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
(玉林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主管部门多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取得了重要的教育成果,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但是,随着新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各种西方文化思想随之涌来,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适应新教育环境,继承发扬思想政治的优良传统,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时代课题和紧迫任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师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凝神聚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基础、民族精神阐释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同时,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无论是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需要积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引进教学方法,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课程思政应当充分融合课程和思想政治两方面的目的、方法和内容,守好每一段的课程之渠,种好每一份思政之田,全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自2014年上海市教委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以来,课程思政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内涵也不断丰富。概括地说,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课程思政始终坚持的基本立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理念。课程思政的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纳入学科教学环节,完善课程教学目的、过程、方法等各个因素和环节的思想政治融入机制,努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课程教学优势融合思想政治优势,实现强强联合,思想政治教育反哺课程教学,课程教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与思政建设相互支撑、齐头并进。
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既具有一般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也具有师范院校的特点和属性,具体地说,师范院校特点就是体现在“师范”二字上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范,法也。范,常也。”“师范者,人之模范也”,古人对“师范”含义的理解,就体现了师范院校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特点也对师范院校的课程思政及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应当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起到示范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师范院校的最终目的。师范教育是一种周期性长的育人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适应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变化并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因此,结合这一特点要求,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应紧紧围绕“人”“课”“法”等几个方面,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把握课程思政规律,创新工作路径,构建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提高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效性。
想要成为课程思政的“范”,就应当在教师和学生两主体上下功夫,“名师高徒”是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师范教育是面向教师职业的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结合,所以与一般的专业不同,师范教育很难被认定为一个专业,而更像一个学习领域。师范院校的特殊性在课程思政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主要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中坚力量,师范院校的教师应当具备突出的特点和要求。首先,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担负起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任务,能够通过平时的道德行为规范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和情感熏陶。师范院校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个人的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理灵魂,塑造学生的人格理想,陶冶学生的情感梦想,升华学生的心灵智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应当加快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个知识和能力体系既包括一般的学科专业,也包括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不仅要充当一个合格的知识传授的校园角色,还要充当一个合格的能力培养和行为培养的社会角色。
除教师之外,还要在学生方面加强改革和建设力度。以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以下简称《能力标准》)为例,《能力标准》明确了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的职业基本能力。每个文件分四个部分,提出师范生教师需具备的四大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在总体思路上,《能力标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着眼新时代教师培养目标,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二是坚持做好分类指导,按照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五类师范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进行分类指导,突出专业特色。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系统设计,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按照“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基本框架行文,融入考试标准、考试大纲,以及专业标准相关要求,指导各校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师范院校课程思政作为培养师范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紧紧围绕《能力标准》的要求,通过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的结合,深入培养学生的师德践行能力,突出培养学生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知行合一,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引导学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不仅优化专业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学生整体培养状况,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性格、价值观、政治观及理想信念等,有意识地提炼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在恰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当中,提高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紧紧围绕课程这一中心,强化课程内容改革。首先,课程内容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融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思想,通过思想理论、专业教育、综合素质等教育内容的协同育人,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其次,课程内容要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和品德修养。课程思政应与时俱进地阐释爱国主义的价值内涵,充分理解爱党、爱国、爱人民和爱家之间的正确关系,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同时结合时代要求和特点,把握思想品德的时代内涵,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品德内容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切入点和触发点,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地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国家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等层次的思想政治课程结合和教学切入,从而触发学生内心品德的涵养机制,形成长久有效的品德修养。再次,课程内容要加强知识增长和技能提升。增长学生知识,促进学生技能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专业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其实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融合,应充分尊重学科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内容如何在加强知识增长和技能提升的基础上,极大可能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呢?那么,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和特点,分析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过程步骤、重点难点,充分理解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时机,明确课程内容的基本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同时,课程内容要保持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的交流融合,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对象变化,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由于时代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自我意识也比较突出,加上文化的多样化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很容易让学生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及非主流价值观的误导,这就需要课程内容要紧紧结合教学实际对象,充分利用、结合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用旗帜鲜明的思想立场和鲜活生动的课程内容,在增长学生知识和提升学生技能的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成长为具有广博知识、扎实技能和高尚品德的人。
课程思政既要传递知识、培养技能,又要立德树人、培育思想品德,这就要求课程思政应当不断创新方法,探索符合课程思政规律、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新方法。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举措、新行动、新方法。同样,作为大学生和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的一环,课程思政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课程思政方法的探索要紧紧围绕课程的学科特点,围绕立德树人,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讲解,促成政治观、价值观等思想品质的正确引领,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而言,要在课程融合、元素挖掘、过程施教三个方面深入探索,寻找实际符合师范院校的方法途径。
1.课程融合方法要讲究点与面的结合。即讲究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讲究思政目标与现实关注的融合,讲究学科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过程。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和学校应当深入研究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思政元素自身、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在专业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的时机,做到协同配合、目标引领,实现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的无缝对接。结合实际,通过学生关注的问题和身边的鲜活案例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力争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
2.思政元素挖掘应实事求是,讲究方法。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也有自身的内容特点。因此,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应当遵循课程规律。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互补性,相关课程可以单独挖掘,更需要相互配合,形成专业集群、学科集群的思政合力,促进课程思政的相互补充,齐头并进。
3.课程思政要讲究过程施教,讲究情景渗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带有情感色彩的教学情景,通过熏陶、暗示、体验、感染、模仿等方法对学生展开无意识教育,从而达到思政无声、育人无限的教学效果,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思想触动,从而培养对个人品德、社会伦理、国家民族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同时,在情境创设时,课程思政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知识背景和成长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人特性和思想现状进行个性指导,从而创设出有利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充分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成长的有效机制。
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改革途径,要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紧紧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特点,立足于师范院校的实情和特点,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反复总结特定校情下课程思政的规律与方法。从而促进课程与思政的本质关联、内容关联、方法关联,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康和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