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传统戏曲课程的反思
——以徐州梆子戏为例

2022-10-31 23:25刘玉婷
戏剧之家 2022年22期
关键词:梆子进校园徐州

刘玉婷,徐 蕾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0)

传统地方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时代更迭,传统戏曲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一些稀有的戏种已经渐渐消失。为了促进戏曲的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戏曲进校园”等相关美育课程,本文以徐州本地的“戏曲进校园”为例研究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新时代下我们应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做到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创新融合,让“戏曲进校园”发挥更大效力,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的光彩。

一、“戏曲进校园”的背景

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传统戏剧的固定性,和面对各种新文化的冲击其革新性相对较差等问题,导致目前传统戏曲面临着许多社会生活和戏曲艺术形式的变化造成的问题如:观众基础严重缺乏,尤其是新兴的“00 后”一代对传统戏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是严重缺乏,因此目前传统戏曲在传承方面出现明显的断代现象。而最受影响的就是地方戏曲,据统计我国地方戏曲就有300 多种,堪称世界之最,但却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以徐州本地特色戏曲“梆子戏”为例,由于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观众审美情趣的转移,徐州梆子戏已处于经费紧张,后继无人的濒危状态。因此为促进戏曲的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美育课程得到中小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戏曲进校园”等美育课程。

二、徐州本地的“戏曲进校园”情况

(一)研究方法

首先对徐州本地开展“戏曲进校园”的部分小学(共五所分别为:星光湖北路分校,湖滨中心小学,东华小学,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平桥小学)进行电话访问。其次对五所小学的同学进行抽样调查,发放了共100 份纸质调查问卷。最后将所有调查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

(二)调查结论

在电话访问中我们分别采访了五所学校的招生办工作人员,发现这五所学校的“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均属于一年一次的大型戏曲文化展示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优秀剧目展示,专业老师表演示范,学生的模仿学习等。与戏曲文化内容相关的教学相对较少,并且戏曲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涉及不多,而由于疫情的缘故,“戏曲进校园”在各个学校里举办次数在不断减少,活动场合也在不断缩小。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共设立了10 道选择题,其中:涉及传统戏曲文化内容的题目6 道(其中礼仪2 道,文化2 道,剧目2 道),京剧内容2 道,地方特色戏曲梆子戏内容2 道,并在最后询问学生对于“戏曲进校园”的反馈。

从100 个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生了解的戏曲问题中,了解传统戏曲文化的共38 人(其中礼仪8 人,文化11 人,剧目9 人),了解京剧内容的44 人,梆子戏内容18 人。可以看出同学们最了解的剧种类目是京剧。且在最后反馈“戏曲进校园”情况时,同学们普遍反映觉得戏曲活动趣味性不高,戏曲教学普遍偏难,接受程度有限等。

经过上述调查,我们得出:在徐州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普遍存在戏曲教学形式僵化,学生普遍接受度低,对于戏曲文化和地方特色戏曲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如何在增加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传播戏曲的同时,有效给予学生传统戏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戏曲进校园”如何做到常驻校园,这也是“戏曲进校园”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新时代背景下的反思

随着“戏曲进校园”的不断升温,各省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不对称已经成为制约“戏曲进校园”的基础性问题,此外,学生接受程度低、试点学校普及率低和教学形式较僵化等现象不断凸显,如何提高传统戏曲的传播效力;如何弥补戏曲传播方面产生的地域化、不平衡的差异问题;如何找到一个使学生喜欢戏曲、让学校能够推广戏曲的方式,是“戏曲进校园”要解决的难题。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教学模式

最近频繁出圈的河南卫视,和刮起的国风潮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这也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年轻人是能够欣赏和喜爱传统文化的,但要结合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而目前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发展前景不明朗,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项原因是:传统戏曲的传播效果不好。当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传播的媒介呈现多元化,但与之相对的,传播形式也出现了倾向碎片化的状态。可供传播受众选择的文化形式繁多,但传统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播由于并未形成完整的传播体系,而不能得到好的传播效果。而经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徐州地区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仍是以线下剧团的展示表演教育为主,并且活动之间的时间跨度很大,很难达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新时代下戏曲传播的主要受众是年轻人,如果想让传统戏曲继续传播,就要解决传统戏曲如何与新时代接轨的关键问题。而如今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网上授课突破了环境限制,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之下逐渐成为主流。因而戏曲教学模式可以将“网络教学与线下戏曲传播”两种形式紧密结合,创新传统戏曲传播形式,让学生能够线上学习,使戏曲教学模式更灵活,学生随时随地就能进行学习。

而同学根据上课不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调节视频进度条和回放,进行加深学习。这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线上教学也极大程度弥补了因各地戏曲资源不同造成的不平衡,并且大大减少了戏曲教学的成本,也为更多孩子带来了戏曲学习的可能。

(二)网络学习+线下实践,多维度开展戏曲学习

在戏曲教学的过程中,将“网络线上学习+线下理解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各个教学环节,开展多维度的戏曲学习。例如在开展戏曲学习过程时,在有条件的地区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戏曲教学模式,在进行系统性的网络教学的同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戏曲的兴趣,开展固定的戏曲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和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如:开展相关的戏曲活动,以徐州本地为例,可以邀请徐州本地特色戏曲梆子戏的戏曲大师现场为同学讲解徐州梆子戏的历史传承、派系划分、剧目创作的文化背景、唱腔特色等相关知识。并进行精彩的经典剧目的现场展示,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梆子戏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以及作品背后的精神情感。

“网络学习+线下实践,多维度开展戏曲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成本更低,还更高效利用了戏剧资源,具有更好的学习体验,从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传统戏曲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学习兴趣,增强同学们的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并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目的,最终实现戏曲传承有人、学子全面发展的双赢局面。

(三)“戏曲进校园”更要常驻校园

通过对徐州地区“戏曲进校园”的情况进行调查就能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戏曲进校园”都存在形式化的特点。即:虽存在“戏曲进校园”的活动,但因为活动之间的间隔时间长,活动举办次数少,“戏曲进校园”的效果和影响往往差强人意。因此“戏曲进校园”不但要进校园更要常驻校园。

因此提出以下要求:首先要具备相关的教材和课时。加大对校本教材的编排力度,增添与传统戏曲文化相关的内容,如:戏曲的起源、戏曲的分类、各个地方戏曲的特色、戏曲角色的划分等等。并根据各地方的特色,进行课时计划的调整,将戏曲学习调整到日常学习计划课时之中,与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保障戏曲学习的时间,形成规律化学习,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戏曲学习的效果。其次,在戏曲学习中要加强专业引领。因此在进行学校常驻化戏曲学习时,也要安排专业的戏曲老师进行常驻,并要求戏曲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戏曲知识,对戏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要提高教师执教水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以弘扬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为己任,起到强而有力日常戏曲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四、“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义

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戏曲进校园”,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等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戏曲文化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教育价值。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人生的喜怒哀乐、彰显善恶观念,同时也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戏曲进校园”有利于新一代年轻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徐州本地特色地方戏“梆子戏”为例。徐州梆子戏,是江苏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其声腔豪放、表演夸张,徐州群众又称其为“大戏”。2008 年6 月7 日,徐州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州梆子戏剧目以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政治、军事斗争、表现英雄人物业绩的正剧、悲剧最为突出,题材丰富,内容反映社会各个层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具有悠久的、光荣的革命传统。因此许多剧目文化内涵和意蕴表达方面基于徐州本地的历史文化因素,具有突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如:《母亲》描述的就是以淮海战役为历史背景的一位母亲的家国情怀;《曙光》描述的则是徐州早期党团组织诞生历史的革命大戏。

因此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作用。而在新时期,戏曲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组织“戏曲进校园”,让青年学习戏曲,可以通过戏曲这种具有深刻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给予学生美的欣赏、美的享受,并通过表演者的表演理解其中的价值表现,了解文化深处的内涵,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最终达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日常戏曲表演对同学们的熏陶,不但会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还增强了对各种民族乐器的分辨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像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锡剧《双推磨》一段;黄梅戏《对花》,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都可根据不同的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变换为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戏曲的兴趣,不仅丰富了课堂生活,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在欣赏和学习传统戏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凝聚了民族气节,引导学生向上,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抚平往日的浮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质水平。最终推动学生素质的向善向好,还培养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加了解地方文化,热爱地方文化、热爱祖国,进而将地方戏曲文化传承下来。

五、结语

在新时代中传统戏曲传承方面出现明显断代问题,而基于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各地“戏曲进校园”活动应运而生。我们更希望在“戏曲进校园”的大背景之下,各地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与戏曲特色,利用融媒体时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兼顾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传播结果的有效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最终实现青年一代对传统戏曲的深入理解和感受,牢固传统文化自信,坚定推动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弘扬,让传统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梆子进校园徐州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舞龙舞狮进校园
公羊爸爸
俗说俗物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山陕商贾与梆子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