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梅,封士彩,张福生
(常熟理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确立了培养符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当前我国高校建设新工科的人才要求。2010 年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急企业市场之所需,开设电梯方向班,采用行业定向、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多年来一直与电梯行业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合作互动,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培养体系,毕业生每年都供不应求,为区域电梯行业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促进产业链和人才培养链的纵深发展,并成立了电梯行业学院,区别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学校不再只是与某一家电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而是与整个电梯行业对接,其中包括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质监局、特检院和电梯企事业单位,这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加强与电梯行业、企业的联系,另一方面促进了电梯专业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电梯行业对从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孕育从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组建电梯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高效运行和有序发展,需要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目前团队凝聚力不够,部分教师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课程教学仅仅当作工作量要求,各自单打独斗完成任务,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合作意识不强,团队计划、目标和定位不明晰。
目前电梯行业正处于“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阶段,新技术、新标准和新工艺的不断创新使用,以及5G 技术、VR/AR 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学科协同技术贯穿了电梯产业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装配、调试、管理、维保和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流程,这也进一步表明了电梯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当前电梯行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不仅要具备电梯方向传统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掌握现代信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与电梯相关交叉融合的技能知识,包括AI、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工程和艺术设计等新型学科技术,应用于电梯设计制造、物联网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和智能安全等技术岗位。电梯行业对我校学生的工作内容需求包括:电梯调试工程师、电梯技术支持工程师、电梯设计研发、电梯项目管理和电梯服务主管等。
针对当前电梯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建设教学团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多名相互协作而且技能互补的教师为主体,以一系列相同或相近课程为建设平台,通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材开发、质量评价及科学研究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教育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和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注重整体育人、系统整合和课程联动,重视课程的集群效应和实践创新。每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都是学校教学团队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如此,课程体系建设的好坏也体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途径的优化与否,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时需要充分发扬展示我校的特色,依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综合考虑了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因素来构建课程群。苏州地区集中了全国近25%的电梯整机制造厂和超过30%的配件企业,年产电梯量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密集的电梯生产制造基地,为我国电梯企业的规模扩张、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是保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电梯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须完成的任务。电梯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彰显电梯专业在区域经济下新时代的特色,也充分发挥我校自身的本土特色。
课程是实现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主要载体,所以课程体系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首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原先总体教学计划框架上,对先前的电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几年间不间断地与行业、企业进行紧密交流沟通合作,对接行业产业,引入行业标准,及时将新标准、新规范、新工艺和新技术等行业先进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之中,克服课程相对行业发展所表现出的滞后性,保持课程的新颖活力并与时俱进,深化产教融合,在设置课程时以企业职位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主体,设置课内和课外实践,课程设计、课外实习实训,单位岗位实习,对实践、实训和技能等方面不断斟酌修改与完善,完成校企合作课程的建设,不断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多维视角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对课程质量进行周期性动态监控并调整改进,真正将产业岗位所需的工作知识融入课程内容,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课内实习和实训及企业实习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执行阶段,学校负责理论和部分实训教学及考核,学生在学完专业知识后经过短期强化培训取得电梯从业上岗资格后进入实习阶段,提前为以后从业做好准备,在单位实习期间,学校派专业老师参与管理,企业主要负责实践、大部分实训和顶岗实习及考核。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由学校和企业各出一名老师,共同指导。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师资培训计划,互派人员参与教学管理,企业为教师提供研修基地,学校为企业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教学条件。学校与行业知名企事业单位签署了长期全方位合作协议,在毕业学生分配与人才培训、科研开发、人员交流、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等方面协调互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一起联合申请各类横向项目、申报专利和科技成果奖项。
改进教学模式,学校和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育过程,进行全方位合作。共同规划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出场地和资金,不同企业提供电梯设备并依托相应企业的技术支撑,在设备安装过程和验收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提前了解各大知名电梯品牌的产品特点。企业提供详尽的行业发展趋势、所有岗位的技能分析报告和人才需求报告,学校收集行业就业信息,建立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群,适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结合教学规律进行科学分析,明确行业实时的人才真正需求,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电梯行业是一个特种行业,单位大多需要拥有特种作业许可证且动手能力强、沟通交流能力强的现场施工及管理与技术开发人才,因此在后续专业建设规划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特检机构合作,强化培训电梯检验技术、电梯安装调试技术和电梯维护维修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技能知识,同时开设电梯虚拟设计、智能制造、预测性故障诊断、大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等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确保与行业产业前沿发展的匹配适应性。对于电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是确立整体框架知识观,依据课程内容的相似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构建专业课程群,优化整合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课程内容。注重系统性、应用性、先进性和融合性,避免过时性和重复性,对于相近专业课程进行组合,电类课程群例如电工电子学、电机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梯电气原理与设计和电梯控制技术;机类课程群例如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电梯结构原理;实践类课程群例如电梯零部件拆装、电梯故障诊断和电梯调试。将课程群内这些专业课程打通,课程专业知识进行分解细化融合为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必备、专业加深内容,形成具有整体连贯性和有机系统性的知识。根据课程群的特点形成必要的教学设计,采用体现知识能力的先进应用性和操作技能性的教学方法,在不浪费学时的情况下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连贯性,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效果。
聘请校外具有深厚专业背景、善于转化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讲座、现场指导和课外传帮带相结合方式强化实训、实习。比如电梯安装实训课程实施中常分为土建安装、电梯机械零部件的安装、电梯电气装置的安装和电梯调试与试运行4 个模块,了解各种安装工序流程,从一开始的井道脚手架安装,放样线吊线、导轨支架安装,导轨、轿厢、对重和缓冲器的安装,曳引机与导向轮的安装,曳引钢丝绳的安装,层门与门滑轮的安装,安全钳与限速器的安装,自动门机的安装,到最后电气部分的安装,之后进行安全调试运行到电梯井道自学习,整个流程中也会应用之前课程群中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加深。在电梯拆卸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分批带到实训工地进行真题真做,全部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拆的过程中耐心讲解,让学生把步骤记录在案,这样重新装配时考虑是否按照拆卸步骤倒序安装,学生们边思考边动手,互相讨论,有问题时学校专业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一旁讲解,从严安装质量。在脚手架搭建和机械设备安装工程中,专题讲解施工方案、安全评价等课内知识,在校内实训场地、校外实习工地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演习,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实现专业、学校和企业的互补。
课程与教师同步发展成为课程建设开发中教师发展的首要理念。经过多年实践,建立成熟的课程训练体系和面向产业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了由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领衔,国际行业知名教授和行业专家参与的工程应用型教学师资团队,专业教师95%以上具有博士学历和企业工作经历。每年都有教师前往企业“研修”或博士后研究,他们与企业的生产工程师共同现场工作,帮助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并把企业生产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引入课堂,反向构建适用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群构建过程中推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教学团队课程建设负责人,由其负责课程群内课程内容的整合、增减和补充,根据前期教学成果完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增加难度、广度和深度,课程群教师共同学习探讨如何更好地把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知识在教学环节中更准确地解读,课程群教师共同探索如何把教育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确定课程间优化整合的标准和原则,建立适合的课程融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遵循共同的原则与理念开展课例交流,尝试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制订教学评价标准,探索以问题导向贯穿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课程联动策略与教学方法。
好的课程规划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相当大的辅助支撑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将参赛作品或当中部分模块调整修订后,作为一些综合实践课程的储备题目,可以丰富课程的内容需求,补充学校课程可能在难度深度和新颖性方面的不足。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可以较好地活跃课堂互动和学习气氛,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在课程期间通过学生自发主动探究、自主实践体验和交流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与独立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完美结合,达到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和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挖掘学习的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教学时增强互动,课堂上教师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讲课,学生课下要花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课上积极思考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教师将参赛作品或当中部分模块调整修订后,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储备题目,丰富课程的内容需求,弥补学校课程可能在难度深度和新颖性方面的不足。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好的课程规划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很好的辅助支撑作用。
学校建有江苏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设备配套齐全,包括有奥的斯GeN2 无机房电梯,三菱LEHY 无机房电梯,国内电梯行业主流配置的永磁同步曳引机;国内电梯行业主流配置的变频门机;主流配置的一体化控制系统;自主开发的扶梯和直梯物联网监控系统,多功能曳引机测试装置等。江苏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通过学科建设和积累,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等方面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为加强电梯工程教育国际合作,我们与开设有目前欧洲唯一的电梯工程硕士、博士课程的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联合开展国际间科研合作达成共识,定期举办实验室学术研讨会,双方互派教师回访,并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工作,商讨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合作项目,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平台,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实验室凝练了一些和电梯安全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申请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具体的研究项目为切入点筹备实验室建设,目前已经建设的设施能够支撑当前的课题研究热点。对电梯工程领域具体研究方向进一步深入细化,让研究生深化研究,自主选择确定课题方向,培养研究生的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促进其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建设符合专业教学标准的高水平课程群,多方共同开发、建设专业实践课程教材,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监管机构将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与管理经验结合学校的教学经验,紧贴国际行业新标准、新技术及行业发展的方向,借鉴行业前沿技术发展和国内外培训资料,注重实用知识和工作原理解析,编著、出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及鲜明特色的系列专业教材。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增强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做好学生入学初期的心理建设,了解行业的转型发展。加深对电梯行业的从业认知,提高后续学习和工作的能动性。以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为导向,围绕着专业进行整体性课程设置。注重紧密结合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将行业企业岗位的从业要求融入到课程设置中,提升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契合度。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开展相应的研究,研究重点是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为企业服务为宗旨,定位瞄准行业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提升教学的应用性和有效性,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高度匹配。
融入产业的课程群融合建设,通过机类和电类课程群相互支撑和知识重组,形成电梯课程群融合建设特色,并根据地方产业,校内校外联合重建了面向产业的项目化教学环境,利用项目化的工程项目,重组了传统学科、课程间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型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转化为模型,让学生自发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老师把在从事专业研究时的一些创新思维带进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研发。
“注重通识、融入业界”是常熟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经过十多年从行业学院到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学校建立了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建设品牌大学,服务区域发展”为行动纲领,将行业学院进行提档升级,深化产教融合,由于行业学院灵活的机制特点,使得电梯专业充分融合了各方优质教育资源,有力推动电梯专业的快速发展。电梯教学团队在不断传承、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成果导向,重视人才产出及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多方面成果的积累,不断提升我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