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时代关切、精神要旨、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所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真正落实中国共产党在“组织机构层面”和“空间范围层面”的统一领导,坚持、理解并落实“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命题。从已有研究成果看,或多为宏观的宣传性成果,或将这一命题聚焦如何全面从严治党、如何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等问题进行研究,而对“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命题的内在逻辑、思想主旨与实践路径的论述较少。因此,可以从时代精神、理论逻辑和实践原则三个角度出发,对“党的全面领导”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更清楚地阐释好这一政治命题。
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发生变化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成功应对这一系列挑战的必然选择。越是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下,中国就越需要有强大和稳定的政治权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会显得越发迫切和需要,这是符合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的做法,是实现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政治保障。
从世情变化来看,环顾当前世界发展局势,各地区、各经济主体都在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等方面遭遇重大挑战,特别是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以来,国际社会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昔日较为稳定的全球化进程出现变数,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现象不断抬头,全世界面临的各种危机挑战不断增多。这些国际大环境的改变,对我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带来了不小的阻力,中国不可避免要遭受多方面的挑战。面对新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注重从危机中寻找机会,以勇于担当的行动作为,在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中深入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担当好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和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坚角色。
从国情变化来看,我国仍处于和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毋庸赘言,我国至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虽然这种层面质的变化还未发生,但是量的积累一直在不断增多,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明显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新矛盾的变化赋予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的使命,持之以恒地自我革命是伟大斗争的题中之意。
从党情变化来看,“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是党必须要回答好的现实问题,某些单位依然存在着党领导力不强、虚化甚至是边缘化的不良现象。自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已有将近10年时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政治魄力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整治管党治党宽松软的情况,坚决整治党内的某些不良作风,党的纯洁性明显改善,党的领导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中央权威得到维护,党的良好形象重新树立了起来。
“党的全面领导”是从政治建设的层面来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其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地位不动摇。当前,中共党员人数已经突破9500万人,基层党组织为486.4万个,要实现如此庞大的党员人群在思想上、政治觉悟上、组织行动上的统一,就要做到向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言行一致、令行禁止。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推进党的全面领导更是一个艰巨且复杂的任务,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纪律严明、高度组织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广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景下都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和党中央权威,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是我们深入推进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一种政治精神,“党的全面领导”不仅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主动领导,亦体现着公民的自愿自觉服从,紧跟党的政治路线和脚步,遵循党的政治方针,与党中央保持同一战线,是当代中国公民应有的政治自觉。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来看,坚定不移推进党对工作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从全局层面出发,对各方关系进行协调,这是党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重要政治优势。从公民的角度来看,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心,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和政治觉悟,在对中共“政党自信”的全民自觉下主动服从党的全面领导,跟随党的脚步积极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之中。全体公民自己服从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组织力、领导力、号召力不断增强的重要表现。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可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从理论逻辑方面来看,“党的全面领导”具有三重理论缘由,即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威理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思想;从历史逻辑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始终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党长期以来坚守的政治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威理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思想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理论逻辑,其在指导思想、组织制度和文化基因三个层面促成了“党的全面领导”的科学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威理论是“党的全面领导”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中,始终将党的领导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注重通过党的领导来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重要性。列宁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主要创立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伟大的实践探索,他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的领导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斗争’。”在十月革命胜利取得俄国政权之后,列宁又明确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实践者对党的领导问题持同样观点,即进行社会革命必须要有政治权威,要有领导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共产党则是理所当然的领导者,这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其次,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理论在制度层面上确立了“党的全面领导”的合法性。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在民主与集中的双向互动中,确立了二者在党内组织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制度支撑,并把这一根本组织制度不仅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同时也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要求党员和各级政府机构在决策过程中都要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的独特亮点。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全面领导”的提出,在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同时,亦强化了党中央的政治权威,在权力运行层面,只有保障好党中央的领导力,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有效性,进而将广大中国民众真正“组织起来”。
“党的全面领导”植根于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之中。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者,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只有对传统继承好,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造好新的先进文化。林尚立在《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集中统一”的国家格局,“中国现代国家制度与古代国家制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治模式确立了帝制的稳定性,这种政治文化传统,以“文化基因”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的中国公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意味着坚持民主集中制度不放松,其目的就在于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将民主制度与党的全面领导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确立一套既能够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又符合民主的政治体系,而“群众路线”的确立正是落实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民主实践原则。当代中国所施行的政治模式为民主政治,而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民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有《宪法》与党内法规的双重法制约束,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就具有了制度原则。“党的全面领导”首先以《宪法》为理论支撑,《宪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我国的根本大法。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就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标志着“党的全面领导”实现了从实践到立法的伟大飞跃。
党内法规的存在,为各级党员干部高质量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方针等提供了更高保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陆续出台了许多党内法规,在“制度治党”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全面领导”除了有宪法保障之外,又增加了党内法规约束,实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党内法规具有政党的内部规范性,从制度上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党员干部更好地贯彻“党的全面领导”。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中共始终践行的理念,“党的全面领导”实践原则以群众路线为根本依托,以法制建设为基本保障。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强调:“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在统筹“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的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