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院
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企业也应推动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企业将更多地依赖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循环发展,以及内外部环境改善实现进步。
钢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持久的动力、稳健的经营、领先的效率和可持续的发展基础。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创新发展动力、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增长动力的关键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发展质量测评方面,目前还没有一套可供钢铁企业应用的成熟方法和标准体系,因此需要依据钢铁行业的特点,以先进企业为标杆,构建一套实用的对标体系和衡量方法,从而发现差距,持续改进。
近年来,受钢铁产业环境、政策、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钢铁企业的经营情况持续波动。钢铁行业原先粗放的增长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钢铁企业将通过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智能制造以及绿色生产等多种途径逐步向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目标出发,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对首钢而言,钢铁业始终是首钢发展的主业和基础。为了做优做强首钢钢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现阶段最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管理水平。为此,首钢集团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管理水平纳入了钢铁板块发展战略,做出长期、系统的战略布局,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持续盈利和高质量发展。
2018年初首钢“两会”明确提出,钢铁业要增强战略定力,建立四地与宝钢、外埠与区域先进、板块与行业的多层次、全方位、运行高效的对标管理体系,瞄准一流企业,持续对标找差补齐短板,做强制造,做精产品,做大市场,做优服务,实现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构建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为首钢钢铁业对标管理体系建设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确保集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是利用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对钢铁企业发展质量进行具体化、层次化的分析,指标体系具备描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钢铁企业的发展质量,定量化地把握钢铁企业发展质量的动态与现状,并为首钢钢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提供导向和依据。主要做法如下。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一个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概念,其内涵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密切相关。受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以及传统数据和测算方法的局限,全要素生产率目前仅应用于对宏观、中观经济领域的研究,其理论和测算方法还无法直接应用于单一企业的研究,更深入不到把脉企业经营实践。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衡量增长质量的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出发,构建以发展质量指数为核心的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将为首钢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做优做强钢铁主业,实现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确立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确立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动态改进。国家、行业、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反映各钢铁企业发展质量水平的指标也有所不同,指标体系能够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地改进。二是便于比较。对于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指标计算公式、统计口径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各钢铁企业之间的比较。三是可操作强。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四是科学合理。指标的名称及定义准确简明,有具体的科学内涵、标准计算方法且便于解释。五是涵盖全面。要求指标体系涵盖企业发展的各方面,能综合地反映评价对象发展质量的各方面因素。
2.明确工作思路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质量是一个复杂系统,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也要考虑要素个性及相互间作用,还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此,首钢确定了构建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工作思路。一是用“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质量指数”来代表总体的评价目标。二是将总体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发展动能(动能指数)、资源效率(效率指数)、经营表现(经营指数)、风险防控(风控指数)四个维度,既考察钢铁企业现有能力,又考察潜在的、能够影响未来发展水平的能力。三是确定具体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指标的确定遵循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并且参考现有钢铁企业发展质量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钢铁企业的实践经验。
基于上述思路,首钢搭建了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以钢铁企业发展质量指数为根基,依据全要素生产率等理论基础,结合钢铁企业发展实践,通过对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因素的有机整合,构建可量化衡量、揭示钢铁企业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提取关键影响因素,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在借鉴国务院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7》、钢铁行业特色指标、WSD钢铁公司竞争力评价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按照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和工作思路,运用卓越绩效、战略地图和平衡记分卡等分析方法,发展研究院最终确定了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共包含1个总体评价目标(发展质量)、4个维度(动能、效率、经营、风控)、11个一级指标、34项二级指标(评价指标)。
其中,总体评价目标的计算公式为:
发展质量指数=∑每层指数权重占比*每层指数综合得分=∑(每层指数平均权重/∑每层指数平均权重)*(∑每层中各指数得分*各指数权重)
4个评价维度的计算公式为:
动能(效率、经营、风控)指数=∑各二级指标权重*各二级指标无量纲值
2.确定指标权重和计算方法
该评价体系中,不同数据指标的衡量单位差异较大,如果直接计算将影响数据处理结果。为了消除这些差异带来的影响,采用功效系数法统一不同数据的衡量单位。
基于对主客观赋权的特征、数据的可获得性、样本数量等考虑,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有效降低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
根据评价体系框架设计和构建逻辑,采用线性加权方式对指数进行计算。
以“高学历(硕士及以上)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这一指标计算为例,该指标数值越高反映企业表现越好,在消除衡量单位差异影响时,将首钢指标值与其他企业的最低值相减后除以其他企业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得出该指标的无量纲值。在确定权重时,如果首钢指标值与其他企业差异越大,则权重越高。将无量纲值与权重相乘得出该指标的得分,将每一级的得分计算算数平均值。最后计算每一级的平均权重,将得分的算数平均值与平均权重相乘,计算出每个维度的指数。根据每一级的权重占比,与每个维度的指数相乘,得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即发展质量指数)的综合得分。
2018年,首钢运用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对钢铁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评价。
指标分析显示,宝钢股份、鞍钢股份、华菱股份、马钢股份和首钢股份这5家品种结构相近的上市钢铁企业2013-2017年发展质量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2013-2015年首钢股份发展质量指数一直处于最后一位。2015年以后,首钢股份发展质量指数开始提升,2016年达到第三位,但2017年再次降为5家企业中最后一位。
从5家对比分析看,2017年,除了动能指数外,首钢股份的经营、效率和风控等三项指数均在倒数第二位,差距较大。
2017年,首钢股份权重高且差距较大、排名靠后的二级指标为:
动能指数方面,研发投入比率、总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这3项指标均列最后一位。
效率指数方面,权重高且差距较大、排名靠后的二级指标为:财务费用占比、固定资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吨钢铁成本+吨钢三项费用)/吨钢材销售收入,这4项指标均列最后一位。
经营指数方面,权重高且差距较大、排名靠后的二级指标为:吨钢材销售利润-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销量前5位客户的收入占比和毛利率等5项指标均列最后一位。
风控指数方面,权重高且差距较大、排名靠后的二级指标为:已获利息倍数、速动比率,这2项指标均列最后一位。
系统分析指标的目的是找出存在问题,制定具体措施,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管理水平。通过系统归纳分析,首钢股份发展质量指数偏低的主要问题:一是投资规模与销售收入之间匹配程度存在差距,资产的使用效率偏低。二是吨钢材销售收入在5家企业中最低,生铁成本和财务费用占比却在5家企业中最高,尤其是利息支出偏高,仍需要在降低铁成本和控制财务费用上加大力度。
通过与国内优秀国有企业对比发现,首钢股份已经初步具备高质量发展的条件。2018 年10月起,首钢股份以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为基准,通过建立和完善对标一流企业的指标体系及管理机制,引导各单位关注先进企业的变化趋势,查找自身差距及短板,研究改善方向和路径,促进企业管理提升、质量提升、效率提升和效益提升。
1.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的对标指标体系
以首钢股份15家责任单位为主体,建立、完善对标一流企业数据库,并按照公司级、部门级、作业级三级实施分级管理。
一是建立公司级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对标体系,以国内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的指标作为对标项目,形成涵盖发展动能、资源使用效率、经营绩效以及风险防控等四个维度的34项评价指标,其中动能指数9项,效率指数9项,经营指数10项,风控指数6项。
二是建立部门级经营过程管控指标对标体系,以国内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为核心,根据2017年与宝钢股份年度生产经营实绩对标分析,延伸细化为成本、创新、市场、效率、效益等方面34项经营过程管控指标。
三是建立作业级制造过程管控指标对标体系,聚焦现场“制造+服务”能力提升,借鉴产线对标实践经验,组织主要工序单位(含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工序单位)基于各自掌控的渠道资源,围绕工序成本、质量、效益及效率,自主开展铁、钢、轧等工序流程对标缩差活动。根据推进情况,各单位参与公司级对标专题经验交流会并提交阶段工作报告,对标推进实施情况纳入统一评价、评比管理范围。
2.建立和完善对标缩差举措的推进机制
通过与一流企业对标分析,着眼于提高首钢股份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按照分类推进原则做好缩差举措的落实。
各责任单位围绕对标项目制定各年度赶超目标,对通过管理改进或少量投入可实现缩差的项目尽快实施;对需要较大投入才能实现的项目,制定分步落实举措、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效等预案,确保稳步推进。
3.建立和完善对标一流的评价督导机制
一是引入量化评价机制,建立与一流企业对标缩差的衡量体系,动态把握与一流企业相关指标的差距及变化。二是完善考核激励,在对标工作中行动快、指标显著改善、效益明显提升的单位和责任人,给予相应表彰和奖励;对措施不力、推进迟缓、指标弄虚作假的单位,酌情问责并落实考核。三是制定发布《关于推进对标一流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标一流评价管理办法》《对标工作推进评价管理细则》等相关制度文件,定期督导检查工作开展进度及完成情况,每季度组织一次评价,确保对标项目协同推进、改善举措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1.组建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
2019年初,首钢股份以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为先导,建立了对标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主管领导担任组长,主要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部领导为小组成员。其主要职责是依据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研究、决定对标一流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协调解决评价与对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对标工作在基层单位的推进。
首钢股份下属各单位也将指标评价与对标工作作为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的重要抓手,与本单位规划目标、年度经营计划和预算重点工作进行了有机融合,形成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合力。
在评价与对标工作中,首钢股份的公司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亲自抓工作部署,组织研究评价与对标的工作思路和相关问题的协调解决方案,将纳入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及其相应对标管理体系的各项指标落实到人,确保工作压实。
2.完善联络机制,确保高效运行
为确保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和对标一流组织工作的高效运行,首钢股份组织建立跨部门、跨专业的联系人制度和配套管理机制。下属各单位相应安排了对标专项工作责任人和联系人,配合公司开展好指标评价和对标交流、反馈及督导检查工作,确保了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建设和各单位对标一流工作有序推进。
3.坚持全面对标,全面提高水平
在评价和对标过程中,首钢股份坚持从指标差距入手,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流程优化、标准提升、持续改进为途径,通过抓技术改进和管理变革,实现各项指标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
4.发挥专家作用,提供专业支撑
一是充分发挥发展研究院作为集团战略支撑部门的作用,发展研究院与首钢股份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及沟通交流机制。二是积极整合首钢股份内外部专业技术力量,结合首钢股份专家库建设推进情况,搭建专业技术知识资源服务平台。三是完善专家库相关配套激励机制建设,引导入库专家为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建设和对标一流体系建设提供渠道和专业支撑。
5.完善数据系统,提高评价效率
推进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和对标一流体系的数据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产销系统等现有信息系统资源,实现了对标数据的在线管理及统计报告输出,提高了评价和对标组织协同及数据信息处理效率。
2019年首钢股份发展质量指数为200,比2017年的168提升了19%,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与宝钢股份发展质量指数的差距由2017年的77缩小到2019年的57,缩差达到26%。其中,经营指数增长明显,2019年首次超过宝钢股份。
2020年首钢股份的发展质量继续明显提升,一些低于宝钢股份的二级指标实现大幅缩差甚至反超。例如,2020年首钢股份三项费用占比从2017年的7.04%降至4.14%;总资产周转率从0.46次提高到0.56次,与宝钢股份实现缩差;产品单利与行业缩差258元/吨;销售费用占比、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好于宝钢股份,总资产整体经营质量显著改善。2020年首钢股份资产负债率降低1.9个百分点,外部融资成本降低4%。2020年股份炼钢部铁耗指标达到900kg/t 水平,最高日产达到 122 炉,创建厂以来最高水平,热轧作业部全年33次打破日产纪录;2020年首钢股份定标 2018年吨钢降本达到380元,工序高效协同,铁钢界面,铁水温降降低 11℃;钢轧界面,热装热送比例提高6.6%。
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体系的指导下,首钢钢铁板块各企业不仅在经营和财务指标方面发力,也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研发等方面的提升,实现了企业效率效益、管理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是盈利能力实现提高,2020年钢铁板块实现利润68.9亿元,其中首钢股份实现利润总额27.7亿元。二是营运能力得到改善,2020年钢铁板块人均实物劳产率进步明显,钢铁业实物劳产率达到982吨钢/人·年,同比提高18.2%,同时股份“两金”占流动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均实现提升。三是技术创新实现突破,2020年钢铁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3.1%,“一院多中心”优势不断发挥,完成21个质量分级“挂牌督办”项目整改,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稳步提高。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2项,“迁钢钢铁生产全流程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创新”等5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
2019年,发展研究院将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成功推广应用于水钢、长钢、通钢等外埠钢铁企业。2020年四季度起,发展研究院探索向非钢领域推广应用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如对首钢地产、首钢环境等非钢企业2018-2019年的经营情况进行了全要素分析。自2020年末开始,发展研究院定期对集团公司主要盈利企业,利用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开展对标分析工作,目前已向集团公司提交了两期对标分析报告。
2021年6月,集团公司印发《首钢集团开展“对标一流,推进精益管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以精益管理为切入点,推动企业管理持续向精益化迈进”。这标志着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体系在首钢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