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海丝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以世界级非遗广东粤剧为例

2022-10-31 23:47李燕霞曾衍文
戏剧之家 2022年20期
关键词:粤剧广州艺术

李燕霞,曾衍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商务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粤剧是海内外粤地侨胞们文化同源、民心相通和人缘相亲的艺术载体,承载着他们的婉婉乡情、悠悠乡韵和绵绵乡愁。客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最具乡土意识和寻根情结,岭南文化瑰宝——粤剧也因此成为众多华裔互致亲情、遥寄相思的独特文化载体与情感寄托。以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为切入点,如以粤剧艺术的情感语言促进海内外侨胞、华裔在文化相通、文明交流互鉴中寻求更多共识,不仅能够促进彼此间的情感相连、民心相通,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一、广州海丝时期岭南粤剧艺术的海内外传承与传播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是以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及抽象形体等表演艺术演绎当时岭南地区劳动人民生活场景的地方戏剧。粤剧广泛吸纳外来剧种、中外唱腔甚至外国文艺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国剧——京剧更早走向世界,归因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对外贸易。早在两千多年前,广州便开放埠口,开放贸易,通过海上贸易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区互通往来,成为最早亲密接触西方文化的港口城市。中外文明在此互通交流,汇聚积淀,赋予广州“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文化基因,也直接影响了粤剧艺术与海外文明的对话交流,促进了戏剧文化的海内外传承与传播。笔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追踪中国完全对外开放前,岭南粤剧在两广、港澳地区的流传印记以及粤剧随着广府移民的活动轨迹向海外东南亚、北美的传播轨迹,探寻粤剧如何以“互通乡音,联结性情”的艺术特性融入西方的主流文化。基于史料研究,粤剧艺术的海外传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一)清朝时期的萌芽生根阶段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19 世纪40-60 年代),粤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海外“开疆拓土”。中外贸易在广州频繁交流,滋生了贩卖中国劳工的黑暗交易,人口贩子以“看戏”“演戏”为饵诱骗岭南地区社会底层人民,如农夫、渔民等去北美洲及东南亚等地从事采矿、修路这类苦力劳动,其中不乏粤剧艺人被骗。彼时,来自家乡的戏曲音乐成为背井离乡的粤籍华工悲苦清贫、思乡念祖生活里的唯一消遣。这无形中为戏曲(实际为粤剧)在海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1852 年,据美国《阿尔塔加利福尼亚日报》记载,广东粤剧团“鸿福堂”在旧金山为开拓金矿的粤籍华工演出传统剧目《六国封相》;粤剧还活跃在东南亚及北美的粤语华人聚集区,深受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粤语华人移民的喜爱。它们被广为传唱,奠定了粤剧艺术以新加坡为中心,向东南亚其他周边城市辐射传播的基础,因此,新加坡是“粤剧第二故乡”。晚清王韬《漫游随录》中记载,清朝同治六年(1867 年)第二届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粤剧的演出盛况。“有粤人携优伶一班至,旗帜新鲜,冠服华丽,登台演剧,观者神移,日赢金钱无算。”此举使得粤剧“Cantonese Opera”为西方欧洲人民所知悉。

(二)近现代时期的逐渐式微阶段

20 世纪20 年代末至30 年代是粤剧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时期,粤剧语言从“戏棚官话”变为“广州白话”,粤剧唱腔由假嗓改为平喉,粤剧表演从全男班、全女班到男女同台,粤剧曲调从单一到多元,从以弋阳腔和昆腔为载体的简歌易语到融本地南音、粤讴、咸水歌等歌谣小曲的浅唱轻吟,既呈现写意派的空灵唯美,又具有写实派的动感轻快。此后几十年里,粤剧主题围绕年节演出及演酬神戏展开,主要目的是供乡民休闲娱乐或抚慰思乡,而后发展成为宣传国内民主事业的革命题材剧,以粤剧的群众影响力传播革命进步思想。20 世纪40-70 年代,粤剧发展经历抗日战争、国民党内战、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内容形式也因时势的变化不断变革创新,粤剧艺人为了寻求生存,使得粤剧的传播轨迹从国内逐渐转向国外。历史的变迁直接推动了粤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这也是粤剧在国内从兴盛到衰落,在国外逐渐风生水起的主要原因。20 世纪初,粤侨开始活跃于新加坡、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粤剧也因此得以推广,深受当地粤侨的欢迎。东南亚粤剧戏班随势而起,兴建戏剧院,并从国内聘请专业的粤剧“大佬馆”和“名角”前往当地进行粤剧表演,粤剧的海外传播渐入佳境。然而,随着40 年代二战爆发,粤侨流离颠簸、食不果腹、忙于生计,粤剧在海外传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衰落式微阶段。

(三)现代时期的复兴繁荣阶段

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备受群众欢迎的粤剧,呈现“万家灯火万家鸣”的盛况,迎来复兴。粤剧界一改之前以剧团演戏为主的推广状态,转而在国家政府“弘扬传统文化,振兴粤剧艺术”的文化政策下,多样化创新粤剧的推广形式,如举办粤剧名伶个人艺术展演,其中,1984 年“红线女独唱会”是首创;推广普及粤剧的“羊城群众粤剧大联展”;选拔粤剧青年人才演艺大赛;举办以“粤剧传承保护”为主题的纪念会、研讨会。每四年一届的“羊城国际粤剧节”及每年上百次的出境出国演出从根本上促进了粤剧的国际化交流,为“中国精品戏剧走向世界,西方优质戏剧引入中国”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1990 年12 月12 日-20 日举行的首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吸引了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香港、澳门等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共38 个社团,参演人数2100 多人,影响意义深远。

二、粤剧在海丝文化起点——广州的传承与传播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21 世纪初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针,它为非遗文化发展带来机遇,也为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迈出关键步伐。然而,起源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广州的非遗粤剧如何凭借“走出去”文化建设提供的重要契机铸就新的辉煌呢?2009 年9 月30 日,粤剧经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成功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一)以广州的地缘优势促进粤剧海外传播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从古至今,它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见证了中外文明的交往。“不可否认,兴盛期的‘丝绸之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借此丝路沿线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产生了大范围的交易、交流和互动。”西方文化借助海上丝路在广州登陆,中国文化也借道广州流往海外。各国文化在此地汇聚沉淀,深入民心。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对粤剧海内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影响,使得优秀繁荣、醇厚坚实的非遗文化典范——粤剧完全可以率先破题,当先锋,走在前,以情感语言、文化记忆的方式书写“文化出海”的历史新篇章。根植“千年商都”广州兼容并包、华洋杂处土壤的粤剧,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受众,成为海内外人民文化沟通,情感寄托最为有效、最受欢迎的艺术载体之一。在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出海建设过程中,粤剧理应代表岭南文化承担起对外文化交流的责任,帮助粤港澳地区在国际上提升形象、树立品牌,持续扩大粤剧的境内外和海内外的影响力。2017 年,第七届国际粤剧节,东南亚地区及英国、法国等海外粤剧社团来到广州展演优秀剧目,海内外展演剧目超过50 台。新加坡的粤剧社团还表演了形式新颖的“英语粤剧”。除了粤剧展演,羊城粤剧节期间,各种粤剧研讨会、粤剧名师讲座、艺术沙龙等活动为海内外粤剧从业人员提供了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擦出新时代粤剧多元化传播发展的灵感火花。

(二)以粤剧的受众力量促进粤剧海外传播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粤剧的传播形式、传播手段与传播环境均受到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如“快餐文化”“科技文化”等的冲击,正面临巨大挑战。粤剧传承近400 年历史,能够兼容并包地吸收本地剧与外地剧的艺术精华,形成自己的传统特色,此外,它主要立足于市井文化与大众生活,具备通俗晓畅、平易浅显的特征,符合世俗大众的平民心态,迎合了他们的消遣需求,因而,这种艺术形式广受市场欢迎。然而,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这种传统表演性质的艺术正逐渐衰落,年轻人对这种艺术普遍感到陌生。坚守在粤剧一线的观众群体和在演职员,很多人普遍在50岁以上,呈现老龄化趋势。“45 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是我们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最忠实的粉丝,最天然、最可靠的同盟军。他们既是非遗保护和传承最稳固的受众,也会是非遗保护和宣传最好的宣传者。”公园或广场的粤剧戏台、粤剧戏园常常座无虚席,粤剧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休闲娱乐之一。因而,弘扬和推广粤剧艺术的引导者是活跃在“戏剧舞台”的老年人。2007 年,姚冠冰老奶奶创办小红豆艺术团,该艺术团于201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的荣誉。她组织志愿者免费教授孩子们粤剧知识,悉心培养至少400位小红豆粤剧新苗。2015 年,小红豆艺术团受邀广州南方剧院,参演“2015 年海内外华人粤剧粤曲展演晚会”,并与全球粤剧爱好者交流学习;同年11 月,受邀参演了“2015 年穗港澳桂粤剧活动日晚会”。2017 年1 月,到北京参加“党旗下的盛世中国——2017 我爱祖国青少年文艺展演”,该艺术团演绎的《我是一颗小红豆》荣获曲艺组金奖。

跟国内情况相似,海外粤剧社团也以代际间的“大手牵小手”形式推广传播粤剧,让年幼观众亲近粤剧文化。众所周知,“粤剧已成为以粤语为母语的华人之间的文化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讲,粤剧戏剧艺术是一种凝聚力,看粤剧和唱粤曲不仅是一般的观赏娱乐,也是外籍华人保持自己祖国文化的一种途径或者方式。”粤剧于粤侨而言,是怀旧思乡的个人记忆、血脉相连的历史传承,粤侨对保护和传承粤剧非遗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会让他们觉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例如,新加坡敦煌剧坊每年均前往新加坡的学校开展粤剧讲座;新加坡徐家班戏曲艺术团时常举办戏剧化妆、戏剧武术、身段表演、音乐演奏等“亲子”班;新加坡艺声粤剧团每年均为民众举办两场大型的公益性粤剧展演……这些粤剧表演团体为献力粤剧发展,传播非遗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为粤剧艺术培养人才、凝聚观众、创作精品、传播国粹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贡献了无形的社会力量。

三、结语

粤剧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承载着粤港澳三地及海外华人的个体记忆与民族情感,也承载着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价值,它抑扬顿挫的韵律,古典清丽的唱词深情演绎出岭南文化的独特风采,吸引、浸润并滋养着粤港澳大湾地区及珠三角九市及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地海内外华人侨胞们的心灵。保护和传承这颗在浩瀚如海的历史河流中仍独树一帜的“南国红豆”,是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动粤剧的境内外和海内外传承有助于民众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实现情感互鉴、民心相通。

猜你喜欢
粤剧广州艺术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SINGING THE CHANGES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纸的艺术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