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与庞德诗译理论与实践的对比研究
——以古诗《长干行》为例

2022-11-01 04:57张苏亚王润丽
今古文创 2022年36期
关键词:庞德原诗许渊冲

◎张苏亚 王润丽

(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2022年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2022B-213)“新文科理念下美国文学研究新视阈”和2021年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2021B-266)“基于DéjàVu翻译技术平台的南梁革命历史文化译介语料库构建研究”研究成果。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诗歌体裁表现形式特殊,有学者认为这一形式是艺术表现及语言表达的最高形式。诗歌要求具备一定的节韵,押韵大致相近,语言精练,朗朗上口。正因如此,诗歌英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历史可以追溯到1871年,从西方传教士理雅各英译的第一部诗歌《诗经》开始算起。之后诗歌英译逐渐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唐代诗歌的英译开始盛行。诗歌英译史上流派众多,从早期的直译派、意译派到后来的诗体派和创造派,各个学派对诗歌翻译理解不同,也创造出了很多理论。在诗歌英译的历史上,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受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我国译者主要从事西方诗歌的汉译实践,汉语诗歌的英译工作不成规模,相应理论研究也比较滞后。后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西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学界逐渐意识到文学作品译介的不平衡现象,学者汉语诗词译出意识愈来愈强,汉语诗歌的英译实践开始展开。尤其是近些年,“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明确了要求和目标,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经典文化和古典文学作品的英译已经成为中国本土译者的关注重点。

本文将以许渊冲和埃兹拉·庞德为例,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的诗歌翻译理论,并结合实例分析对翻译理论的应用以及不同理论指导下翻译实践的异同。

二、许渊冲翻译理论

许渊冲先生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长年不断从事诗歌翻译实践,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凝练、探索了一系列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

(一)“三美”论

“三美”论这一说法最早出自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首次提出,许渊冲是第一个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三美论”提出于1979年,是“音美、形美、意美”的简称。“音美”指的是译诗时,节奏、韵律等要与原诗大致对应或者相近,要达到“以诗译诗”。所以译者要首先掌握原诗的节奏和韵律,翻译时借用目的语相近的韵律和节韵,将诗歌之美再现。“形美”主要指翻译实践中要保持诗歌的行数大致一致,分节及分段大致相等。“意美”则是在译诗过程中要使原文的内容、文化意象等在目的语中得到较大程度的再现。许渊冲对“三美论”有较多论述,其中在《再谈意美、音美、形美》中阐述较为具体,他认为,音美,形美,意美三者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部分,音美次之,形美最后,但译者要努力的目标是达到三美。“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为诗歌翻译提供了可供遵循的基本准则,目前在诗歌以外的翻译领域也有使用。

(二)“三化”论

“三化”指的是“深化、浅化、等化”,是诗歌翻译中可以运用的方法。“深化”具体指特殊化、具体化、增词等译法;“等化”指形式的对等、意境的对等、句型转换、主动被动互换等。“浅化”与“深化”相反,指一般化、抽象化、减词等。“三化”是许渊冲对自己在翻译实践中使用的方法的总结,属于翻译技巧。如在翻译“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时,许渊冲巧妙地运用了“等化”的翻译方法,对原文意思正话反说,将其译为“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оwеrs dead”。句中的“too...to...”结构强调了东风的无力,而“revive”一词更是道出了暮春时节,百花不再,作者思念友人的孤独之情。

(三)“三之”论

“三之”论这一说法来自孔子在《论语》中的论述,许渊冲将这一思想应用到诗歌翻译中。“三之”论指的是“知之、好之、乐之”。“知之”是指要让目的语读者知道诗歌要表达什么;“好之”就是让读者喜欢译文;“乐之”指让读者在阅读译文中找到乐趣。“三之”是诗词翻译的目的和要求,其中“知之”是最基本的目的,“好之”“乐之”是更高层次的目的。要达到“知之”的目的,就要求译者首先要自己掌握原诗的内容,然后用目的语传达出去,所使用的目的语要语言地道,符合目的与读者的表达方式和阅读习惯,传达原文要准确、全面、忠实。

三、埃兹拉·庞德翻译理论

许渊冲与埃兹拉·庞德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居住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等差异较大,二者翻译诗歌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二者形成了不同的诗歌翻译理论。与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相比,埃兹拉·庞德的翻译理论相对没有那么丰富。庞德是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翻译理论也是围绕意象主义展开。

(一)语言能量

庞德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语言能量”理论是庞德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在《怎样读书》一文中,庞德认为语言的改变会改变文学艺术作品,并将诗歌分为“音乐诗、形象诗、言语诗”三类。“音乐诗”指诗歌具有音乐性质,这种像天籁一样的音乐可听到却不易译出;“形象诗”指诗歌所包含的人物、物象等,这是翻译实践中较容易译出的部分;“言语诗”指语言具有美学特性和美学功能,这部分是最难译的,因为语言可以直白表达,也可以一语数关,甚至可以产生含义。在当时很多译者认为诗歌不可译的情况下,庞德认为诗歌是可译的,可译的不仅是诗歌中包含的人物、物象和意境,还有语言所传达的能量和力量。这一思想和译者的主体性理论有很多契合点,他更多关注的是意境和互文性。语言中词语搭配不同,意义也呈现不同,这就表现出了语言的力量,具体来说,语言能量也就是诗歌所表达的力量和精神,而诗歌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中呈现这种情感和力量,同时为诗歌赋予和创造新的能量。

(二)细节理论

细节理论是庞德的另一个代表性翻译理论,这一翻译准则是以语言能量理论为基础的。Gentzler等人认为庞德的翻译理论非常关注对细节的处理,关注对某一个或者几个意象的精确翻译。庞德作为意象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认为译者首先必须准确理解细节和一些重要的意象,译者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诗歌所表达的精神、力量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因此他关注的并不是某一个词语的意义,二是词语搭配后整体所呈现的意境和氛围。他认为译者要在翻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发挥主体作用,揭示原诗的意义,传达原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庞德认为,意象也是一种细节,是理性与感性融合瞬间所要把握的一种细节,因此庞德的翻译特征鲜明,比较注重词汇和表达的动感节奏。曾有学者总结庞德的汉诗英译特点,直译与意译结合使用,节奏感强,传统语法束缚较少,短语使用灵活,甚至打破原诗格局,为了突出意象跨行翻译从而重构东方语境。

四、个案研究—— 《长干行》

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这首《长干行》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诗歌中表达了一位新婚女性的寂寞心境,透露出她对外出经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全诗感情表达细腻,描写详细,配合着和谐的韵律和非常形象的语言,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生活图景。以下将以全诗前四句为例,应用许渊冲教授和庞德诗歌翻译理论对该诗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的异同。许渊冲译本《Ballad of a Merchant’s Wife》:

My forehead covered by my hair cut straight,

I played with flоwеrs pluck’s before the gate,

On a hobby-horse you came on the scene,

Around the well we played with mumes still green.

We lived, close neighbors on Riverside lane.

Carefree and innocent, we children twain.

I was fourteen when I became your young bride,

I’d often was turn my bashful face aside.

Hanging my head, I’d look towards the wall,

A thousand times I’d not answer you call.

庞德译本《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

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Played I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оwеrs.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

I never laughed,being bashful.

Lowering my head,I looked at the wall.

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 I never looked back.

在许渊冲的译本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三美”说的运用,以“音美”为例,许教授的每一句诗几乎都遵循了尾韵格式,达到了诗歌的韵律美,如,straight,gate→/t/,wall,call→/l/,bride, aside→/aid/,lane,twain→/in/。许译本的翻译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式,整个译文形成了悦耳美妙的节奏美,使读者朗朗上口。也很好地体现了许渊冲教授的翻译理论“三美”原则中的“音美”。对于“意美”“行美”的运用,可以从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对于题目的翻译,许渊冲用了“ballads”一词,显然这是为了让读者知道这是一首民间歌谣。在原诗中有许多中国典故,如“两下无猜”“青梅竹马”“抱柱信”“望夫台”等,因此在一定程度对读者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化和风俗民情的深入理解,译者将很难非常准确地传达意义。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一些诗歌代表着地方民俗文化,甚至还包含了一定的方言词汇,为了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意义,译者必须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很深的理解才行。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特殊的词语,许渊冲的翻译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思,如“长干里”本指扬子江附近的一个地方,在诗中指船民居住的地方,因此许将其译为“riverside lane”。从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许译本忠实于原诗,将原诗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在译文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将“三美”“三化”“三之”的诗歌翻译理论体现在译文的一词一行上,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忠实。

庞德在翻译此诗时,他汉语知识相对有限,对中国历史背景知识和文化了解不是非常深入,因此他的译文有一些英译意义不是非常对等,而且译文中出现了很多日语地名,如Chokan (长干里),Cho-fu-Sa (长风沙),这是因为庞德是根据美国学者菲诺洛萨的笔记翻译了这首诗,而菲诺洛萨是在日本学者的帮助下完成的,这样就造成了对原诗意义理解不到位。庞德将“竹马”译为“bamboo stilts”,这个译法虽然没有完全准确传达出译文的意思,但也没有造成错误的理解,“竹马”其实指小孩嬉戏的一种游戏。“两小无嫌猜”被译为“Two small people,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原文是为了表达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幼年时在一起玩耍,而庞德的译法忽视了原文所表达的感情。在对诗歌第七句“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这句的处理上,庞德的翻译删除了对“抱柱信”“望夫台”这两个典故,为了突出女性对爱情的坚贞,也为了追求诗句的完美和音韵美,译文用了三个重叠的“never”来表达原文典故的含义,这也反映了他的诗歌翻译理论,对细节和个别语言的处理以及对语言力量的追求。

通过对许渊冲和庞德译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翻译目的,针对的读者也不一样,因此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总的来说,许渊冲的译文更忠实于原诗,尤其忠实于原诗的意义,也就是他“三美”说中最重要的“意美”。而庞德的译文虽然存在对原诗的误读,但是却注重对个别词语的处理,使译文优美流畅,这也正是意象主义的表现。

五、结语

中国古诗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古诗翻译意义重大。中国古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吸引了大批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和埃兹拉·庞德都是中国诗歌翻译的引领者,他们为诗歌翻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翻译理论。

通过对许渊冲和庞德翻译理论以及对他们译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对诗歌翻译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首先是对“美”的追求,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方面都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其次都注重对原诗思想感情的把握,虽然庞德对原诗的理解不够充分,但他通过对细节和对个别语言的处理来贴近原诗的意义。不同点是,许渊冲的译本更忠实于原文。这是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翻译理论指导下二人对原诗理解的不同造成的。探讨不同理论指导下的译者声音,对我国诗歌跨文化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有助于系统性研究中国诗歌“走出去”。

猜你喜欢
庞德原诗许渊冲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被“舆论”困扰的庞麦郎一家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改诗为文三步走
庞德子
海明威学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