族的认知方式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就拿表情符号来说,欧美流行的表情符号都是横向的,类似于卧倒的形式,需要顺时针旋转90度才能看明白,如“:-o”表示吃惊;而中国的表情符号是正面的,直接就能明白各种表情神态。这是因为西方人崇尚脸部侧面的美感,因此制作表情符号时也是用侧脸来表达神态变化,而中国人恰好相反。当然就同一个国家的人来说,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就中国人而言,大多数人都比较习惯用含蓄、迂回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比如在形容某个人长得很丑的时候,通常我们不会直接言明长相丑陋,都会选择隐晦的表达:车祸现场、作战地图等等。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了语言形式的革新,而人们共同的思维模式则是某个词出现并走红的根本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交际中的任何一方对这些表达形式存在理解障碍,那么就很难理解对方的意思。因此,这种交流方式大多数情况下是年轻人特有的,只有年轻人才有共同的认知背景,能够体会“奇怪”符号背后的“言外之意”。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是人民自创的一种新兴语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能拓宽网络流行语的视角,也能促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本质。本文以近几年的年度网络用语为范例,强调从认知语言学象似性、隐喻、转喻这几方面对流行语进行了归纳整理,也对流行语走红的动因进行了分析,阐发了经济性原则是流行语焕发生机的首要因素,其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象似性理据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流行语的认知特征和演变动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因素交融的结果,这里只提出了认知方面的相关因素,希望给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释:

①资料来自CNNIC统计数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徐云峰、郭晓敏:《网言网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9-220页。

③谭爱平:《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0-92页。

④张永昱:《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研究和习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16页。

⑤姚敏:《隐喻理论的认知本质与理解》,《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124页。

⑥于飞、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辩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34页。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谐音流行语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流行语大盘点
世界表情符号日
勇闯长龙阵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谐音词里的民俗》
大学流行语考察
谐音词的规则
巧借 流行语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