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疗法联合下肢负重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步行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22-10-31 08:27于慧丽李晓玲于亚东
河北医药 2022年19期
关键词:镜像偏瘫下肢

于慧丽 李晓玲 于亚东

脑卒中是危害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常见危急重症之一,近年来随着急救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随之升高,但仍有80%左右的存活者遗留认知、运动、语言等相关功能障碍,且受运动障碍的影响,部分偏瘫患者活动范围减少或长期卧床,严重限制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2]。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简称为镜像疗法,该疗法将视觉反馈、视错觉与情景模拟作为基础,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激活皮质区镜像神经元,以期改善患侧肢体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具有经济成本低、无创伤、不良反应小等优势,适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4]。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在软瘫期过后偏瘫侧肌张力不断升高,易引起肢体痉挛,且受肌张力升高的影响,难以开展快速、细微的肢体运动[5]。负重振动训练属于非侵入性神经肌肉训练措施,其通过促进软组织功能活动与感觉输入单元,可以有效缓解偏瘫侧肌张力,为肌肉及关节提供稳定的支持。本文在5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开展了镜像疗法联合下肢负重振动训练,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12月阜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37例,女14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6.51±10.22)岁;病程7 d~19 d,平均(9.37±2.12)d;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42例,出血性脑卒中9例;偏瘫侧别:左侧24例,右侧27例;体重指数(BMI)18.52~29.45 kg/m2,平均(24.02±1.50)kg/m2;合并症高血压15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5例。研究组:男36例,女15例;年龄37~85岁,平均年龄(65.14±9.68)岁;病程7~18 d,平均(10.10±2.25)d;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44例,出血性脑卒中7例;偏瘫:左侧23例,右侧28例;BMI 18.50~29.40 kg/m2,平均(23.87±1.48)kg/m2;合并症高血压14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7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脑卒中类型、偏瘫部位、合并症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6]中对于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确诊;②首次发病;③患者意识清晰,生命体征稳定;④心肺功能良好,血压稳定;⑤无抗痉挛药物治疗史;⑥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1~3级,偏瘫下肢Brunnstrom分级≥Ⅲ级;⑦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1.0;⑧研究方案已向患者与其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既往运动功能障碍;②非脑卒中偏瘫所致的下肢功能障碍;③脑炎、颅脑创伤等疾病;④失语或认知功能障碍;⑤严重脏器功能不全;⑥恶性肿瘤;⑦严重肺部感染;⑧无法配合站立;⑨视空间障碍、视野缺损;⑩合并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或患有精神疾病史。

1.3 方法 2组患者均行常规功能训练,包括:早期良肢体位摆放、被动与主动牵张训练、运动再学习、神经发育促进技术等,其中牵张训练采用慢牵张法;运动再学习与神经发育促进技术为激活核心肌群训练,增强姿势协调与控制能力,预防异常模式,帮助运动功能重塑;30 min/次,2次/d,每周6 d,持续干预6周。同时,对照组应用下肢负重振动训练,方法:协助患者将下肢放置在全身垂直律动机(型号:BODYGREEN,生产厂家:杭州丽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上,根据其耐受力调控振动频率与振幅,振动频率2.5~15 Hz,振幅4 r/min,1次/d,每组间隔2 min,5组/次,每周6 d,持续干预6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镜像疗法。①向患者讲解镜像疗法的目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之后协助患者取端坐体位,保持室间安静整洁,患者面前放置一面镜子,镜面朝向健侧。指导患者依次活动健侧肩、肘、前臂、腕与手部,活动方式为外展、后伸、前屈、外旋、内旋、内收等。再次活动健侧髋、膝、踝关节,活动方式为后伸、前屈、外展、跖屈、内翻、内收、外展、外翻等;下肢负重振动训练方法同对照组。上述训练1次/d,每组间隔2 min,5组/次,每周训练6 d,持续干预6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6周后以下指标。

1.4.1 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中下肢部分评价。FMA量表下肢部分评分范围为0~34分,共计17项内容,评分越高说明功能越满意。

1.4.2 痉挛情况:通过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价患者小腿踝跖屈肌群痉挛状态,MAS分为0~4级。其中无肌张力增加为0级计0分;轻度肌张力增加,受累处屈伸时存在突然卡住、放松或最小阻力为1级计1分;轻度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50%内卡住,关节活动范围>50%时出现较小的阻力作用为1+级计2分;肌张力显著增加,但受累处可以被活动为2级计3分;被动活动困难,肌张力严重增加为3级计4分,受累处被动屈伸呈挛缩状态,难以活动为4级计5分。分值越高说明痉挛程度越重。

1.4.3 步行能力:通过功能性步行量表(f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价,量表共有0~5级,分别计0~5分,其中无法行走或在2人帮助下行走计0分;1人持续扶持下维持平衡计1分;1人间断或持续扶持下行走计2分;无需他人扶持行走计3分;在平坦地面独立行走,仅在上下坡或上下楼时需要帮助计4分,可以独立行走计5分;评分越高说明步行功能越好。同时,测定2组患者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MWS共测定3次,均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1.4.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通过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价,量表包括如厕、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平地行走、床椅转移、洗澡、修饰、进食、穿衣等10个方面,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佳。

1.4.5 护理满意度调查: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主动服务意识、技术操作能力、护理效果、人性化支持4个方面,评分范围为0~100分,其中评分>90分为满意,分值80~89分为较为满意,评分0~79分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率(%)=(满意+较为满意)/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FMA量表下肢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FMA量表下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n=51,分,

2.2 2组干预前后痉挛情况比较 干预前,2组MA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MAS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研究组分值低于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痉挛情况比较 n=51,分,

2.3 2组干预前后步行能力比较 干预前,2组FAC量表评分与MWS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FAC量表分值、MWS时间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研究组FAC量表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MWS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步行能力比较

2.4 2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干预前,2组MBI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MBI量表评分分值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n=51,分,

2.5 2组护理服务评价比较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8.04%,高于对照组8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偏瘫发生原因主要与肌群协调能力下降或丧失有关,继而引起静态或动态平衡功能障碍,以及躯干协调能力异常[7]。负重振动训练属于神经肌肉训练措施,其利用外源性机械振动刺激患者下肢,引起局部肌肉振动,继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善神经肌肉功能[8]。有学者认为,下肢振动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神经肌肉活性,且对于肢体肌张力、肌力、平衡性与步态均有积极的影响[9]。同时,下肢负重振动训练能够促进机体分析与处理外界信号的能力,以便提高机体感知空间方向、位置、速度的能力。镜像疗法通过运动想象、动作观察、动作感知、模仿学习、运动意图理解等过程,激活部分镜像神经元,使其参与到肢体运动的神经调控中,使运动功能与脑功能得以重组[10]。此外,镜像疗法利用平面镜成像技术反馈健侧肢体运动情况,引起患侧肢体形成运动视觉错觉,激活对应脑部运动神经,以利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11]。

表5 2组护理服务评价比较 n=51,例(%)

本结果说明下肢负重振动训练通过机械振动可以对下肢肌肉与关节形成良好负重刺激,缓解肌张力,抑制异常运动模式,镜像疗法则引导患者主动进行对称性运动,激活脑运动皮质区,继而通过视觉反馈调整患侧运动通路,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12]。有研究指出,运动功能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若步行功能受限能够影响后续康复训练效果,甚至难以顺利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础运动量[13]。

本文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FAC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MWS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可见,镜像疗法联合下肢负重振动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14],镜像疗法激活了神经传导通路与镜像神经元,利于调节肢体运动功能与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性[15];双下肢负重振动过程中破坏了健侧肢体本体感觉的平衡性,增强双下肢的运动控制能力,改变神经肌肉运动模式,继而提高了步行能力[1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脑卒中偏瘫症状的影响,多数患者的生活能力严重受损,主要与肢体功能障碍有关[17]。本研究说明在镜像疗法联合下肢负重振动训练的干预下,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与步行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此外,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了镜像疗法联合下肢负重振动训练能够完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案,且预期效果满意,有效提升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开展镜像疗法联合下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其下肢活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提高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镜像偏瘫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镜像
镜像
漫画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