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

2022-11-01 04:09:18罗泯娄瑶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9期
关键词:城镇群主城区域

罗泯 娄瑶

近年来,重庆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提速构建,重庆主城都市区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步伐加快,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有力有效。

一、协调发展有序推进

(一)城乡统筹“比翼飞”

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持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2021年,重庆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70%,城镇人口接近2260万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区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建设品质逐渐提高,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让共同富裕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2021年,重庆城镇居民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比上年增长10.6%,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出1.9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实际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2020年的2.45缩小至2.40,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多年缩小。

乡村振兴工作亮点纷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019.8万亩,粮食总产量1092.84万吨,创近13年来粮食产量新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柑橘、榨菜和柠檬等优势特色产业。成功获批创建3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4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实现脱贫人口务工77.8万人,建立“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聚焦城口、巫溪、酉阳和彭水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行“一县一策”帮扶。

开拓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推动特色小镇成为城乡互动发展新引擎。特色小镇已成为农民进镇创业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本,也是农民脱贫和承载乡愁的重要平台。根据《2022年度重庆市特色小镇清单》,重庆市已形成了甘宁农科、融汇温泉、仙桃数据谷等覆盖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创意设计、商贸物流、先进制造、三产融合、体育运动、文化旅游等领域的22个特色小镇,打造独具魅力的统筹城乡发展样板区。

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7.2万户(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3%,创建“宜居村庄”223个。新建“四好农村路”3230公里,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农村地区实现无差别化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所有区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三通”紧密型医共体区县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

(二)区域协调“大合唱”

全面落实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设立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共同实施重点任务,推进重大合作项目,打造区域合作平台,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渝中线建设启动,成达万、渝万、渝昆和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设提速。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集中开工40个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启动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跨省医疗结算、公积金异地贷款等实现“一地办”,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多同城化便利。

“一区两群”分类指导,发展空间布局更加完善。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工作调度机制和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2021年,中心城区围绕“强核提能级”新要求,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27.6亿元,比上年增长8.0%。沙坪坝区发挥高校和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平台集聚优势,加快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第四代工业园区青凤高科产业园,全力打造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主城新区围绕“扩容提品质”,当好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28亿元,比上年增长8.0%。涪陵区优结构促转型,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947亿元、增长74.3%,龙桥、白涛、清溪园区供应链产业链加速延伸,产业集中度达90%以上。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认真践行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的重要使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95.2亿元,比上年增长9.1%。奉节县重点布局一批区域功能性、产业支撑性、公共基础性、民生保障性、生态保护性项目,实施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水利工程质量提升、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在努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上下功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3.2亿元,比上年增长7.6%。武隆区加快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做好A级景区梯次储备创建,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开发出研学旅行、文创娱乐等新场景新业态,养生养老、运动康体、旅居康疗等健康产业蓬勃快速发展。

(三)产业融合激活“新引擎”

努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把工业由大变强与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力促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3.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至6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9.1%,居民消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0.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9.6%。推动数字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二、协调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失衡

2021年,重庆主城都市区吸纳了全市66.0%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市76.9%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全市74.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51.9%的税收收入,其中中心城区吸纳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近40%地区生产总值、44.0%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近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实际投资量差距较大,新一轮的保增长投资虽然覆盖了全市各区县,但是主城都市区仍然是投资的主战场。区域收入差距相对较大,中心城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2万元、主城新区平均3.6万元,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分别为2.6万元和2.7万元。另外,在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和产业密度等质效方面也存在较大不均衡性。再从城镇等级体系看,近年来,全市城镇规模增长呈两极分化现象,新增城镇人口不断向主城区尤其是中心城区高度集中。

(二)区域间同质化无序竞争现象较为突出

加大区域发展的协调力度,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协调发展不能是同质化竞争。以商贸为例,重庆市商圈发展模式多为“组团式”发展,各商圈品牌重复率近25%,高于其他一线城市均值,部分商场门庭冷落、人气不旺,面临经营难、招商难问题。协调机制不健全、发展目标雷同,易致无序发展、竞争过烈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三)经济集聚度与土地等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随着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渝中区、江北区等区县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和用地资源短缺的尖锐矛盾开始凸显,虽然人口吸纳能力较强,但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显现不足,出现房地产业几乎无新增待售商品房、工业园区土地存量不足等制约经济增长的现实问题。同时,主城新区的12区土地供应相对较为充足,虽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但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和就业岗位,人口吸纳能力显得不足。另外,高端人才资源储备情况同全市发展总体定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三、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全力推进“一区两群”建设

“一区两群”建设使重庆区域分工更加科学,区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有利于增强重庆发展的整体动力。在经济资源的总体分配上体现“浓淡相宜”,从经济总量、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等要素看,中心城区极核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主城新区工业主战场地位进一步夯实;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立足武陵山区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在产业资源的配置上体现“区域特色”,主城都市区完善重要节点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突出“库区”“山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经济要素集成与协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突出“山水”“民俗”特色。在人口资源的配置上体现“均衡合理”,充分考虑各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中心城区需要向外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主城新区将形成大型人口聚集区,渝东南、渝东北部分常住人口转移。

(二)全力破解同质化竞争困境

破解同质化竞争的不二途径是力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放大优势、错位发展。对跨区域相同或相近产业,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实现差异化协调发展。以商业为例,打好“两张牌”谋求突围,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一张是“体验牌”,在消费力疲软、同质化严重、网络购物低价冲击的大环境下,传统购物中心发展步履维艰,为此,可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增加诸如餐饮、游戏、儿童早教和娱乐等体验业态,提升客户粘性。一张是“个性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传统购物中心在服务上更加精细化、定位上精准化,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设计空间布局,引进经营业态,突出个性,形成独特优势。

(三)全力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率

在财税、产业、土地和人口等重点领域做好区域协调。在财税政策方面,要强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财力配置结构,加大对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主城新区、万州和黔江产业集聚。针对不同功能区的定位进行有效引导,实现各区域主导产业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在土地政策方面,要重点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的用地需求,保障土地向产业、城市、新增人口集聚地配置,建议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和产业保护区块,为制造业发展保留空间。同时“上天入地”拓展空间,空间向上盘活入住率低、经济和税收贡献少的楼宇,“腾笼换鸟”打造空中“聚宝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将铁路、轨道、道路、枢纽及物业开发有机结合。

①“一区两群”:由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构成大都市区;由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11个区县的城镇,构成以万州为中心城市的渝东北城镇群;由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6个区县的城镇,构成以黔江为中心城市的渝东南城镇群。

猜你喜欢
城镇群主城区域
《主城》数码绘画
艺术大观(2023年34期)2024-01-22 09:12:54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当代党员(2022年5期)2022-03-29 15:24:37
流域水网影响下的古代汉水中下游地区城镇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十三五”应大力推进城镇群协调发展
开放导报(2016年4期)2016-11-25 11:30:55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十三五”时期重庆主城拟打通170条“断头路”
重庆建筑(2016年2期)2016-03-25 18:07:35
推进东北地区城镇群建设和信息化一体化发展
商业经济(2015年8期)2015-10-22 12:51:03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城镇群规划的策略与方法分析
江西建材(2014年19期)2014-08-15 00: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