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下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与实施路径

2022-10-31 09:09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1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王 伟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劳动教育作出了重要论述,党中央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表明劳动教育已上升至国家人才战略层面的高度。在新时代劳动观的指引下,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该如何明确劳动教育内涵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新课题。具身认知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支,该理论强调身体本身、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与人格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学理阐释。基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劳动教育,对在现实层面提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具身内涵

区别于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不是主动在人的头脑内部构造形成的,而是身体、大脑、心智在一定的环境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价值。具身的学习方式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而形成认知的过程,具身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身心一体、心智一体的原则。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其核心要义就在于人的智力与体力、身与心的统一发展和充分发展。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以及“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等,体现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具身性,这正是劳动教育具有的独特优势。可见,劳动教育与具身认知有极大的契合之处,劳动教育即是教育具身性的直观体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旨在调动“脑、心、手”等全部身体感官,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身体力行地在劳动中自主创新,提高劳动能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体现职业教育的规律,符合职业教育的属性,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劳动实践锻炼等,是一种以培养技能技术人才为主要模式,并且映射出注重动手实践、身心参与、手脑并用等劳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实践育人活动。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具身目标

(一)促进认知生成:树立正确劳动观,增强报效祖国的使命担当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个体思维、理解等心智过程的概念化需要通过主体的感知、抓取、移动等身体动作过程来实现。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劳动教育更能够把抽象的劳动概念与直观的劳动感受相结合,进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劳动价值观的理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角度出发,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高度去把握,在认知层面上站稳立场、坚定方向。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组织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劳动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在生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在选择职业时,要勇于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把个体的价值实现融入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价值实现之中,在思想层面上达到“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使命担当”的认知。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劳动教育的窄化、泛化、异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立德树人、育人铸魂的使命。

(二)增强情感体验:增强职业认同感,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由于人们身体和神经结构的相似性,当个体观察到其他个体的操作动作后,会发生自身大脑模拟他人的行为和心智的过程,也就是说人通过身心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体验到他人的感觉、情绪和信念等。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亲临现场、亲身参与各种劳动实践,直接观摩教师、同伴、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引发类似的情感和意志,逐步形成与被观察者相同的劳动情感。劳动情感是对劳动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具体表现为对劳动是热爱还是厌恶,是尊重还是鄙视的情感倾向。培育高尚的劳动情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关键内容。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在社会服务中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扎根一线,服务基层的劳动情怀,夯实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奠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让他们懂得劳动不分贵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个人创造和集体创造都值得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青年学生为建设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与情怀,才能在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具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意识。

(三)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养成劳动习惯,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分为在线认知和离线认知两个模式。一方面,行为主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事物进行实时理解;另一方面,当主体离开特定情境时,大脑依然能对身体的实践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将反思的经验纳入新的认知当中。劳动教育既包括直接的劳动参与,也包括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载体。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大国工匠,是未来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时代劳动者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还要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想要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必须重视学生劳动习惯养成和劳动品格的锤炼,教育学生用勤劳双手和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既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通过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不惧挫折的良好品质,也要通过劳动成果分享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尚进尚新,使劳动教育形成“实践—反思—学习—建构”的良好循环。

三、具身认知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把具身认知理论运用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中,有助于使劳动成为学生具身体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学生获得劳动技能、经验、情感、智慧创造条件。

(一)构建情境化的劳动教育环境

从具身认知理论来看,具身学习强调学生身体的参与或“在场”。所谓“在场”,一种是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另一种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身体和心理均已做好参与的准备。为此,高职院校要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创设劳动教育环境时,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处于参与的情境,还要能促使学生做出参与的行动,进而发挥正向劳动价值观的育人功能。一是创设目标激励情境,通过评选最美劳动者、劳动模范宿舍等,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热情。二是创设榜样示范情境,邀请企业工匠和劳动模范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讲座,以亲身经历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三是创设职业岗位情境,模拟与学生专业岗位相关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强烈的认知,产生对职业的认同,进而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内化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四是创设文化熏陶情境,在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劳动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在文化宣传、校规教育、服务管理等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思想,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

(二)拓展实践化的劳动教育内容

具身的学习理念认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学习,通过自己的亲手劳作掌握劳动技能、获得劳动成果,更能够产生劳动的愉悦感、成就感,进而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品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锻炼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进而提升劳动素养。与强调文化和学习理论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的培养,强调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协同推进。高职院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将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生兴趣、生活场景和专业特点相结合,整合学校、社会、企业、家庭等教育资源力量,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内容。一是开设校内实践活动项目。除了加强学生专业实验、实训、实习之外,高职院校还可开设家政、烹饪、园艺、手工、维修等课外劳动实践项目,训练学生掌握1~2项生活技能;结合专业方向,利用学校社团协会,开设创新创业活动,成立创新工作坊,引导学生学习新兴科学技术,在学习和劳动过程中训练创新思维。二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以及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主动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依托学生社团到社区、街道、养老院、福利院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以及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等服务社会的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三是校企共创实践项目。高职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帮助学生认同企业文化,认知新知识、新工艺、掌握新技术,锻炼学生与他人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优化家庭实践活动。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尤其要利用高职学生放寒暑假的时间,通过“寒暑假每日劳动打卡”“生活技能分享”“田间劳作体验”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经常性的家务中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实现身心的历练和成长。

(三)推行体验性的劳动教育方式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教育特别强调学习主体的体验性。“体验”的“体”指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指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体验式的教育弱化了知识的灌输,注重的是经验和认知自下而上的生成性。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采取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和反思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播放纪录片、教师示范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朋辈及模范人物的行为和态度来获得间接体验,增强对劳动者的尊重、体恤,加深对劳动价值观的认同,并在今后的实际行动中进行效仿。二是结合专业特点和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劳动知识学习与劳动技能实践有机结合的真实任务。教师在教学中提供解决劳动任务中各种问题的原型,指导学生自主运用劳动知识和技能探究有效的创造性策略,最终完成劳动任务,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得直接体验。三是组织小组讨论、座谈交流等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对体验中的劳动情绪、劳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深层次思考,强化体验效果,促进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观,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喜爱和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四)强化对具身参与的劳动评价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心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锻炼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进而提升劳动素养。这当中不仅涉及认知,还涉及情感、态度的变化和心智的成长。基于此,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评价,要侧重对学生具身参与程度及其认知建构过程的评价。一是建立反映具身参与的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学生在劳动中的具身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可根据学生在劳动中的团队合作和进程情况进行评估,如任务协调、合作互助、参与频率等维度,对于劳动合作中的具身行为进行测评与记录。二是借助信息技术采集心智成长数据。通过脑电波探测、脑成像等技术,采集眼动、心率等数据,绘制出个人思维变化曲线,辅助判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三是建立学生的具身学习档案。个体学习档案用于追踪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认知和情感变化的全过程,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体现出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态度的发展变化,并作为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的长期记录。四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根据评价内容,灵活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社团评价、家庭评价、企业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形成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