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
(滁州市扬子路小学 安徽滁州 239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其彰显了民族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继承与发展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它把中国各族人民牢牢地凝聚在一起,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向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既岁月悠久,又博大精深,其中既有好的优秀文化,也有腐朽的文化,而国学就是其中的精华。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了历史五千年的沉淀打磨,其价值不言而喻。经典国学作品中更是包含了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其有很大的学习意义,对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如果把知识比作房子,那么语文就是房子的基脚,只有语文学好了知识才牢固。在小学生对于国学的认识与小学语文教育密不可分,将国学与小学语文课堂相结合,有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国学教育展开探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把国学当成爱好,把国学渗透到小学生感兴趣的事情里。对于小学生来说,国学可能比较抽象,他们不能理解国学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把国学具体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国学知识。
小学是学习汉字的黄金时期,把国学教育渗透到汉字学习中,再通过画画的方式展示汉字,让小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奇妙的同时,领略国学。例如,在教学休息的“休”字,教学时就可以画一个人依靠着树。学生看的时候就会想到人倚木是为了休息。再如早上的“早”字,画一个日一个甲,甲像人的脑袋,日代表太阳,太阳在人脑袋上,即表示早。相信用这样的方式一定能让学生喜欢上汉字,喜欢上国学。
大多数学生学习古诗要么死记硬背,要么不经过大脑思考随着自己的心意去理解。用这些方法背古诗时,就算背熟了记忆也不深刻,即使能背熟,学生也没有成就感。渐渐地,就会对古诗失去最初背诵时的新鲜感和满足感,甚至对古诗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可能对语文这门课程也失去兴趣,这时候想要他们了解国学就比较困难。如果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教学古诗,将使学生重拾对古诗的兴趣,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歌,教师可以把古诗改编成歌曲放给学生听,由于一般古诗改编的歌曲都是采用韵语形式,旋律动听,音乐性强,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记忆。学生不需要刻意去记,就能背下来,从中获得了快乐,也提高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就很乐意去了解古诗,从而也潜移默化地了解国学。
动画片对小孩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动画片里动物与植物是会说话的,有的人是会魔法的,东西是能变大变小的,动画片里的故事往往充满了奇思妙想,且简单易懂。孩子从出生起就对世界充满了疑问与兴趣,随着慢慢长大,他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广阔,其爱好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对于世界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于自己的疑问,有时能在动画片里找到答案。上课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播放有关的国学动画片,如二十四孝经典国学动画片等,通过观看相关动画片,小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形成良好的品德,从而推动国学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要想一些新奇的点子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国学。
字谜有很大的趣味性。中国汉字妙趣横生,其一撇一捺都是故事。把汉字巧妙地拆分结合可以组成一个全新的汉字。在语文课堂上,出几个字谜,如一百减一,猜一个字,答案是白;久雷不雨,猜一个字,答案是田;口字左右平均分,猜一个字,答案是中;口字上下平均分,猜一个字,答案是日。课上花几分钟让学生抢答,给答对的人奖励一朵小红花。这种方式对小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加,开动脑筋。学生在猜谜语过程中接受知识,锻炼言语表达能力。字谜使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对国学学习产生兴趣。
故事对小孩子有很大吸引力。孩子在听故事时,会把自己的生活与故事联想在一起,把自己带入角色中,从故事中学到的往往比现实中的要多。这是因为故事更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语文教学中可以把国学融入故事中讲给学生听,如孔融让梨。古时候有个叫孔融的孩子,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四岁时就能背很多诗,人们称他为天才。他懂得孝敬父母,是个有孝心的孩子,家里人都很疼爱他。有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回来,把最大的梨分给了孔融,可孔融却拿了个最小的,问其原因,孔融看着父亲说:“我是弟弟,应该吃小梨,要把大梨留给哥哥;我是哥哥,也应该吃小梨,把大梨留给弟弟。”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结合《三字经》,让学生们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等礼貌行为,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基本的道德常识,也使学生产生了想要了解国学故事的想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自己姓氏的来源,以及关于姓氏产生的故事,从而引入《百家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探索,激励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也是探索国学的途径之一。生活中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影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善于发现。比如走进食堂,看到标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句话的出处,了解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国学,学习兴趣必不可少。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国学的图片或视频,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自然就会主动去了解其来龙去脉。例如,教学小古文《司马光》时,可以针对此类故事,为学生介绍更多写儿童聪慧的小古文,如《曹冲称象》《孔融让梨》《杨氏之子》等,通过播放有关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读一读相关国学的小故事。
“记忆力竞赛”即教师指定一篇诗词,要求全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记忆,到时间后自愿上台背诵,看谁背的最快最准最好,第一名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既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每月一背”是指每月给学生补充一篇经典国学小篇目,鼓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背诵下来,对完成的学生进行奖励。“每日一练”是指利用写字课时间,带领学生书写国学小篇目,写一首诗或一首词,这样既练习了写字,又间接地学习了传统文化。
将国学教学融入到教材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里。例如,学生刚开始识字写字时,教学不要只局限在字的学习中,可以借由一个字,为学生打开学习国学的窗户。比如指导“大”字书写时,引导学生观察“大”字的形状,联系盘古开天辟地时顶天立地的身姿,引导学生从神话故事中明白写字如做人,也要堂堂正正的道理。又如学习课文《秋天》中的句子“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时,可以联系相关诗句带领学生一起读,了解大雁书信寄相思的传统文化,设置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
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体会中华语言之美的重要方法。朗诵不仅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文本,而且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氛围下的学生更加积极乐观。
朗诵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古人交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和精神感受得到提升。教师上课前可以让全班集体朗读国学诗词或者国学短文章,学生通过朗诵理解国学,润物细无声,长此以往,国学便会悄无声息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
阅读,不是为了轻信和盲目服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比较。国学教我们为人,教我们处事,教我们明白人生的真谛,思考自身的价值。阅读国学经典,能跨越时空的限制,帮助我们实现与古代先贤面对面交谈。正如艾米莉·狄金森说:“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国学经典,学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聆听教诲。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到讲台上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读国学经典的体会以及对国学的看法。学生通过阅读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
语文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门重要课程,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国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重来看,国学在小学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人生的扣子要从第一颗开始扣好,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怎样把优秀的国学文化渗透进小学教育中,让小学生对国学感兴趣,主动学习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