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易宁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 000875)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87-1828),是浪漫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虽仅有短暂的31 年,却在各个领域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在这短短的一生中,舒伯特共创作了600 多首歌曲,被人们称为“歌曲之王”。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维也纳郊区的小学教员,虽然家境不甚富裕,但是幼年的舒伯特拥有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他能够学习钢琴、小提琴,并进行四重奏的演奏,11 岁时舒伯特进入了当地的教堂寄宿学校学习,也开始了他的歌曲写作生涯,直到16 岁由于变声他离开了学校。1815 年是舒伯特集中创作歌曲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创作了145 首歌曲,包括著名的《野玫瑰》《魔王》等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同时他的创作热情也一直持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舒伯特的一生生活拮据、精神状况忧郁,1816年之后,身为一名自由艺术家,他并没有固定的收入,而是靠着变卖自己的作品和朋友们的接济来维持生活,但这一切生活上的困苦都没有磨灭他对音乐创作的热情,他接连创作了《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等大型声乐套曲。1828 年3 月在朋友们的帮助之下,舒伯特举行了自己首次同样也是最后一次的个人作品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他所写作的三重奏、四重奏,以及由他自己伴奏的艺术歌曲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音乐会也给他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但是由于经年累积的疾病和不安定,同年11 月舒伯特便逝世了。
舒伯特被公认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成了音乐史上第一位以歌曲创作而闻名遐迩的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是他才华的结晶,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维也纳的古典传统,同时也展现了与新思潮之间的紧密联系。艺术歌曲是19 世纪初出现的,由音乐和诗歌的结合而产生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德奥的艺术歌曲最早是受到法国歌曲“尚松”的影响。虽然同时期也有近百位德奥作曲家进行歌曲创作,但是都因为内容和技巧上的欠缺而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戏剧性、音乐美感和丰富的表现力著称于世并流传至今,他充分挖掘了艺术歌曲这一音乐形式的表现潜能,并为后来的作曲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舒伯特的歌曲所选择的诗词内容广泛,他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融入歌曲之中,将生活带给他的悲苦化成歌曲中的爱和渴望,在他的歌曲中有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曲目《慕春》、有赞美艺术的《致音乐》、也有抒发内心苦闷、虔诚祈祷的《圣母颂》等,在他的艺术歌曲中旋律和歌词极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首歌曲都用舒伯特自己的方式去恰当地表达其中的情感含义。
1789 年,法国大革命所掀起的资产阶级运动由于受到各国封建势力的镇压而走向低迷,19 世纪初期的奥地利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人民过着凄苦而悲惨的生活。此时正是舒伯特的少年时期,虽然家境清寒,但舒伯特仍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1817 年,年仅20 岁的舒伯特就写下了《鳟鱼》这首经典艺术歌曲,歌词则是来源于18 世纪德国诗人舒巴尔特(C.F.D.Schubart,1739—1791)。诗人舒巴尔特的诗词具有风格辛辣的特点,他也因为常使用文字抨击贵族和神职人员而被他们仇视。1777 年符腾堡的卡尔·欧根大公爵在盛怒之下将舒巴尔特诱骗入堡中囚禁,而舒巴尔特也是在狱中写下了这首小诗《鳟鱼》,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将统治者暗喻为狡猾的渔夫,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憎恨和愤懑。
全曲使用单一节奏四二拍,节拍的强弱对比对明显,歌曲中旋律的变化也直观反映了歌曲中情绪的改变和情节的跌宕,整首歌曲的速度整体是欢快的,就像用述说的方式向观众讲述着渔夫和小鳟鱼的故事。
本曲以变化分节歌的结构形式加以呈现,总共分为三个部分,主要调性为降D 大调。前6 小节为前奏部分,其中运用了灵动的伴奏织体,用流畅的音乐展现了小鳟鱼灵活欢快的形象,也通过前奏引出了后续的主题和歌曲内容。在第一部分中,第7 到26 小节为歌曲的第一段。歌词主要以观察者的视角来描述小鳟鱼在水中快乐自由的生活,总共有五个乐句,每四个小节为一个乐句,第一个在属七和弦上收束,下一个乐句的材料与上一乐句相同,结束在属和弦上;15到18 小节为第三个乐句,在主和弦上结束;而后面的第四个乐句和第五个乐句与前面的方式几乎相同,最后以完满终止结束。第一乐段的整体旋律优美自然,极具流动性,展现了小鳟鱼生机勃勃的状态。第27小节至第30 小节为连接的间奏部分,伴奏织体与引子部分相同,承接了第一部分的情绪和内容,并为下一部分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是第31 小节至50 小节,主要讲述渔夫出现之后对小鳟鱼虎视眈眈的情节,作者心中焦急,并不希望小鳟鱼遭受危险。这部分的前半段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采用了相同的音乐材料,调性也没有大的转变,但歌词中描写的情绪已经暗含转折,孕育着紧张不安的因素,对下面的旋律起到了预示的作用。
在经历相同的四小节过渡之后,歌曲进入第三部分,也是全曲情绪的高潮,这一部分从55 小节至76小节,主要在讲述渔夫为了抓住小鳟鱼把河水弄混,鳟鱼在水中无法看清危险的逼近,最终成了渔夫的囊中之物。在这一部分,调性发生了转变,转至降b 关系小调,前面一部分也采用了新材料,通过伴奏织体的改变来渲染紧张不安的氛围,也表现了渔夫急功近利、失去耐性的情绪,将全曲推向情绪的高点。之后调性回归,并且又将第一段的三、四乐句进行了再现,体现讲述者看到鳟鱼受骗后的惋惜和激动的心情,最后通过四小节的尾声进行情绪的平复,同时尾声也重复采用了引子的材料,让整首歌曲首尾呼应,体现统一的功能,巩固了调性,加强收束感。
艺术歌曲通常结构短小,有很强的抒情性,演唱艺术歌曲需要注意声音圆润、线条流畅,且需要注重其中情感的细腻变化。相比于难度更大、音域更宽的咏叹调来说,艺术歌曲很适合声乐学习者来巩固和训练自己的演唱技巧。同时在德语单词中,一连串的辅音和小舌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习者的发声,因此也能更好地训练学习者在咬字和发音时保持歌唱的位置和状态。
从演唱技巧方面来说,《鳟鱼》这首曲目中,旋律以轻快的方式进入,需使用连贯的气息推动歌词向前发展,同时为了展现鳟鱼灵巧的形象,在演唱时也不能使用过重的力度。其中在第7 小节和第12 小节处的F 音都是由中声区推上去,且歌词均有e 母音,在演唱时需注意气息的支撑,演唱e 母音时口型需纵向打开,带着o 母音的感觉去演唱,避免e 母音的单薄干涩。同时在17 小节、第41 小节的第二拍都有一个较高的G 音,在演唱时需注意气息和声带力度的运用,避免出现高音的干瘪和声带的过度牵拉,且歌词为ü 母音,演唱时也需小心口腔和喉腔处空间过大导致声音出现空洞和分散的错误。歌曲整体音区跨度并不会过大,且多数声音集中在中声区,在演唱中声区时首先要注意换声点的转换,避免声音出现脱节、不统一的现象。
在第三部分中,整首歌曲的情绪发生了转变,歌词的内容也产生了转折,钢琴伴奏和旋律的走向反映了渔夫心理的变化,在这一段中舒伯特使用了朗诵调的方式进行写作,同时节奏也逐渐变得急促,就如同在表现叙述者在替小鳟鱼紧张、担心的心情。在54至58 小节中,音区主要在中音区,要很注意声音的位置和状态,不能因为在舒适发声的声区就随意发声,否则中声区的声音就会与其他声区脱节,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在59 小节至61 小节处出现了同音反复,在此处要注意不能将所有的音演唱成相同力度,而应该在气息的支撑之下,根据歌词的变化将旋律逐渐推向高潮。而且在64 至65 小节由于辅音较多,65 小节处有一个较高的F 音且歌词在u 母音上,需要注意不能去挤压声带和口腔。从69 小节开始旋律又回归相同的主题,但这与开始的旋律在情绪上已经产生了变化,不再是一开始的欢快和活泼了,反而是回归一种冷静暗淡的情绪,伴随着伴奏的减弱也体现了叙述者逐渐迷茫的心情,整曲也逐渐结束。
总体来说,在演唱方面不仅有需要注意的很多发声上的细节,同时还需要注意演唱时语言上的重音和韵律感,虽然音区起伏和跨度并不算很大,但是仍要注意气息上的稳定和流畅,要注重运用声音的强弱和音色的变化去体现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同时在四二拍中,每小节的强弱韵律也需要演唱出来,进一步增强音乐的流动性。格外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首德文艺术歌曲,德文中的字尾辅音和小舌音容易阻碍发声,故演唱者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来适应这样的发声状态。
在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是整首作品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他常常将人物、情节、自然景色、意境、音乐语言综合为独特的音乐作品。在这首《鳟鱼》中,前奏部分的钢琴伴奏使用了六连音,底层和声部分则使用的是跳音式的分解和弦,表现出小鳟鱼生动活泼的情态,进入主题后,六连音所演奏的音区发生了变化,由低声区转为高声区。第一部分中的六连音主要体现出小鳟鱼在水中欢快畅游的形象,整体与前奏部分所引入的音乐形象统一。第二部分进入主要故事的叙述,伴奏相较第一部分没有太大的变化;第三部分是歌曲的转折部分,旋律的情绪变得涌动不安,而钢琴伴奏也不断向前推进,低音声部的和声冲突使音乐变得越来越紧张,调性也转到了小调上。在此之后钢琴伴奏又回到了主题中的六连音音型,也就意味着河水回归了平静,但此时的小鳟鱼已经落入渔网,演唱者的情绪也逐渐回落、趋于失望。
在这首艺术歌曲中,演唱者的歌声与钢琴伴奏丰富的音色变化交相呼应,相互融合、共同营造了歌曲的艺术氛围。歌词、旋律、演唱与钢琴伴奏相融合,造就了艺术歌曲独特的魅力,歌曲更加细腻、丰富,这也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独有的,他也赋予了钢琴伴奏新的生命。
从舒伯特的生平中可以发现,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崎岖,穷困潦倒几乎贯穿了他的生命。在《鳟鱼》这首作品中,使用了自然流畅的曲调,从第一视角描绘了渔夫和小鳟鱼的纠葛,从开头对自然灵动的鳟鱼形象的喜爱到后续的为它紧张和焦虑,一直到歌曲最后鳟鱼上钩之后的惋惜茫然,整首歌曲篇幅并不长,但是却有着细腻的巧思和艺术处理细节,同时也展现了在社会的巨变之下,人们渴望推翻反动统治的压迫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歌词主要采用的19 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所书写的抒情诗,作品中充满了细腻、浪漫的格调和感情。德国的诗词和中国的诗词一样,都很注重韵脚、内涵和意境,都选择用含蓄的手段去表达感情。在演唱《鳟鱼》等艺术歌曲时,在演唱艺术歌曲时,由于主要使用钢琴进行伴奏,不像歌剧一样具有宏大的布景、恢宏的管弦乐团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因此细腻的情绪、清晰的咬字、流畅的声音……都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歌曲之王”舒伯特,他对音乐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他的作品被大众所喜爱,他的思想和理念影响了其他地区的作曲家,不论是后世的舒曼、李斯特等作曲家,还是现在的声乐学习者,都能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获得深刻的启发。他充分发挥了诗歌的韵律感和歌唱性,也充分挖掘了音乐与诗词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艺术风格,在他的艺术歌曲里,诗词和音乐并重,作品里也充满了人性的温暖,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