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典论 · 论文》与陆机《文赋》对比研究

2022-11-01 04:33龚安南
今古文创 2022年38期
关键词:陆机文学理论曹丕

◎龚安南

(长春光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魏晋南北朝被称为文的自觉的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论述了文学创作主体才性与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中国文学自觉开始最早的标志。其以玄学为主导的文学理论批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陆机的《文赋》的产生,使文的自觉进一步深化。其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的产生也标志着文学批评开始走向成熟。二者有共同之处亦有不同点。

一、魏晋文论变革的时代因素

纵观中国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就其文学成就而言,最繁荣的时期莫过于唐宋时期,但是如果从文学批评理论的成就来看唐宋就相对而言比较沉寂,而魏晋南北朝则取得较大成果,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是动荡的时代,虽说魏晋南北朝政局的动荡,战争频发,但是这一历史时期思想和精神方面却是极度自由的。玄学兴起,文人们纷纷用玄学来解构儒家思想,促进了儒道融合。“文学”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已经从汉代,指儒学和学术著作的含义,逐渐转变为指文本身学或具有文学性的作品而言的“文章”,而接近于现代所谓文学了。这种独立和转变,表明当时文学的观念已开始趋于自觉、明确了,即文的自觉。在这基础上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开始对文学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总结,写出了不少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内容大多集中于对文学本身的研究,如文体论、风格论等。他们共同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局面,究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东汉帝国的瓦解,打破了汉代由董仲舒发起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人们对儒家经学的烦琐、沉重日益感到厌倦。汉末社会的动乱以及政治经济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以曹操为首,在政治上反对汉代以“德行”取士的制度,主张“唯才是举”,在他的《短歌行》强烈地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思想,为此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等。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他们都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对于社会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对破除儒家经学思想的束缚具有巨大的作用。

其次是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的自觉的发展使得文学概念更加清晰。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动乱时代,朝代更迭频繁。人们身处动乱年代对于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和丰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为魏晋南北朝涌现了多种题材、多样风格的文学作品和无数的优秀作家。如建安七子。魏晋南北朝除了文学和文章的概念,还有所谓“文笔”之称。最早出现于汉,《论衡·超奇》有“文笔不足类”的说法。后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关于什么是“笔”,什么是“文”,据刘勰总结当时的“文”“笔”区分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有韵者为文也。”(《文心雕龙·总术》)就是说,“笔”是散文,“文”是韵文。虽说只是从语言声韵的角度对文章所做的分类,也能看出来魏晋时期文的自觉的纵深发展。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是时代催生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时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才让文学理论批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花结果。

二、《典论·论文》和《文赋》相似性比较

二者都为突破儒家思想的束缚做了积极探索,促进了文学独立发展。《文赋》和《典论·论文》都以玄学解构儒家思想,促进了儒道思想的融合。在中国长期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他们交相辉映,互相争辩,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争做主流但不容置喙的就是儒家似乎是这场争辩的胜利者,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文化中儒家文化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学创作。在魏晋南北朝玄学兴盛,文学创作也在尝试用玄学思想来解构儒家经学,试图突破经学的束缚,促进文学进一步发展。

(一)用玄学思想解构儒家思想

首先,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把气分为浊气和清气,这里的气是玄学上的阴阳之气,并阐述了气是指的作家由于自己不同的禀性、气度、感情、人生经历、阶级观念等形成的特殊的精神状态,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写成文章从而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外在束缚,更多是从作家自身出发,与儒家不同。儒家的“气”主要指人的道德情操、理性精神和伦理人格。提出为文莫先养气和气之所充,非本于学不可,认为只有心中充满浩然正气,然后下笔为文,文章才能享誉后世,为此作家必须要先修身养性以达到道德上的至高境界。儒家思想认为,无论是内在的“仁”的心理原则,还是外在的礼仪规范,都必须落实在个体人格的塑造上,所以,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认识论上便强调学习和教育,以获得各种现实的和历史的知识从而与意志的锻炼和道德,以此来提高操的修养,写出传世佳作。而曹丕把气分为清浊两种,所谓气的清浊就是玄学上的阴阳,阳气上升则为清,阴气下沉则为浊。所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述的“气”是对是以玄学思想来解构儒家思想。陆机《文赋》中在文学构思方面提出,提出虚静的精神状态,这种虚静是指的老庄那种忘乎所以心神专一的状态,摆脱了儒家审美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束缚。

(二)都为文学的进一步独立做出了积极探索

其次,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到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是对儒家政教思想的重大突破,为文学脱离政教功能的中心,进一步独立做出了一定贡献。儒家对文艺的根本态度是以尚用为本。在《礼记·乐记》云:“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文艺本身所表现的情感就反映出社会政治好坏,文学作品就像社会的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透过文学作品来看到社会的现状。加上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以此来教化民众。由于过于突出了文艺的政治服务功能,导致传统文学题材的狭隘化,使中国文学过于严肃,使文艺成了巩固封建的政治制度的工具。而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到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都是对儒家政教礼义思想的冲击,诗歌只讲究文辞华丽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抒发,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的审美特性,不用顾及政治教化,不用顾及儒家温柔敦厚以及诗言志的诗教原则,这无疑是对儒家文艺思想的重大突破,为文学的独立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虽说魏晋是玄学风行的时代,从曹丕《典论·论文》的清浊之气到陆机《文赋》文学构思上的虚静,他们都尝试以玄学思想来解构儒家思想,但论其核心思想还是围绕着儒家思想,终究没有彻底摆脱儒家思想的桎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典论·论文》和《文赋》差异性比较

首先曹丕《典论》是论述政治学术的著作,并非专门论述文学理论的著作,更多隐含作者的政治目的。且《论文》也只是其中的一篇,其他都已经散佚。其次《典论·论文》更多是从读者欣赏的角度去论述。而陆机《文赋》是一篇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首先陆机本身就是文人身份,其次,其创作更多从作家文学创作本身为出发点。

(一)创作动机不同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是文的自觉的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因为文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如果仅探讨这段文字的表面意思,认为曹丕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崇高地位,却忽略了曹丕说这番话的真正用意,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联系《典论》的创作是在曹丕当上太子后,他刚刚在与其弟曹植的皇权斗争中获取胜利,所以事实上他是怕别人染指自己的权力,因此向邺下文人集团特别是曹植一派提出的安抚与告诫,希望能麻痹他们,从而稳固自己的政权,故云:文学创作也能建功立业,且青史留名,权利官职没有什么意义,只能让人享乐一时,人终有一死,人没了一切等于虚无,让他们安心于舞文弄墨,从而维护自己政权的稳定。这,显然是一位初立太子为稳固自己政权的训导之言,并非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真正意识到了文学的崇高地位。所以把其作为文的自觉最早开始标志一定程度上有牵强附会的嫌疑。曹丕把文学作为经国大业的一部分,看似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实际上抹杀了文学自身的独立性和内在规律,具有政治目的。

而陆机的《文赋》则与曹丕不同,其创作《文赋》是专门为文。陆机出身显贵,祖父陆逊曾当过宰相,父亲陆抗为大司马,均系东吴名将。虽然他生不逢时,赶上吴国灭亡,但好在有伯乐张华赏识,因此陆续做过官。根据考证,陆机的《文赋》大概写于陆机和其弟陆云读书的后期,陆机本就少时就天赋异禀,据《晋书·陆机传》云:“(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服膺儒术,非礼不动”。加上与弟陆云相伴博览群书,因此他作为一个文人,怀着一份赤诚的初心,总结其经验而作《文赋》。

(二)创作角度不同

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概念, 认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 这四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在文本分析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果从文学四要素的角度来分析《典论·论文》和《文赋》的话,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从读者欣赏的角度去为文。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的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性质特点之间关系,曹丕从读者欣赏和接受的角度,去评析建安七子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创作才能,并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长,很难做到各种文体都擅长。其云:“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璨之匹也。如璨之《初征》《登楼》《槐赋》,幹之《玄猿》《漏厄》《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王璨和徐幹都擅长辞赋,且各有特点。但是在文这方面,并不能称上顶峰。这显然是从读者欣赏和接受的角度来分析的。

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赋》就是从作家创作本身的角度出发。首先陆机作为文人,他的《文赋》本身就是一篇文辞华美的赋作,运用了很多比喻使得文章辞藻华美。其次,《文赋》着重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重点探析了作家创作时如何进行文学构思,提出“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文学的丰富积累两方面内容。《文赋》还在文学构思过程中强调灵感的作用,作家只有有了创作冲动即灵感,如看到四时迁逝而慨叹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看到万物纷扰而思绪万千等都是作者心中有感而发,有了这些感发才能下笔如有神。同时,对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技巧也做了很多分析,如在结构和布局方面,强调要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好意和辞,即“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这些都是从作家创作本身的角度出发来论述的。

(三)核心理论不同

曹丕《典论·论文》理论核心主要是提高文学的地位,曹丕作为统治阶级,虽然这一理论的提出更多是带有政治目的,对于文学理论批评方面是无意识。但是他对于文章价值的肯定,是对儒家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传统思想的巨大突破,对于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方面认为文章有益于治国,另一方面文章对于作者个人,通过文章作者亦可流芳百世,强调文学对于个人扬名后世的作用,鼓励了众多文人投入到文学本身的研究中去,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由研究外部教化作用转入文学内部的研究。其次,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以气论文,把气分为清气、浊气,对作家创作个性化予以肯定。并批判了当时“文人相轻”的弊病,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健康发展。

陆机的《文赋》理论核心主要集中在把文学理论的中心由“诗言志”转向“诗言情”,强调文学的抒情作用。故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揭示了文学本质是对于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对外部世界的准确感知,是对文学内部的纵深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文体方面《文赋》比《典论·论文》的概述更加全面细致在四体八类的基础上,把文体又细致的分为十类并具体进行阐述,揭示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赋体要浏亮等。其次,重视创作主体想象的作用,提出了以想象为主的艺术构思理论,更重视创作主体面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重视灵感,强调虚静忘我感知世界,对想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再次,对于创作主体的创作方式表现技巧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提倡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主张内容和形式的协调统一,情貌一致。同时,陆机提出的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也存在片面化问题,他所说的感应更多是对自然世界感知,缺乏对于现实世界的察觉,文学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土壤,独立存在。

四、《典论·论文》与《文赋》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价值

(一)文体学意识的觉醒

二人都有强烈的文体学意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文体的分类问题, 将各种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 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对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或风格特征做出了大致的规定和概括。

首先陆机的《文赋》在外在文体方面,本身就是一篇辞藻华丽的骈文,运用了很多比喻,本身就是对文体的一种探索。并在继承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更细致地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云:“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娴雅。说炜晔而谲诳。”把文章分为十体,并且从这十种文体呈现的艺术特征来阐述文章的体制风格, 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二)文学构思的创新

陆机在《文赋》提出创作冲动论的触景兴情说,陆机的触景兴情说,强调具体感性的外在事物给创作主体以强烈的刺激,使之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和欲望引起创作灵感,由此进入写作的过程。其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人大多感性,面对四时不同的景色等外在刺激,难免心中万千情意油然而生,或伤春悲秋,或慨叹离别,亦或感慨自身命运,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为此不断反复吟咏,留下无数绝世佳作。其次,陆机认为想象是自由无碍的,可以跨越时空的性质,不受儒家天人感应和诗言志的束缚。《文赋》云:“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同时在文学构思和酝酿方面,强调虚静,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作者的想象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自由翱翔,才能集中精力进行构思。对这一重要问题陆机在《文赋》云:“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对外界不视不听,集中精神视听于内,达到内心的虚静,由此而展开想象。这是自儒家的审美感应论后,文学构思方面出现的一次质的飞跃,其以文学创作的主体为主,具体阐述文学构思过程,提高了创作主体的地位。

(三)文的自觉的飞跃

在曹丕以前关于文学的探讨都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的混沌状态,从来没有把文学单独拿出来作专门进行研究。曹丕在《典论·论文》的提出,是文学史上第一次把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站在文学本身的角度去看文学,研究了文体论、点评了众多作家的文学创作,并开始探讨文学的一般性原则,是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曙光,虽然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文人,他在《典论·论文》高声唱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创作放在了很高的地位,更多是处于自身的利益,但是不自觉中确实迈出了文学理论批评的第一步。

到陆机的《文赋》文学自觉纵深发展,陆机本身就是文人,他创作《文赋》是出于文人的角度,对文学创作构思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提出诗赋欲丽,强调文学的抒情作用,重视文体的区分。都是文的自觉纵深发展的标志。

综述,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或许不是文学最繁荣的时代,但一定是文学理论最繁荣的时代,这与魏晋南北朝动荡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到陆机的《文赋》,其围绕文体意识、文学构思等文的本身问题进行探索,无疑是文的自觉的进一步发展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即使玄学兴盛,儒家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指导文学理论创作。

注释:

①王充撰:《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

②丘振声编著:《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版。

③(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猜你喜欢
陆机文学理论曹丕
黄耳传书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追忆黄药眠
诗人陆机:天生贵族难自弃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陆机,放不下出身的“包袱”
文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