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中国旅游碳排放的文献可视化研究

2022-10-31 12:53宋丹瑛
科技和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双碳旅游业旅游

栾 岚,宋丹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旅游学院, MTA教育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如何节能减排已成为21世纪各国学术界不得不关注的议题。中国在2020年9月正式提出“双碳”目标,“双碳”是指“碳中和”及“碳达峰”。中国力争在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在“双碳”目标的驱使下,国内旅游业迫切需要向高质量发展、绿色产业转型。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表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6%,若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旅游活动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将增加1.5倍[1]。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逐步实施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旅游业中的碳排放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旅游交通、大型酒店等方面的碳排放量,在旅游业中占很大比例,值得学者去更深层次地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旅游业碳排放领域已知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试图厘清旅游领域对于碳排放方面的研究热点及时代变迁,探索总结研究历程的特点、现状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且仅选取中文文献数据,时间截止于2022年1月26日。为保证全面检索出相关文献,在高级检索中以“旅游*(碳排放+碳中和+碳足迹+碳达峰+双碳+低碳+减排+碳补偿)”为主题词检索公式,共检索出1 024篇学位论文和3 330篇期刊论文。首先清洗了学位论文数据,剔除了与“旅游+双碳”概念无关的学位论文,共选取166篇硕博论文。以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CD期刊为目标范围,由3 330篇期刊论文缩减到801篇核心期刊论文。再经第二轮人工筛选,去除与“旅游+双碳”无关的核心期刊文献,最终选取166篇学位论文与443篇期刊文献合并作为本文的可视化数据分析样本。

利用CiteSpace5.8.R1软件,以上述文献数据的Refworks格式文本为分析对象,绘制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时区图、作者分析图谱、机构分析图谱等,进而探索、总结旅游业中对于双碳目标相关的研究主流趋势,试图厘清其内在关系和发展历程。

2 旅游与“双碳”目标相关的文献图谱分析

2.1 文献发表时间对比分析

通过绘制历年发文量折线图发现,国内学者在2007年开始研究绿色旅游饭店,这是旅游业中研究低碳减排的前身,正式将旅游与碳排放等概念结合的研究是在2009年,而后快速增长。在2012年落入平稳期,后逐年减少,整体呈螺旋下降趋势。虽然期刊论文的数量始终多于学位论文,但两者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图1)。

图1 2007—2022年1月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发文量

1)萌芽期(2007—2008年):绿色旅游饭店研究。2006年中国制定了《绿色旅游饭店》(LB/T 007—2006),归纳了绿色旅游饭店的定义和标准。其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2]。《绿色旅游饭店》标准的出台引发了学者对绿色旅游饭店的关注。第一篇期刊论文由于启武、蔡红、蒋波、王伟、刘艳丽4位学者于2007年共同完成,题为《北京市实施“绿色旅游饭店”中的问题和建议》,见刊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到大力推动“绿色旅游饭店”是北京市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工作。实施“绿色旅游饭店”的关键措施就是节能减排[3]。2008年,薛惠锋在《饭店现代化》(非核心期刊)中发表《使命与挑战——构建节约型旅游生态饭店》。薛惠锋认为,在旅游业中要做到节能减排,绿色旅游饭店的创建和推广是重要措施,以绿色旅游饭店为切入点,在旅游餐饮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整个行业及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4]。由此可见,对绿色旅游饭店的关注是旅游业领域低碳、节能减排研究的第一步。

2)上升期(2009—2011年):低碳旅游研究的形成。真正把碳排放、低碳等概念与整个旅游业结合起来研究,并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是2009年黄文胜在《生态经济》发表的《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加上同年发表在非核心期刊的文献,总量不超过10篇。学位论文最早是湖南大学的秦奕莹于2009年发表的《低碳旅游公共政策支持研究》。上述两篇文献分别从低碳景区和政策支持方面开始切入探索研究。

2010—2011年期刊论文迎来大幅增长,2010年发文量近40篇,2011年发文量将近80篇,学位论文也有小幅增长。笔者通过查阅2011年前后时段的时事资料发现:201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正式审议通过。其中第六篇的主题是: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篇章中提到:中国迫切需要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增强危机意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除此之外,在“十二五”规划其他章节中,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与节能、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主题。这也是2011年低碳旅游、碳排放主题文献激增的重要因素。

3)波动下降期(2012—2021年):持续围绕低碳旅游,探索后劲不足。学位论文在2012年达到数量顶峰,发文量近40篇。之后落入相对平稳期,只有小幅波动,直至2016年,核心期刊论文再次出现小幅增长,学位论文却小幅降低。2017年后,相关研究持续低迷,发表文献数量呈下降趋势。结合关键词时区图看,也未有新关键词出现。2019年底全世界范围疫情爆发,公众关注点也相对转移,导致研究发展后劲不足。2022年截至1月26日,核心期刊文献有4篇相关主题论文发表,学位论文还未有发表。

2.2 从关键词分析“旅游+双碳”的研究基础

经CiteSpace软件分析样本数据关键词,通过对比分析其中心性(表1)来探究旅游+双碳的研究基础。忽略“低碳旅游”检索词本身,“低碳经济”“碳排放”“影响因素”“碳足迹”这4个词,被引次数排名均在前5,基本构成了此领域研究的基础。刘啸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措施。将低碳经济的理念,放在旅游业领域中,便生成了“低碳旅游”的观念,低碳行为可以贯穿旅游行为中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环节中。在保持原有旅游活动质量的前提下,在旅游过程中进行节能和减少CO2排放[5]。

表1 关键词中心性分析

2.3 “旅游+双碳”的研究趋势分析

通过绘制关键词时区图(图2)可以看出各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和研究趋势发展轨迹。虽然图2所示关键词出现的时间相对密集,但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时期:

感恩教育对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德育功能的发挥,对社会精神文明起着重要作用。感恩缺失不仅影响到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影响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呼唤感恩,感恩应是全社会的必修课。

图2 关键词时区图

1)在低碳理念还未覆盖整个旅游业时,旅游交通碳排放和长江经济带首先引起学者注意。从旅游业中不同分部门的碳足迹总量和均值看,旅游交通碳足迹是占比最高的,说明交通部分的节能减排是旅游业减排的关键[6]。因此直至现在,旅游交通依然是低碳旅游中重要的研究方向。长江经济带是目前出现的研究热点中唯一有区域指向的,不同的学者均有对此区域开展专项研究。看似此区域与旅游业没有直接的关联,但“长三角”区域横跨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无论是科技创新力、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发展状态,都位居全国前列。此区域的GDP产值接近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该区域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点区域[7],因此出现时间靠前。

2)更专注于旅游业,更多的将“碳”元素覆盖到旅游业不同细化方向。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2011—2016年,大量的创新领域关键词井喷式出现。碳足迹、碳排放等关键词放在任何行业内都可研究,那么旅游业中的节能减排研究又与其他行业有哪些明显区分呢?此阶段学者开始扩展讨论更多与旅游业碳排放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截至目前整个研究时区的繁荣期:“低碳景区”“低碳旅游行为”“乡村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都在这个时期成为热点。在中国“乡村振兴”与人们旅游结构升级大背景下,亲近自然的旅游模式兴起,乡村旅游中的低碳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3)高频关键词的空白期:2017年后几乎没有新的高频关键词出现,保持前期热点研究领域。一是目前关于旅游业+双碳的研究并没有明显的突破性进展,二是研究方向虽有扩散,但仍未达到一定的热度。

2.4 文献作者群分布及发文机构分析

2.4.1 文献作者群分析

目前关于双碳目标下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已形成了两组作者群(图3)。一组是丁正山、穆学青、郭向阳、明庆忠、胡程等,另一组是刘浩龙、王凯、杨亚萍、张淑文等。

图3 作者分析图谱

第一组作者群发表文献数量不多但联系十分紧密,4名作者交叉合作发表了《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格局及影响因素解析》《长江经济带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等,均是热门主流话题。另一组涉及范围稍广,联系较多的为王凯和刘浩龙,合作发表了《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碳排放空间关联性》等文章。

样本数据总量为609篇,但形成的作者集合数量少、集合中的成员也少,关系较为简单。这说明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合作关系,大多数学者都在探索各自的领域,小团体与小团体之间并无联系,所以即使研究方向较为集中也没有形成大片的关系网。

2.4.2 研究机构分析

经分析发现,样本数据的研究机构过于分散且互相之间并无关联(图4)。节点数量为285,连线数量为0,表示各研究机构之间无任何合作。

图4 研究机构分析图谱

为更直观地对比各研究机构的被引次数,根据CiteSpace后台导出数据表格来统计对比,见表2。

表2 “旅游+双碳”研究机构被引频次排序

1)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的研究型高校成果较权威。表2显示,被引频次最多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被引频次为22次。如前文所说,“双碳”指的是“碳中和、碳达峰”,这就涉及无碳和减碳技术,如捕存和利用二氧化碳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专业性极强。所以表2中排名前两名均是地理科学学科机构。

2)有专门研究机构的高校研究成果较集中。被引频次并列第2的有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大数据统计分析重点实验室、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比如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是云南省高校中唯一以旅游、文化产业研究为主的专门研究机构。目前拥有“文化和旅游部和云南省共建旅游管理教学和科研基地”“云南省级旅游管理重点学科”“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和“云南省高校旅游产业发展与促进科技创新团队”等重点科研和学科平台。贵州财经大学也有类似机构。因此可以判断,研究能力强、有科研技术支持的机构比较容易在“双碳”领域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3)旅游专业高校或旅游大省的高校研究成果也十分可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清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被引次数并列第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位于湖南省内,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24个院系之一。中南林学院于1993年创办了森林旅游专业,成为全国第一个有森林旅游系的院校。“林”学院本身对森林的专注研究奠定了其森林旅游研究的前瞻性,与低碳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四川属于旅游大省,四川大学是全国首批旅游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由此可见,每一个排名靠前的研究机构都与低碳、旅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发展后劲不足。综合以上可视化分析,中国旅游业的碳排放研究较之国外起步较晚。2007年,从绿色旅游饭店开始切入,研究大型酒店的节能减排措施,直至2009年才正式将旅游和碳排放、低碳等概念融合,而后研究重点一直围绕旅游交通、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后期意识到细化领域后,开始有针对性地研究低碳景区、乡村旅游及大型酒店等专项领域的减排措施。自2015年后,研究热点从景区、乡村、酒店等分散的领域里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旅游业碳排放。学者们可能已经意识到,整个旅游业的碳排放已经不容忽视,单单从景区、酒店或者乡村角度研究已经不足以解决旅游业的“双碳”问题,需要把整个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探索整个旅游业的减碳、低碳发展方向。

2)区域聚合研究较少。除长江流域大片区被单独研究外,其他地域研究并没有重大的进展或突破。尤其像海南省这类旅游大省,更加迫切地需要专业的团队研究引领减排降碳的具体实施。海南岛地理位置独立,决定了乘飞机进出岛屿是大众的主要交通方式,因此,设法延长游客在海南的停留天数、减少进出往返的次数,既是为了节能减排,又是增加游客旅游消费的双赢措施。在经过学者们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的伦理原则,海南省可以考虑开征设立航空排放税、赴海南旅游环境税或生态补偿基金等[8]。这一类的研究推断,能否进一步落地推广,还需更多的专业人士从理论落实到指导实践中,让旅游业中的碳排放研究更进一步。

3)技术进步的停滞,导致“旅游+双碳”研究创新力不足。如上所述,2017年后没有新兴高频关键词爆发,说明新技术、新热点、新领域的突破少。双碳领域的推动需要相匹配的技术进步,中国目前在旅游与碳排放领域中,技术研发停滞,缺乏学术研究的推动力、创新力。

3.2 建议与展望

1)因“双碳”研究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建议高校与专业机构加强合作,形成“学术+技术”的研究体系。只有将理论上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再将实践结果反馈于理论,才能为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将“双碳”概念进一步普及,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双碳”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参与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的相关行动中,有了更多的实例研究,才能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推动整个研究领域的实质发展。

2)紧跟时代趋势与政策红利,海南省将成为新的“旅游+双碳”研究热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海南旅游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印发,海南发展步入新阶段。在一系列向好政策推动下,2022年2月7日,经海南省政府同意,省金融局印发《关于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设立海碳中心。海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赋予了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使其成为中国旅游大省。海岛的区位更使他具备了丰富的海洋碳汇(蓝碳)资源。“蓝碳”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称为“生物碳”(或称为“绿碳”), 其中约55%由海洋生物捕获, 这55%的部分便称之为“蓝碳”[9]。蓝碳生态系统中的海岸带中的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这3类生态系统被全球公认为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碳的生态系统[10]。廖宝文、张乔民据2001年相关统计得出,中国各主要省份现存红树林植物面积前3位依次为广东(9 084.0 hm2)、广西(8 374.9 hm2)、海南(3 930.3 hm2)[11]。这一数据的公布,进一步证实了海南省在海洋碳汇方面的自然优势。海南获批设立国际碳市场,有着坚实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代表着中国向“双碳”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海碳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将通过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12]。所以海南省区域的“旅游+双碳”目标研究,未来或将成为此领域研究的新的、持久的热点。

猜你喜欢
双碳旅游业旅游
“双碳”目标背景下的数字化园区建设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旅游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