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行业特色构建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022-11-01 07:48张建德彭焕峰
高教学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工科一流应用型

黄 纬,张建德,彭焕峰,蒋 静

(南京工程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顺应教育现代化2035 和五年实施方案以及各项配套政策的加快推出,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正在扬帆起航。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融合更加深入,计算机人才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智能+”等重大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在计算机行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行业创新发展日益急迫的驱动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逐年扩大,特别是2020 年新冠病毒的爆发无疑是一场灾难,但也推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行业空前膨胀,5G 商用的加速推进,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与远程办公等应用迅速普及,成为主流网络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及各行各业的信息自动化,计算机类人才将会在各领域迎来更广泛的需求,为计算机类各专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7 年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和天津大学分别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研讨会,先后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随后在北京形成新工科建设的“北京指南”。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而提出“新工科理念”。围绕新工科专业建设,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共达成了10 条共识。其中的第8 条共识是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第9 条共识是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为更好地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模式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通过深入学习国家和教育部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师”建设,探索研究实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对标找差,厘清新时代背景下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聚焦信息行业特色需求,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与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形成育人合力,构建新工科背景下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背景介绍和人才培养现状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秉承依托行业、企业办学的优良传统,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着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形成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校企合作、产学研相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学校贯彻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方案精神,聚焦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生学习产出,强化课程中心、课堂教学重点,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之路,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计算机工程学院本科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98 年与江苏大学联合招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随后获准开设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 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首批试点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立项专业、“十二五”省重点专业类-计算机类建设专业、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建设专业。

新工科理念指引下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集中在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几个方面,校企合作方面,我们跟腾讯云、中软国际、中兴通讯、慧科等企业合作开展软件服务外包类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共建了30 余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国际合作方面,我们跟芬兰奥卢大学联合举办了软件工程“4+0”本科教育项目,还与美国、沙特等国高校合作,引进20 余门全外语专业核心课程,互派教师15 人,构建了“软件技术与服务”“国际化创新实践”等中外教师联合教学团队。

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校企融合共育英才,按照新工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腾讯云等企业在培养方案、师资、平台、课程等方面合作,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强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专业的行业影响力得到提升。二是国际合作成效凸显,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探索计算机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新途径。与芬兰奥卢大学联合举办软件工程专业“4+0”本科教育项目,在人才培养、师资引进、教学团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学生国际视野更开阔,国际合作办学优势进一步彰显。

二、坚持立德树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一流应用型计算机类人才

立足区域经济需求、行业发展以及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如何有效推动专业结构动态优化,如何以行业能力为主线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如何进一步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如何着力进行“双一流计划”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如何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如何构建“理实一体、学用创相融”的教育教学项目体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国内外调研、经验交流和学习研讨,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作辅导报告,进一步明晰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切实改进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多举措做实做优“学用创相融”

新时代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依据“注重专业基础、培养应用能力、细分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形成基于行业、企业人才知识需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校企人才需求互通渠道,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更新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大数据及其应用、软件工程与AI、云计算及应用、人工智能基础等新课程。引导教师深挖专业课中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例如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融入软件技术与国家战略的关系分析;在操作系统课程中融入软件系统对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课程中融入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等;课程思政的实施增强了学生专业认同感,强化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通过广泛调研、走访行业龙头企业、组织各系部骨干教师反复研讨等方式拟定初稿,随后将培养方案送校外专家盲审;之后邀请省内外知名高校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面审,具体而详细地确定了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确保各项教学环节安排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二)对标“双一流”,大力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团队建设

对标前期品牌专业建设推进一流专业申报;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软件工程专业获批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继续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评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培育点。

我们大力开展一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着力为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及优秀教学团队做好准备,奠定良好基础。学校优质课程建设、在线共享课程建设、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移动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以分类建设为原则,强化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教材资源开发能力,构建可持续更新优化的课程教材资源开发机制,在课程中融入新技术、新方法,针对核心课程,开发优质教材,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

我们出版教材12 部,其中“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教材2 部。承担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项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共4 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 项。

IT 领域是现如今发展最快,技术更新速度最频繁的领域,加强教师的专业业务学习尤为重要。以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引培为重点,提高教师与团队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专业教师能力发展支撑体系。通过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混合式教学研讨活动,让更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供大家借鉴、学习,发挥传、帮、带作用。

(三)走出去、请进来,围绕培养方案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我们与中兴通讯、慧科教育、江苏万和等多家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全力推进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主要形式的转型发展战略。以校内外互补的校企共建平台为依托,将社会、企业、岗位、专业场景融入教学与训练过程,将技术、产品、服务与思政、双创、职业、专业教育结合,构建课程、课程群、专业综合、工程化项目四级教学项目体系,建设“理实一体、学用创相融”的新型课程,实现“价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四位一体培养。

在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背景下,通过校企双方搭建共建平台,共同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双方利用校内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专业共建、师资培训、联合编写讲义与教材、新课程开发、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项目化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合作活动。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实现全过程、大范围融合式发展的思路;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内涵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校企共同平台的效能,开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新局面。

我们持续开展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依托中软国际建成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联合腾讯云建成了“南京工程学院-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建有“教育部-中软国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外实践基地”等30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新工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腾讯云等企业在培养方案、师资、平台、课程等方面合作,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企业学习平台的训练、企业项目的实践,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在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专业影响力得到提升。

三、国际合作成效显著,塑造应用型IT 人才的国际化能力

围绕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国际化能力的内涵、培养内容、评价标准、达成途径等方面探索优质解决方案。2018 年南京工程学院与芬兰奥卢大学联合申报并获批了软件工程专业“4+0”本科教育项目。我们以开放的国际办学理念为指引,基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注重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本土化建设,设置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全外语的专业课程教学,同时融入文化类课程。加强师生的对外交流,通过开展中外合作联合办学,实现培养方式的国际化;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在“4+0”中芬合作项目背景下,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与国外高校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着力于塑造应用型IT 人才的国际化能力。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实做优国际化能力培养

打造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国际项目开发适应能力、自我学习发展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芬合作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强化双方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实做优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发挥南京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奥卢大学在工程创新人才教育、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理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双方课程与实践要求、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内容,制定出国际背景突出、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出国研修、外方来我校交流、对举办同类型“4+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其他兄弟院校进行调研等方式进行多方调研,科学分析,凝练双方特色,创新性地融合双方教学理念,引进一些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找到合作的最佳切入点;对他们的培养体系和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和探讨;结合在校生反馈和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分析现状,拟定课程优化组合方案,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语言和软件工程基础理论的应用能力。

结合中外双方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合作双方的实际状况分步实施,建立科学平衡的、可操作性强的中芬合作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最终确定的软件工程中芬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最低毕业学分为176.5 分(含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提升10 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40.25%;其中包括21 门外方课程,共67 个学分;21 门外方课程中13 门为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由芬兰奥卢大学教师来我校进行全外语专业课程教学。

为保障外方教师在我校的全外语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外方课程实行一对一对接辅助教学,从备课、课堂教学,再到课程考核的一系列教学工作由双方教师团队密切配合完成。借助课程载体,每年派遣1~2 名教师进行国内外交流或参加国外高校科研项目,增强团队整体实力,使学科团队的国际化、创新性及业务水平等均进一步提升。

(二)培养方式国际化,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一流课程

强化师生的国际化交流,通过选派教师出国访问进修,面向国外招聘教师和学者,国外教师来校授课等方法使师资队伍趋向国际化。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抓手,通过夏校、学分互认、奖学金项目等出国交流学习机会促使学生走出去,加快学生国际化交流进程;通过双方教师团队的深度融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倡阶段性、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进一步拓展海外办学市场。

除了与芬兰奥卢大学合作,我们还与美国、沙特等国高校合作,数十门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和国外优秀教材,互派教师15 人,构建了“软件技术与服务”“国际化创新实践”等中外教师联合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学习外方的先进经验和实施方法,结合国情、校情进行创新性的融合和本土化建设,将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变为能力培养,从灌输型教学翻转为研讨型课堂,合力推进计算机类一流课程建设。通过合作办学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定期组织双方教师以多种形式交流双方的教学体系,并将与国际高校合作的内容拓展到国际竞赛、海外实习、短期访学、教学资源共建等,建立稳定、持续发展的国际交流体系。

(三)规范教学管理机制,构建中外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和新工科专业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计算机类专业质量保障制度。我们积极参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制定、毕业生质量评价等工作,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人才培育水平。

结合中外双方的教学质量管理办法,我们建立了一套多元化、多样性、行之有效、适合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参照评价指标,形成正向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校、院督导巡查、过程监控等手段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检查,阶段性进行过程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结束语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我们正处在建设新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大机遇期。我们将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江苏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优质高校云集的优势,全院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着力拓展学院发展新空间,聚焦计算机行业特色,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国际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培养新工科背景下一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一流应用型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后浪与前浪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