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物,都是在争议中发展的,就像近期的ESG一样。由于油价与通胀居高不下,国际社会上对ESG评级与投资,也产生了很多不一样的声音,认为它们不仅没有实现引导资本推动绿色发展,还滋生了很多“漂绿”与套利行为。其中,最激烈的表达来自于特斯拉CEO马斯克。他说ESG是魔鬼的化身,ESG评级毫无意义。原因是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标杆,ESG评级不如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
数十年来,ESG发展迅猛,但在评级与披露上,因为标准不统一、披露复杂,又导致了短期内对传统能源领域投资的限制。终于,在全球发展变缓、矛盾层出不穷时,引起了大量机构与从业者对它的反思。
当然,ESG本质上作为一种引领资本与机构向善的“价值观”,虽然在发展中有争议,但大势却是确定的。它关注可持续,关注人与地球的和谐,更关注为此而采取的行动。短期争议,并不会改变这一大势。那在这样短期有争议、长期很确定的环境下,如何继续推进ESG传播?笔者分享两条建议:一是专注“用创新,创造积极影响”的故事;二是主动拓展S(社会)与G(公司治理)的传播。
先来说第一点。ESG早期,的确更多关注减少风险与破坏。时至今日,你可能发现很多企业在实践ESG时,还是重点关注减少碳排放,减少工程事故,减少质量问题等“消除消极影响”的举措,评级也是如此。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只靠限制、减少,更应是进取、突破,主动“创造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企业来说,只有这样才能将ESG战略与长期的增长战略融合。融合点就是用突破式创新,将ESG框架下产生的表面束缚,变为本质发展机会,打造出理查德 · 福斯特所说的进攻者优势,从而在日益复杂的可持续发展新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近期科罗娜公司推出了低碳易拉罐。它采用了力拓与美国铝业合作推出的创新技术,使铝的冶炼过程不会直接排放任何温室气体。要知道,力拓与美铝在常规意义上可是直接竞争对手。这个案例,直接展现了突破式创新所需的技术、产品与跨机构协作等要素。类似这样的积极创新,正体现了近期业界所强调的进取型减碳战略(如学者及政策研究者刘世锦所提)。ESG不只是少作恶,更应积极有为。
再来说拓展S与G两方面的传播。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舆论此前一直偏重双碳相关领域,导致很多人一讲ESG,似乎就默认为是讲在E(环境)上的进展,但S与G也是极重要的两个领域。这次给特斯拉ESG评级拖后腿的,就在于S与G上的问题(MSCI与S&P Global分别指出其在劳工管理与公司治理及产品质量上的不足)。
因此,企业的传播部门应当提升自己在这两方面的理解,并主动帮公司去挖掘公司及所在行业在教育、健康、安全生产等领域中的挑战与机会,并主动策划、推进传播。
还以上述低碳易拉罐为例,力拓还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生产铝过程中的社区投资、安全绩效、商业诚信、合规及透明度等S与G的信息,提供给下游客户。当然,曾有人跟笔者说:S与G方面的话题,大部分都属于没做好要去改进的,讲出来也不光彩,真的要去主动传播吗?要解开这个心结,恐怕只能重塑我们对于企业传播的信念——在这个公众不断呼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程的时代,我们能否突破自家宣传的局限,先起个头,引起公众对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那冷知识、非热点的关注与讨论呢?
有了这样的领悟与格局,ESG或可成为企业传播又一有力思维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