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洁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赫哲族在黑龙江生存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即渔猎文化,这为赫哲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歌是赫哲族音乐文化中绚丽夺目的部分,赫哲族人们通过即兴填词创作了一大批民间歌曲,包括摇篮曲、赫尼哪小调及嫁令阔等。嫁令阔一般在渔猎、集会、跳舞时演唱,男女之间倾诉爱慕之情亦会选用嫁令阔,嫁令阔具有情感真挚、旋律优美等特点,能给人带来海浪般的感受,使人脑海中呈现出浪花浮动的景象,这与赫哲族的生活环境、发展背景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
赫哲族嫁令阔曲种丰富,包括悲调、喜调、酒歌、叙事歌、猎歌、新民歌等,其中,渔猎歌有《富饶的大河》《打雁歌》等;萨满歌有《谢神歌》《请神歌》等;古歌有《鸟儿歌》《迁徙歌》等;喜歌有《上北京》《金色的太阳》等。多数情况下嫁令阔以独唱形式表演,曲式结构通常为单句乐段,节拍较为规整,以3/4、4/4 节奏节拍为主,结构较为简明,根据环境及心境即兴演唱,由于赫哲族无文字,所以流传下来的歌曲较少。
嫁令阔的音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真性情,歌曲能直抒胸臆,唱出人们的心声,极具灵动性及自然美;二是自由,嫁令阔句式可长可短,并无固定程式,这为演唱者自由填词提供了空间,歌词大致分为上下两句且衔接紧密,内容有重复性;三是生活性较强,因为多数歌曲与赫哲族劳动、感情等生活状态有关,所以乐曲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雪上飞橇、水上泛舟均能给词曲创作提供灵感;四是有文学气息,《赴国宴》《金色的太阳》等乐曲首句起兴并引出下面的内容,此为诗歌常用的创作手法,使用比喻句作词是嫁令阔生动传神的重要因素,如“渔船是大江的翅膀”等,蕴含民族文化哲思,同时,字词的重复有效增强了乐曲的传唱性,如“南边找,北边找,东边找,西边找”等。
对于赫哲族人民来讲,嫁令阔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劳动的伙伴,《织网歌》《渔歌》《猎歌》等均是在劳动中创作的歌曲,用歌曲排解劳动的疲劳与生活的艰辛;二是反抗的武器,在旧社会,赫哲族人民生活困苦,嫁令阔记录了生活的辛酸以及人们的抗争情绪,成为赫哲族反抗压迫的武器;三是人生的课本,从摇篮曲到萨满歌,赫哲族嫁令阔贯穿人的一生,无论是高兴还是难过均可唱起嫁令阔,民歌具有启蒙教育的功能,内含自然、节令、宗教、生活、历史、美德等方面的内容,能带给人们启发,助力人们成长;四是恋爱的工具,爱情是嫁令阔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如《江上情歌》《迎归歌》等,可以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赫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渔猎文化对赫哲族影响深远,这使其民歌具有代表性,人们从生活、情感和劳动中获取创作灵感,创作出丰富的民歌作品,这些作品在时间的积淀下成为民族音乐艺术文化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赫哲族无文字,能够演唱古老歌曲的人越来越少,但嫁令阔旋律简单、朗朗上口,能灵活填词,这些优势使嫁令阔猎歌、渔歌、摇篮曲等歌曲类型传承至今。嫁令阔音域跨度不大,通常为八度,属于典型的五声音阶,具有宫廷乐风格,与草原歌曲的豪放风格有所不同。赫哲族人民经历过苦痛的岁月,无论是自然环境的考验,还是封建社会、抗日战争等苦难的历史,均未能阻止赫哲族人民歌唱,他们用凄婉的歌声抒发压抑的情绪,用欢快轻柔的歌声表达对生活的喜爱,歌声乘着江水流传至今,江水不变,赫哲族对嫁令阔的热爱就不会改变。
虽然赫哲族嫁令阔历史悠久且深受人民喜爱,但依旧在传承与发展上面临困境,这些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料搜集整理任重道远,因为赫哲族无文字,所以歌曲多为口传心授,能够演唱古老民歌的艺人不断减少,留住历史的声音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二是嫁令阔传承需要形成合力,建设协作共进的传承体系,当前,该体系不够完善,社会力量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有碍赫哲族嫁令阔传承;三是以赫哲族文化为背景创作的新民歌有待提高知名度,乐曲传播方式亟须创新,传承渠道亟须拓宽,这样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接纳嫁令阔并参与到保护与传承嫁令阔的队伍中。
黑龙江省需在保护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围绕嫁令阔的传承制定资料搜集与共享方案,组建专职团队深入基层搜集与嫁令阔有关的资料,包括演唱方式、创作背景、曲调结构等,为精准还原嫁令阔提供依据,为使资料能够共享,并满足嫁令阔研究需求,政府部门可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服务终端开设嫁令阔资料共享窗口,为资料调取、充实、更新给予支持,达到保护与传承嫁令阔的目的。除乐曲资料外,赫哲族生活环境、乐器、饮食等方面亦是资料搜集整理的重点,这些资料可以协助人们更好地解析嫁令阔的内涵,进而将经济、自然、语言、习俗等因素转化为传承与研究嫁令阔的动力,使研究资料更为完整,使嫁令阔的音乐形象更加立体。为了使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嫁令阔,赫哲族聚居区可创建历史文博馆,负责保管与展览具有赫哲族生活气息的文物,如传统民族乐器、渔猎工具、服饰等,营造传承赫哲族嫁令阔的人文氛围,帮助人们了解赫哲族,在此基础上解析嫁令阔的内涵哲思,使人们对嫁令阔所承载的音乐文化产生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赫哲族嫁令阔资料搜集需与研究同步,要对资料加以分类,从摇篮曲、萨满歌、悲歌等类型着手,利用资料进行专项研究,使资料得到充分利用,深挖其中的人文价值,为嫁令阔传承铺平道路。
赫哲族嫁令阔的传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社会角度来讲,有关主体可在公园、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播放嫁令阔乐曲,还可将嫁令阔改编成广场舞歌曲、轻音乐,为在不同场所传播嫁令阔提供支持,使嫁令阔与民众密切互动,也可在冰雕、雪雕、绿色园林景观等客观环境中巧妙渗透嫁令阔音乐哲思,发挥社会环境保护与传承嫁令阔的作用;从教育角度来讲,可将赫哲族嫁令阔视为音乐教育主要部分之一,为不同年龄段的求学者了解嫁令阔搭建平台,依托教育体系播撒热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种子,为嫁令阔走进人们的心中疏通渠道。其中,高校作为培育优秀音乐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肩负传承嫁令阔的重要责任,高校可整合嫁令阔相关资料并开发特色课程,确保嫁令阔教学更具系统性与科学性,为赫哲族音乐文化的流传推广给予支持;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讲,可在利用赫哲族传统文化开发特色文旅产品的过程中渗透嫁令阔,将嫁令阔学唱等内容设计成体验类文旅项目,还可通过再现嫁令阔歌词所描绘的场景为游客泛舟江上、徜徉雪海提供条件,使游客真切体悟赫哲族文化内涵,引导更多游客关注嫁令阔,为嫁令阔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提供有利条件;从生态保护角度来讲,黑龙江省作为赫哲族的聚居地,需注重保护水源、森林、雪原,营造生态化的嫁令阔传承氛围,同时,生态保护需与新农村建设、古村落保护、脱贫攻坚等政策相结合,通过设计规划达到保护嫁令阔文化的目的,使自然环境具备让人们感受嫁令阔艺术魅力的功能,在良好的人文历史情境中传承嫁令阔。
新民歌赋予嫁令阔新生机,它是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的产物,亦是新时代审美观的艺术结晶,既具有古老嫁令阔的人文气息,又具有时代感与发展性,可以吸引新生代人群关注与传承嫁令阔。基于此,嫁令阔新民歌传播形式需要不断创新,例如,可邀请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头部自媒体人演唱或改编嫁令阔,凸显嫁令阔朗朗上口、歌词即兴、曲调结构简单等特点,为提高嫁令阔新民歌传唱度助力。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国网民超9 亿,多数网民用移动设备上网并浏览信息,网络具备快速传播信息的能力,嫁令阔传播需积极与网络对接,使新民歌更快地被人们了解,拉近嫁令阔新民歌与民众的距离。再如,嫁令阔新民歌可与热门影视剧推广、综艺节目、手游联系起来,提高在民众中的曝光度,借助电视节目及游戏的热度传播嫁令阔,同时,通过民众的反馈明确大众的喜好,为嫁令阔新民歌创编提供依据,使嫁令阔民歌创编推陈出新,发挥嫁令阔紧密联系生活及个人情感的艺术优势,使嫁令阔成为记录时代声音的载体,在新时代审美观的指引下获得传承与发展。
其一,保护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文化根基,使优秀文化成为凸显民族特色、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动力;其二,在传承嫁令阔的同时丰富民众文娱生活,使嫁令阔成为充实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食粮,为建设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提供支持;其三,通过传承与保护嫁令阔整合文化资源,这对研究赫哲族民族艺术文化、民族历史、语言文字等有重大意义。基于此,为使赫哲族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能获得持续传承与发展,研究嫁令阔传承方略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赫哲族嫁令阔的传承与发展对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及维护文化根基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注重保护与传承赫哲族音乐文化,在此基础上加大资料搜集与共享力度,发挥线上档案、文博馆的资料整合优势,引领社会各界参与到嫁令阔的传承活动中,健全嫁令阔传承体系,使文旅产业、教育领域均为嫁令阔的传承贡献力量,同时,多思路传播嫁令阔新民歌,让嫁令阔发出新时代的声音,成为记录新时代生活与人文情感的载体,助推赫哲族嫁令阔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