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仕琼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35)
【关键字】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四世同堂;老舍
《静静的顿河》和《四世同堂》在叙事上都带有“史诗性”的特征,虽然两部作品都有对战争的描述,但是这两部表达的战争的含义有所不同,《静静的顿河》更多的侧重点是国内政权的变更和斗争,而《四世同堂》表现的是民族存亡的战争以及民族尊严的捍卫和民族的苦难。两部作品在追求“史诗性”的审美范畴上有着相似的追求,但是人物塑造和民族价值的追求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四世同堂》和《静静的顿河》都属于是战争文学,《四世同堂》侧重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在抵抗外来侵略时所表现出的顽强的民族精神意识。
老舍身为京派作家,就以老北京的一条老胡同为画卷,深刻刻画出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中的残暴罪行,细致地刻画了小羊圈胡同中各类人在战争背景下生死存亡的生活境况,艺术地展示出北平在沦陷之后平民百姓的生活画卷,有着不朽的史诗性价值。《静静的顿河》主要描绘了哥萨克人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期间的生活和斗争,在《四世同堂》没有对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进行正面的描写,但是在《静静的顿河》中有许多对于战争残酷的血腥的描写,《静静的顿河》通过生活在顿河上的哥萨克的人对于战争的参与,来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下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社会大动荡时期顿河哥萨克群体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感情和独特的社会风习,通过描写个人生存的悲剧命运表现了在战争背景下哥萨克群体命运的遭遇,描写出来个体命运在战争更迭中的遭遇。《四世同堂》的战争背景则是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四世同堂》重点描绘的是中华民族在日本侵略之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遭遇,以及在战争下普通老百姓所过的屈辱的生活和民族对侵略战争的抗争。即使《静静的顿河》和《四世同堂》所描写的战争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关注着“共同体的命运”,关注是战争背景下的群体的命运和遭遇。
《四世同堂》和《静静的顿河》都描绘出了本民族在战争生活中抗争与不屈,都具有“史诗性”的审美价值。
在《静静的顿河》中,作者围绕着生活在顿河边的一群人来展现历史,书写战争,书写人性,《四世同堂》也是通过北京一条胡同里面的几家人,几代人来描写战争,描写民族,描写文化。“ 《四世同堂》里面中日战争是贯穿小说始末的内容,但作品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血雨腥风,而是借助‘宏大叙事’这一现代性叙事方式”老舍通过沦陷区北平一条小小的胡同来展现中华民族对侵略战争的抗争,老舍并没有把整个北平来作为描绘的对象,而是仅仅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小胡同——“小羊圈”,在这个小胡同住着冠家、祁家、钱家、李家,还有住在杂院的剃头匠、拉车夫、小崔夫妇、小文夫妇等人,在这个胡同里住着各色人等,各个阶层的人多有,这个小胡同就等于一个社会的小缩影,老舍就通过这样的一个小缩影来展现当时在侵略战争生活下的小老百姓的生活,进而来引发人们对战争、对和平、对家国的深刻思考,战争给北平、给中国人民、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同样也带给了生活在北平小巷的大家。“小羊圈”胡同的人们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七七事变后,人心惶惶,持续的战争所带来的饥荒,让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苟且偷生或者勇敢反抗。
《静静的顿河》以葛里高利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叙述线,围绕着生活在顿河边的这群人来展现情欲交织、爱恨交织、书中既有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但也弥漫着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血腥味儿,同时也展现家庭的温存,信仰的挣扎和人性的思考……叙述了一个关于战争和信仰的故事、讲述了一群人和一条河流的故事。《静静的顿河》里面抒情性、诗化的语言,就像流水一样静静地述说着河流上的哥萨克人的生活内容,血腥的历史和战争,在河水的冲流下给人以生存和生活的气息。顿河在静静地流淌,但是在顿河养育下的人们的生活却没有如此平静,河水可以冲刷战争留给他们的血腥,却改变不了战争带给他们的宿命。
《四世同堂》和《静静的顿河》都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宏大战争历史背景下的平民生活。
《静静的顿河》刻画的中心人物是葛里高利,但是在《四世同堂》中作者刻画了很多人物,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人物。在《静静的顿河》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葛里高利,葛里高利身上有带着一点阴郁的哲学气质,葛里高利是生活在哥萨克地区人民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既有善良正直、勇敢粗犷的一面,同时也有彪悍烈性的一面,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在顿河边的这片土地,热爱生活这里的人民,向往像这片草原般的自由,崇尚正义,在勇敢追求爱情的同时,却也放荡不羁,在葛里高利的人物身上所表现的各种特性很难用几个词来概括,作者并没有重点刻画在葛里高利身上所表现的民族大义的选择,他有对战争的思考、也有对爱情的追求,作者在这样的人物身上更多的是在书写“进而探求每一个平凡的个体在这种背景下的精神自由的价值。”作者笔下的葛里高利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战争带给他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妻子的去世,情人的死去,还有孩子的去世,都给他的心灵带来重创,逃亡的生活更是让他饱尝生活的苦难。在葛里高利身上作者表现的不仅仅是面对战争时的他,也有更多面对自我的思考。
“ 《四世同堂》是一部国民觉醒之书、抵抗之书,也是一部精神自新之书。像近代以来的中国一次次发生过的那样,每到中华民族的现实生存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们在奋起抗争的同时,也都会将对问题的反思指向自己的文化,指向自己国民人格的构成。”《四世同堂》中刻画的人物就主要表现了当时中华民族在日寇的侵略下不同类型的人物,在书中每一个人物身上的影子里都能找到当时一类人的代表,就像钱默吟就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形象代表,钱夫人就是中国传统家庭女性的典型代表,当然除了这些传统人物的描绘,还有很多其他的典型人物的代表,在老舍笔下的这些人物的身上集中表现出在当时日军侵略下的不同人的选择,这些人物类型多样,所展现的人物的文化内涵也很丰富和多样,不同的人物在面对日寇的侵略都有不同的表现,或是反抗,或是抗争,或是卑躬屈膝,或是出卖国人,有宁可饿死也不吃日本人给的“粮食”的妞妞,有为民族大义献身的钱家人,还有满腔热血的尤桐芳,但也有甘愿做“走狗”的大赤包、祁瑞丰、胖菊子、高弟等人,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是一类人的集中体现。
在《静静的顿河》和《四世同堂》里面都有对女性人物的描写,但是两部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完全不同,两部长篇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带有民族和文化的烙印。
1.《四世同堂》:对比鲜明的女性群体描写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主要书写了三类女性:传统的家庭妇女,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背叛的女汉奸,以及在战争灾难面前勇敢挺身而出的女英雄。
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的大孙子媳妇韵梅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家庭妇女的典型代表,在她对长辈的十分顺从,承担着家庭的所有家务活,尽管她在这个家庭是不被人注意的,但是就这样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默默无闻的一个旧式妇女,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却显示出了一个中国传统女性所具有的强烈的忍耐力和奉献精神,她把战争带给生活的苦难化作泪水吞咽,坚韧地期待着明天的曙光。韵梅就是传统家庭女性的典型代表,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传统女性的淳朴和顺从。虽然这些传统家庭的女性的生存依附于男权,但是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传统家庭女性的典型性格:善良与坚韧。
还有一类女性人物就女汉奸的形象,代表人物就是大赤包和高弟,大赤包的婚姻生活也是当时封建婚姻的观照又因为长相丑陋,身材高大,在外貌上和她长相清秀的丈夫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又因为没有在婚后生下儿子,以至于她的内心一直是敏感且自卑的,在面对战争来临时,她也毅然选择了侵略者作为靠山,但是老舍描绘的不仅仅是大赤包这一个可耻的民族的背叛者,像这样背弃民族大义的还有胖菊子、冠招弟等人,她们没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她们的追求就仅仅是为了活着,她们不在乎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在她们的身上看到的是民族的耻辱和悲哀。
再有一类女性人物就是英雄式的女性人物形象:桐芳、高第、钱太太、四大妈等。桐芳,一个深受苦难的女子,但是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却也从没消失,最后勇敢牺牲自己。高第虽然是大汉奸的女儿,但是她的内心始终保持着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最后的她毅然选择离家出走,把自己的余生奉献在抗日战争中,同时也有这样一群人,虽然没有文化,没有武器在手,但是她们依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抗侵略者,去守护自己的民族道德底线,比如钱诗人的妻子钱太太,还有四大妈、刘太太等人,这些妇女都是当时中国最普通的民众,但是在她们这样平凡而又普通的中国传统妇女身上依然闪现着英雄般的光辉。
2.《静静的顿河》:富有反抗精神的个性描写
如果说《四世同堂》更多的是把女性放在传统家庭的背景下来描绘的话,那么《静静的顿河》则更多是侧重女性对自身存在的思考来描绘的。
在《静静的顿河》里面也描写了许多的女性人物,但作者着笔最多的是阿克西妮亚、娜塔莉亚、达丽亚这三个女性,阿克西妮亚性感而美丽,在她身上有着更多是草原野性的魅力,也是这样的性格,促使了阿克西妮亚对爱情和自由有着更多的渴望,她在和葛里高利的爱情中,大胆而热烈。
娜塔莉亚在和葛里高利的婚姻生活中,因为在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她没有选择隐忍,而是选择大胆地反抗,她没有屈服于这样的婚姻束缚,在对爱情婚姻感到绝望之后,用堕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抗,最后也因此而丧命。达丽亚因为染上梅毒而自溺身亡。
达丽亚身上也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她虽然也十分美丽但还是和当地的哥萨克妇女不一样,她十分敢于反抗,敢于反抗男权,她就像一朵娇艳的花朵,从来不会放弃生活。她喜欢在快乐中去追寻生活的意义,她勇敢地去追寻心中的欲望和快乐,生活在她眼里,无论多大的打击“她以加倍的热情投注到生活中去,强取豪夺快乐的东西,变得对生活无比贪恋”虽然这种贪恋最终也让她走上了悲剧,但是她绽放的生命是自由而热烈的。
《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表现更多的是强烈的个性特征,她勇敢追求爱情,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样是在战争背景下生活的女性,但是在《静静的顿河》里面的女性身上却有较少的政治化的倾向,在这群哥萨克女性身上读者看到的更多的是关于女性的生存的问题,以及她们如烈酒般热烈的生命力。她们的生存选择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和战争,作者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个体的存在价值和追求。
1.《四世同堂》:平民英雄的讴歌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史诗般酣畅淋漓地刻画出了战时的众生相,让我们看到了战时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家族传统造成的软弱敷衍、卖国求荣,也让我们从瑞全、钱诗人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虽然《四世同堂》也描写了民族的叛徒,但是老舍也更多地表现出来平民英雄的一面,就算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人,他们也在贡献自己的一份抗战的力量。《四世同堂》中妞妞的死亡象征了生活在日寇的侵略之下,却有没有等到、熬到最终胜利的那一天的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这些为民族尊严而死的人,是可敬的、是可歌的、是可泣的。但光明和希望最终没有迟到,胜利的欢呼声终于还是小巷里响起,每一个平民英雄都是值得铭记和讴歌的。
2.《静静的顿河》:心灵创伤的书写
在《静静的顿河》最后,葛里高利放弃了自己的逃亡生活,看到自己的情妇死在自己的怀里,并且亲手埋葬了她之后,他最终选择要回去看看自己的孩子,看看在自己心中的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的那一刻就像是余华的《活着》里面的富贵一样:自己一个人独自守着那一头牛似的一种悲凉和守候。顿河上的战争还在继续,但是葛里高利回到自己生活的那条顿河,带着一颗满是疮痍的心灵,回到了亲情的身边,回到了自己的孩子身边,也许战争不是最重要的了,最终要的是生活,一种没有血腥的生活。
“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描写的不仅仅是战争,更是我们过去曾经经历、现在正在面对,甚至将来仍旧无法幸免的各种灾难的象征与缩影”《四世同堂》更多展现了在战争背景下,普通老百姓在民族灾难,民族大义面前所做的选择,在这些不同的选择下生活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生死沉沦,都烙印着作者对民族道德情感的书写,老舍对民族爱国热情的书写和歌颂,更多的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民族韧性。老舍从一个平民的视角来书写了战争灾难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百态,家国情怀在每一个平民英雄身上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些平民百姓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心中也在掂量家与国的分量,这是一个经历了国家战争有良知的作家所书写的民族的史诗。
《静静的顿河》再现了1912—1921年间顿河地区惊心动魄的民族矛盾和政治斗争,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生动地反映民族历史中某一时期的社会风貌。“而是着眼于革命和战争对人的命运的影响,写人在历史转折关头走过的艰难历程,悲剧命运,写他们如何承受苦难和不幸,经受磨难和考验。”他们都是从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来行动, 把捍卫自由作为职责, 尽管他们在黑暗中摸索, 但自由之光始终未灭。
《四世同堂》展现更多的是民族尊严和道德的捍卫,《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更多是战争与人性的思考,他们都具有“史诗性”,都表现了不同的群体在历史面前的“共同体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