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芊芊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人们对美丽的大自然,云奔潮涌、日月星辰的变换、季节的更替、社会的巨变等都可能会产生美的感受,艺术创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将自己对生活中真善美的体悟都凝结于艺术作品中。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一个作品如果没有特征鲜明的艺术形象,就没有美感,也就没有了灵魂。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白毛女》中女主角喜儿的命运曾感动过无数中国人;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京剧《四郎探母》等唱段通常是歌舞晚会的标配节目;提起绘画艺术,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徐悲鸿的《奔马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梵高的《向日葵》。这些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被人们熟知,正是因为每一部艺术作品中都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其传递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陶醉于艺术的魅力。
客观地讲,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它是艺术家依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艺术形象的涵盖范围非常广阔,既可以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具有特征性的人物,也可以是被赋予了特定情感的一个场面或情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离不开审美,有了美才有其存在的价值。虽然审美是一个感观的概念,但艺术的审美是有共性的,不会因为个人喜好而改变。同时,艺术美的表现也分为四类:找寻美的对象、进行美的创造、表达美的认识、寄托美的理想。艺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同样,音乐好不好听,听众的耳朵和心灵会给出正确的答案。在创作或者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都需要关注和思考美从何而来,是什么赋予了作品或事物的美。因此,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审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组成文学形象的核心。文学作品大都通过对人物和人物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以成功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为作品注入了极强的生命力。例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用文学语言艺术形式描绘出诸多人物形象。例如:“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寥寥几笔描绘出林黛玉美丽、忧愁多思,弱柳扶风的小女生形象。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8 世纪的中国。当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社会表面看似波澜不惊,一片祥和,殊不知内在早已暗潮涌动。正是由于身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才使得作者只能将自己所遭遇的那些痛苦与未实现的美好希望寄托于人物之中。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遭遇了生活的不测后,那种对昔日美好的回忆以及想要冲破重重阻碍,反封建的美好愿望。林黛玉是一个出生在贵族家庭的大小姐,文中反映了她的那种不愿向封建礼教低头的叛逆。但同时,她的身上也体现出了许多弱点,她无法冲破一切束缚,最终以悲剧收场。贾宝玉与林黛玉十分相似,二人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有人说,贾宝玉这一形象影射了现实中的曹雪芹,但在笔者看来,这一典型形象并非完全是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当时社会中同类型人的总结,夹杂着作者的些许想象创作而成的艺术形象。贾宝玉与林黛玉有着同样的想要与封建制度作斗争的思想,但贾宝玉不敢真正与封建家族产生正面冲突,对抗也非常消极,一旦他找不到出路,便会产生寻死,化为虚无的想法。与这两位艺术形象截然不同的便是薛宝钗了,这是一位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有人说她就是封建礼教的帮凶,但其实,她又何尝不是当时封建社会下被压迫,毒害的千万人中的一人呢?她完全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闺秀的评判标准,“会做人”是她最大的特点之一,她是这三人中最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人物。
作者赋予了这三个艺术形象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成功塑造出了具有高度艺术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用其隐藏在各自形象背后的情感与美好期望,为每一位读者带来了巨大的艺术享受。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发自人类灵魂的声音,也是人类触摸世界最经典的语言。音乐中的艺术形象由一个个按照某种规律或者特定的逻辑关系排列的不同类型的音符与节奏组成。在很多伟大的音乐作品中,创作者能够运用音乐的元素,将自己观察到的情景描绘出来,或者将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抒发出来。听众根据乐器的运用、人声的演唱、音乐节奏的快慢、音调的强弱也能感受到音乐内在的推动力,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与创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和碰撞。
电影《渔光曲》插曲《渔光曲》深情地唱出了旧社会长年漂泊在海上的穷苦渔民的艰辛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渔民们愁苦困顿的心情。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激发了人们的共鸣,至今仍然是一首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抒情歌曲。该曲作者任光为了写好这首歌,特意到长江的入海口吴淞口,观察渔民们捕鱼劳作。根据自身体验,他为这首歌创造了表现海浪起伏的特定节奏,突出了船歌的风格,刻画出渔船在海上颠簸起伏的形象,这些都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首歌节奏舒缓,旋律流畅,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一乐段描写平静自然,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的景象;第二乐段描写风起浪涌,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第三乐段词曲作者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整首歌曲舒缓而忧伤,饱含渔民的血泪,感情真挚,展示了旧中国渔民的苦难生活,抒发了劳动人民心中的怨恨情绪。
图形是人们视觉感官最容易捕获的一种元素,同时,图形也是最能够体现设计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首先,从汉字字义来看,“图形”分为“图”与“形”两个部分,虽然图与形是不可分的,因为“图”为质、“形”为文,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但从时间维度来看,视觉艺术先后经历了以下阶段:原始时期洞穴图画—古典绘画艺术—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当代主义美学。图形的创意与表现,是指通过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和创造力,将想象和意念形象化、视觉化。现代意义上的图形研究,始于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的完善。人类最初的视觉艺术形象大致可以判断为原始洞穴壁画。原始人类源于自我期望,对物体形象进行简化的、符号式的提炼和表现,这属于视觉艺术设计的远古涂鸦时期。
相对于之前提到的图形,美术作品在人们视觉感官中也属于最容易捕获的一种元素。以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为例,绝大多数欣赏过梵高画作的人们对他作品的评价一般是扭曲怪异、令人费解。但笔者却认为,这正是梵高想要通过他的画作传达的内容。梵高的一生是坎坷的、苦痛的,他的欢乐、他的痛苦、他的绝望那么强烈,一百年后仍有人为这样的强烈而潸然泪下,唏嘘不已。
梵高的代表画作之一当属《星夜》。这幅画作中凌乱的线条、一个个漩涡,深蓝色的暗色系背景使得整幅画面更加压抑。敏感、脆弱、不确定性充斥着整幅画面,这也正是梵高当时的处境。他利用画作中的这些艺术形象直观且鲜明地表达了他内心最深处的那些紧张,宣泄出他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这是一种极端的美。在梵高这幅画作没有出现之前,我们对于天空在画布上的认知往往都趋向于单调统一的天蓝色,表达出一切对于美好未来的幻想和向往。但梵高横空出世的这幅《星夜》突然打破了人们脑海中的认知。这幅画承载着梵高的激情,所有的色彩与形象仿佛都急不可耐地想要冲破天界,服从于梵高不羁的表达。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创作者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进行二次加工,通过自己的创新扩大了艺术的外延,将不拘一格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形式与传统艺术相比,犹如人换上了一件亮丽合体的新衣,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例如,上海戏剧学院的五位女生,凭借着京剧戏腔翻唱古风歌曲的短视频歌曲。她们的视频一经发布,深受网民喜爱,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她们用戏腔翻唱了古风歌曲《赤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她们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一人一句,分别使用程派青衣、荀派花旦、老旦等唱腔,既有流行歌曲的元素,又有优美圆润的京剧唱腔,美得荡人心魄,令人无比陶醉。这几位年轻女生凭借自身的专业所长,回溯经典,以年轻人独有的方式,以不拘一格的艺术形象带传统文化“出圈”,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京剧文化。在这之后,她们继续投身研究,在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拓展。在较为流行的古风歌曲中加入京剧元素,并先后上传了大量的京剧唱演片段等,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让人们感受到传统艺术之美。
戏剧形象也是一种综合形象,不论是在舞台上的近距离演出或是电视、电影中播放的戏剧,都非常直观地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经典形象。
在越剧《十八相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人的经典戏剧形象几乎是家喻户晓,他们生死爱恋的凄美故事在我国流传久远。不论是大剧种还是地方戏曲剧种,其舞台艺术作品版本甚多。但戏曲演员想要在舞台上成功塑造出这两个形象需要他们深入理解与分析人物与剧情,这样才有可能塑造出人们心中的经典形象,让所有人都能够通过戏剧中的经典人物一下子就感受到这部戏剧的艺术审美,对这部艺术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从中国戏剧到中国话剧亦是如此。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情境中,艺术形象在审美中起到的作用大不相同。
总之,经典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能够深受人们的喜爱,经久不衰,这一切都源于艺术形象的真切性、鲜明性、直观性和典型性。人们往往会因为一些突出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进一步体会和领悟艺术作品整体美的关键机会,同时,这也是人们想要更深层次地研究探索艺术作品的兴趣来源。因此,艺术形象也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没有艺术形象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艺术审美更是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