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彬
(济南市图书馆 山东 济南 250023)
阮氏五定律提出90年来,一直被图书馆界奉为圭臬,推动着图书馆事业在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下不断发展。但是,今天的图书馆无论是物理形态还是技术应用、服务理念等都与9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图书馆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将新技术与新方法成功地结合到现有活动和服务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服务形态不断出现,这一方面能够反复证明阮氏五定律在哲学意义上的真理普适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它所存在的时代局限性,进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近年来,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蓬勃发展,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新型服务形态,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新的增长极。本文试从图书馆与读者间供需矛盾的视角解析城市书房建设实践,分析城市书房是如何践行阮氏五定律的,以及城市书房的出现对阮氏五定律的内涵有怎样的拓展,以期为图书馆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利用、发扬阮氏五定律提供参考,同时为推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931年,阮冈纳赞的著作“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在印度发表,标志着阮氏五定律正式问世。阮氏五定律被认为是图书馆工作的最高准则和职业规范,阮冈纳赞甚至因此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界的爱因斯坦。
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可解释为“书尽其用”,从根本上阐明了图书馆一切工作的目标是促进馆藏图书充分利用,让读者真正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中心,确立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地位,让图书馆赢得了未来。第二定律“每位读者有其书”,可解释为“书为所有人”,打破了图书馆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思维,让平等理念得以树立。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读者”,即要让每本书有被读者发现的机会,为每本书找到潜在的合适读者。第四定律“节约读者的时间”,意指要让书高效地被读者利用,促进了图书馆管理服务的理念更新和新技术应用。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图书馆事业,认为图书馆是图书、读者和工作人员三个要素的结合体。
这五个定律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内在统一的。第一律是总律,其他四律都是由第一律引申出来的。第二、三、四律是实现第一律的具体方法,第二律是对第一律的拓展,强调“可得性”,第三律是对第二律的补充,强调“揭示性”。第五律则用发展的观点展示了阮氏五定律的无限延展性。
客观来看,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数量是无限的,种类千差万别,并且不断增长变化,而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供需矛盾使得阮氏五定律提出的目标看起来永远无法实现。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图书馆的工作毫无意义呢?答案是否定的。相反,正是这个矛盾定义了图书馆工作的实质,反映出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推动着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实现阮氏定律提出的目标,管理学的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给出了两个可行路径。前者认为事物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关键的少数因素,后者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理论,强调关注占多数的次要因素。对图书馆来说,就是要关注并努力满足那些因各种原因很少到馆、很少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读者的需求。两者看似相悖,实则互为补充,在图书馆工作中是可以共生的,在追求图书馆与读者间供需平衡的过程中,我们既可遵循二八定律,用尽量少的资源满足尽量多的读者需求,又要利用长尾理论,努力照顾到那些很少利用图书馆的读者的需要。
阮冈纳赞认为,图书馆的选址是衡量图书馆信奉第一定律程度的标志。过去,公共图书馆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加上交通不便,一座图书馆建在什么位置直接反映出这座图书馆是不是真的想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服务。即使在今天,与人们的阅读需求相比,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仍然很少。根据文旅部统计,2020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 212个,这其中包括了国家图书馆和省、市、县、乡四级公共图书馆,而那时我国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数量之和为3 211个,勉强达到平均每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1座公共图书馆的目标。在馆舍数量如此缺乏的情况下,中心化似乎是公共图书馆的无奈选择,要想实现“每位读者有其书”几无可能。
但是,城市书房的出现有效改变了这一状况。据统计,截至2020 年10月底,全国至少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193个地级市建成城市书房共计3 300多家。也就是说,仅发展了7年左右的城市书房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发展了100余年的传统公共图书馆,其建设速度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很多地区的城市书房数量还在迅速增长。当一个地区只有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时候,很多读者都会因为路途远、交通不便等原因选择不去图书馆,而当城市书房遍布街头,人们的这种顾虑就不存在了。
虽然城市书房的建设速度比较快,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城乡全覆盖还是不现实的。在这种供需矛盾仍会长期存在的现实情况下,就要努力让每个城市书房覆盖尽可能多的人口,使其效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这就依然存在合理选址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市书房在选址时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例如,济南市乡村泉城书房在建设过程中科学遵循二八定律,在选址方面非常慎重,严格筛选和把关,最终确定首批四个乡村泉城书房建设计划,其中一个位于长清区孝里街道孝兴家园中心建筑群。这里是山东省最大的黄河滩区迁建安置小区,已入住来自39个行政村的约3.2万人,且孝里小学、街道办、当地很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都集中于此,该泉城书房的建成,将极大改善当地黄河滩区迁建人口的公共文化环境和条件,让黄河滩区迁建与乡村文化振兴实现无缝衔接。
除了选址,城市书房在图书配备方面也普遍采取了抓关键因子的办法。一般来说,为了使”每位读者有其书”,一个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上既要确保一定规模,又要考虑种类和副本量,既要有流通率高的书,也要为少数读者的个性化需要采购很多流通率低的偏门图书。但城市书房由于面积普遍较小,藏书规模受限,在图书种类的选择上就不能一味追求“每位读者有其书”,而应该首先确保“书是为了用的”,选择图书馆中流通率最高的那部分图书,以及市场上的畅销书,用有限的藏书空间尽可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常规借阅需要。
要实现“每本书有其读者”,首先要提高图书馆“揭示性”,增强读者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意愿,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如今,遍布街头的城市书房让博尔赫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的憧憬变成了现实。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市书房内部都是布局合理、设施现代、环境整洁、舒适怡人的,走进城市书房正在变成人们的一种生活日常和精神享受。如在济南,每个城市书房都需经过专业的个性化设计并通过市级审核后方可建设,以保证给读者营造最好的阅读环境。
为增强城市书房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很多地区都推出了特色主题书房建设,力争将城市书房打造成人们家门口的精神栖息地。如济南就相继建成了以“二安”文化为主题的雨滴广场分馆、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的省体中心分馆、以“鹊华烟雨”为主题的华山街道分馆、以“鼓子秧歌”为主题的商河清水湖分馆以及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主题的章丘明水小站分馆等十余家特色主题泉城书房,这些书房无一例外都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都能吸引大量读者前来。
要实现“每位读者有其书”,图书馆必须重视满足特殊群体阅读需求,“每本书有其读者”,也要求我们努力吸引特殊群体走进图书馆。如今,以快递员、外卖员等为代表的一个新型群体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为我们服务,这个群体的官方职业为网约配送员,而我们更习惯称他们为“快递小哥”。由于工作需要,他们留给我们的始终是忙碌的身影,似乎和图书馆没有什么交集,但其实他们也有阅读需求,只是过去图书馆馆舍少,有限的服务阵地无法为忙于生计的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如今,城市书房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可以忙中偷闲走进星罗棋布于街头巷尾的城市书房,享受短暂的阅读快乐。
济南市图书馆发起的“泉城书房——‘快递小哥’阅读驿站”项目,结合“小哥”的职业特点和阅读需求,在每个泉城书房为他们开辟了专属绿色借阅通道和阅读专架专席,利用泉城书房形成的服务网络向他们提供热水、充电、雨伞等应急爱心服务。面对他们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情况,济南市图书馆联合顺丰、邮政、美团等16家相关企业发起了全国首家“小哥读书会”,在多家泉城书房开展了100多场针对他们职业特点及其家属的阅读推广、心理疏导、法律维权和亲子互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一项目的推动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哥”经常走进泉城书房学习、歇脚,成为泉城书房读者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泉城书房——‘快递小哥’阅读驿站”项目成功斩获IFLA国际图书馆营销奖,得到了国际图书馆界的认可。这只是城市书房关注特殊群体的一个范例,此外像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婴幼儿等所有不太方便出远门的特殊人群,都可以像“小哥”一样,在大街小巷甚至是家门口的城市书房享受到现代公共图书馆的高品质服务。
阮氏五定律中的“书”很显然指的是图书馆藏书,甚至有观点认为,应该把这一定律中的“书”改为“馆藏”或“藏书”,以“把问题的范围限制在图书馆以内”。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在过去的图书馆学理论中,读者始终只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但从解决图书馆与读者供需矛盾的角度看,相较于读者无限的需求,仅仅把文献信息资源的供应来源限定于图书馆馆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明智的。据《2018中国人读书报告》数据推算,仅2018年我国零售纸质图书规模就至少30亿册,可见,图书馆的馆藏图书仅仅是全社会图书资源的一个子集,更多图书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据王媛媛调查统计,87.61%的社会人群有闲置图书资源,90.27%的人愿意获取他人闲置图书资源进行阅读。如果图书馆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把读者手中的闲置图书激活,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而且,像这样被读者或社会力量拥有却可以为图书馆所用的阅读资源,远不止图书一种。
令人欣喜的是,在阮氏五定律被广泛接受的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读者资源建设逐渐成为一个图书馆学命题,“读者不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是活态资源”正在成为业内共识,并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践行。而且近年来,我国发布的一系列行业标准和政策文件,也都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
城市书房小快灵的建设特点及其在各地形成的品牌效应,决定着其比传统公共图书馆更容易开发利用社会中的阅读资源。如济南市图书馆2020年底发起的众筹泉城书房项目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在三个月时间内众筹建成两家泉城书房,这两家书房从建设到运行所需资源全部来自社会各界认筹,实现了政府和图书馆资源资金零投入。其中市民以个人名义或通过集体认筹的方式认筹图书合计4 300余册,其余资源(包括书房的建设场地、设计装修、设备设施、图书、运营服务保障、数字信息资源等)则全部来自爱心企业认筹。
以众筹形式充分整合图书、场地等多种社会阅读资源服务读者,是城市书房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实际上,很多地区的城市书房建设也都以不同形式对社会中的阅读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如北京西城区采取公办民助与民办公助两种方式,打造出多种形态的公共阅读空间;广东省由公共图书馆以嵌入方式与各类旅游经营单位合作共建,打造出“粤书吧”品牌;温州城市书房建立了社会认养制度等。
最初,阮冈纳赞仅是从“儿童生长”的角度看待图书馆的生长,认为现代图书馆是图书、读者和工作人员这三个要素的结合体,三者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主要指规模),因此图书馆是不断生长的有机体。而在上世纪50年代《图书馆学五定律》再版的时候,他开始意识到,这里的生长也有可能像“成人生长”一样更换某些成分而不改变整体大小,并看到了机械化能够直接节省工作人员和读者的时间。但由于客观上的历史局限性,他无法预见到信息化时代城市书房的智慧化程度。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地区的城市书房都实现了24小时无人值守,读者身份验证、图书消毒和借还、防盗、服务数据统计等都由机器来完成,工作人员只需定期过去整理一下书架,打扫一下卫生,处理一下应急状况即可。即使在很多非24小时无人值守的书房里,身份验证、门禁系统、自助借还、扫码借阅等技术手段也几乎成了标配,一两名工作人员完全可以胜任一个书房的日常服务工作。也就是说,从过去的“机械化”到如今的“信息化”,科学技术在城市书房实现了对工作人员绝大部分工作的替代。除此之外,阅读资源的数字化也是城市书房努力的方向之一。济南市的两个泉城书房就实现了海量阅读资源和载体的100%数字化,内部没有一本实体图书。虽然传统图书馆的智慧化程度也在日益提高,但由于馆藏多、空间多、规模大、人流量大、读者需求多样等客观原因,传统图书馆目前还不具备达到城市书房智慧化程度的条件。
可见,在图书馆这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中,除了图书、读者和工作人员,科技也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甚至是推动图书馆生长的主要力量。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图书馆是图书、读者、工作人员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四者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使得图书馆这个有机体得以不断生长。
从解决图书馆与读者间供需矛盾的视角来看,城市书房建设以其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小快灵特点在馆舍去中心化、充分发挥资源效能、提升图书馆揭示性、关注特殊群体需求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同时又启示我们,阮氏五定律中的“书”并不应仅仅局限于馆藏资源,而且科技已经成为图书馆这一有机体不可或缺的第四要素。由此可见,作为图书馆领域新的服务模式和形态,城市书房建设实践一方面继续证明着阮氏五定律的普适性和对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展示着阮氏五定律无限的可拓展性,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更加灵活地践行阮氏五定律,以推动图书馆事业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