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2022-10-31 09:09石玉云李志富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1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船舶知识点

石玉云,李志富

(江苏科技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1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基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基地,相关课程教学为重中之重。江苏科技大学为江苏省内唯一一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设置最齐全的高等院校,始终坚持鲜明的行业特色办学,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以及关联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课程面向全校开设,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来说这是一门基础课程,对本校外专业而言是一门通识课程。该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基本概貌,增加学生对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了解。通过课程的教学与研讨,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与海洋开发背景和意义,以及海洋观、船舶工业发展历程;理解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分类概况,了解船舶工作性能要求;理解船舶动力、电力系统的概念和船舶的设计基本原则,熟悉船舶的制造工艺流程,了解现代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前言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一定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度、课堂参与度、课程考核等实时反馈,提出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思索。

一、课程教学遇到的难题

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师而言,“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课程知识点相对简单,但覆盖了整个专业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将知识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有条不紊且深入浅出进行教学,让本专业或非本专业学生都喜欢上这门课程,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并且最终掌握课程内容要点,并非易事。根据教学调研与实践,总结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有限

根据“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该课程体系包含绪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分类、性能及安全性、设备与系统、设计、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方向七大章。每章平均包含三至四节教学内容,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教材,每章教学内容相对较多,但该课程一般为16学时,分配学时较少。

经调研,课程内容较多,而在学时不够的情况下,教师为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容易陷入教学内容讲解不透彻的困境。尤其对于环境与化学工程、会计等非本专业学生,首先他们认为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课程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小,有部分学生是出于通识课好通过的思想来上课,对该课程的兴趣本身相对较低。加之课程内容较多,授课课时与之不成比例,教师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不透彻。对外专业学生来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知识储备几乎为零,在冗繁的听讲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理解更加费力,整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方式单一,资料滞后

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课程,经调研以往教学过程中了解到教师普遍采用单一授课方式,即教师PPT讲授知识要点,然后留一部分时间播放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电教片,学生单向听讲的方式进行授课。

笔者认为,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多、课时少问题,会让整个教学课堂陷入一味地单向授课、照本宣科的现象。因此,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在台上干巴巴地讲船舶是这样分类的,船舶结构是这样的,海洋平台有这几种的时候,而台下听讲学生出现枯燥无味,频频走神的现象。

此外,学生对课堂内容譬如船舶具体的性能概念等知识点理解不到位、有疑问,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时间少,教师对着PPT一念就是一堂课,完事后就再难以及时获得教师的有效答疑。再者,在播放相关视频时段,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电教片虽然经典,但是整个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进入21世纪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其中相关知识点也在不断更迭。譬如船舶分类方式有所区别,相关电教片资料偏老旧,仍沿用旧分类方式,不符合如今的教学要求。

(三)考核方式粗糙,未有效反映教学效果

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考核方式多为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课程结束时,针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大作业。

据调研,由于笔者在总结的前述问题的积累之下,学生对平时课堂船舶与海洋工程课程内容理解吸收程度不够。考核方式粗糙仓促,同时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经验,学生完成的大作业质量普遍不高。比如,某部分学生在作船舶性能预报方法研究报告时,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已经讲述船舶阻力分类知识点,但是学生所给出的报告出现非常多的问题,如阻力分类的错误、调研工作的不到位、阻力计算知识点的缺乏。不少学生甚至以为船舶阻力预报就是简单的经验公式计算,在报告中多次出现“我提出了某种阻力预报方法”,提出了CFD计算理论等错误。

此外,笔者认为由于考核方式相对简单,单纯从学生最终提交的几页大作业,教师无法全面衡量学生在完成大作业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教学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其未有效反映课程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通过剖析以上三个问题,笔者经过教学探索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措施。

(一)结合学生需求,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

在涵盖“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教学大纲要求前提下,结合所授班级专业与学生将来职业规划,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详略得当。对于外专业学生,根据对应专业需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其专业紧密相关。例如,对于环境与化学专业学生,在《船体结构》章节中,为学生重点讲授船体所用材料,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章节,讲授壳舾涂一体化造船时,给学生布置新型涂料的发展资料扩展学习任务。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例如在讲授人类认识海洋进程、海洋资源利用与开发、船舶发展史等知识点内容时,布置与其专业相关作业,鼓励学生以经济学角度去分析问题等。

此外,对于本专业有去船厂就业规划的班级,可适当重点讲授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性能、设计制造等基础工程板块内容,授课内容以实用性为主;对于本专业有继续深造计划的班级,重点讲授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与原理推导等知识点,如《船舶性能》章节,适当拓展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水动力性能、载荷预报、结构分析等内容。

为考察不同关键词在不同时间窗口内的使用情况,在图3的基础上,设置每个时间片按时间片关键词TopN=40,TopN%=20%,统计了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前沿关键词时序图谱如图4所示,结合检索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内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成果高增长时期始于1992年,经过近30年时间发展迅猛,在八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期都会出现小型高峰。从主题内容上看,与“政府机构改革”主题关系密切的有“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机构设置”“行政管理”“管理体制改革”“机构编制”等。从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前沿时序图谱来看,未来“机构编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将会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笔者经过调研后,结合自身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特色与研究领域,利用两个学时的机动课,由浅至深,与所授班级学生探讨波浪能的分布、发电原理、国内外波能装置特点,以及未来波能转化装置的发展趋势。学生对这堂课内容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教学内容与课时时长之间的矛盾,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吃透教学大纲与参考教材,调研学生专业与职业规划需求,并不断提高与加强自我专业修养,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二)构建创意课堂,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传统授课方式为教师讲授,学生单向听讲。近年来,翻转课堂逐渐被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笔者汲取两种教学方式的长处,试构建创意课堂。

笔者将课堂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授课,学生听讲。在这部分,教师不是单纯的“填鸭式”授课,在做好充分备课的前提下,以启发式、带动式、联想式等多种维度,以多媒体、板书、实验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课堂上多举例,化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知识为日常所见所闻;多提问,启发学生自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部分是以电教片为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在此部分,不再是以往一味枯燥地播放与观看电教片,而是以学生为主的开放式课堂。首先,教师针对本堂课内容,准备含有对应知识点的新电教片,材料要新,准备工作十分关键。其次,点断式播放电教片,学生作为这一环节的主要发言人,主动就电教片内容进行实时讨论与发言。实践表明,学生在这一环节的积极性相当高,这进一步巩固了第一部分教师讲授知识点。

在教师讲课环节与电教片互动环节中,笔者将课堂思政融入其中。比如,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史》章节,课堂第一部分,在现代史中,穿插了我国当前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科技工作者与行业模范的典型事迹。而在第二部分电教片互动环节,学生就清政府的腐败与近代史北洋舰队的覆灭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热烈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与人生观。

(三)细化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要轻松,考核需严谨。根据教学大纲,该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两者占比分别为40%和60%。笔者鉴于以往相对粗线条的考核规则,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课程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部分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学生出勤率、学生平时作业与学生课堂课下参与程度,三者占比也相应定量化,分别占比为25%、25%和50%。其中,学生无故缺勤三次不得参加期末考核。平时作业按作业次数继续细分百分比。此外,在笔者提出的平时成绩计算细则中,学生课堂活跃度与积极性占比相对较高,表明了笔者对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高度重视。

比如,教师可紧扣“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课程内容,给出针对性的话题若干,比如包括但不限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历程及趋势;深远海资源开发技术研究;某一类船型性能预报方法研究;船舶结构优化设计技术研究进展;船用装备发展趋势;船舶智能制造应用及发展等方面,以小组形式进行相关话题的研讨。在此过程中,需按照班级人数,合理规划学生分组方案。最重要的是,不单纯以小论文为期末考核要点,而从文献搜集、课堂知识吸收融合、PPT演讲、组内分工协调等方面,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者认为区别于以往教学,在授课伊始即可向学生说明考核话题与具体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和有针对性的准备。这需要教师在开课前就做好详尽的备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所考核话题,课堂与课下均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而指导教师需为学生话题的进展把握方向,给出有针对性的专业性意见与建议。

以笔者其中一期课程,会计学专业学生期末考核为例。在这一期考核中,该班级学生经过互动沟通,属于自发分组。他们根据课程内容,利用消化吸收的课堂知识点,灵活利用了网络资源、图书馆检索等方式,进行大量文献的搜集、理解、吸收,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规范科技论文的撰写。在此过程中,呼应小组主题制作整体演示文稿,以小组形式站上讲台进行该话题的演讲,台下其他组就台上内容共同参与讨论,被考核小组以答辩形式应对教师与其他学生的提问。实践表明,通过这种期末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此外,笔者还提出了一种期末考核方式,即将期末考核与学生本创项目相关联,利用“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课程知识点,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相关船舶与海洋结构物作品的设计。学生所创作作品与设计的过程与成果作为期末考核要点,这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打下坚实基础,使得课程学习与学科竞赛进行了有机融合。

三、教学改革实际教学效果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创意课堂、创建综合考核模式,笔者对近几期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让所授班级学生对海洋资源与海洋开发背景和意义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掌握了国内外船舶工业发展历程,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海洋观。

2.通过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分类概况的剖析,学生掌握了民用、军用船舶、高性能船舶、海洋平台等基本特征,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兢兢业业与科研成果均有了新的认识。

3.船舶性能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的一个关键知识点。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参观我校船模馆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有效掌握了船长、船宽等主要尺度,浮心、稳心、稳性高等重要稳性概念,摩擦阻力、兴波阻力等阻力概念。

4.学生掌握了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施工设计等概念,以及各设计阶段中船舶设计的设计深度,并了解到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是相当烦琐重复的工作,考验工程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对其统筹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学生对船舶相关的核心装备有所了解,如最重要的船舶主机的选型及相关注意事项,船舶系泊设备、船舶电力系统等设备和系统在设计过程的选型依据及关注重点等,知晓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不仅是专业工程,更是系统管理工作。

6.通过教学与考核,学生对当前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前言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所了解,通过教学与考核,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

7.实践表明,所授班级学生给笔者的惊喜颇丰。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明显集中,对课堂内容吸收理解能力提升,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后班级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对该课程知识点的理解,甚至表达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一些构想和今后职业规划重心的倾斜。在完成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良好提升。

高校教学改革之路是漫长且需要经过不断复核修订的,该课程教学尝试的改革方式希望可以给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船舶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海洋工程》第二届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