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伟,刘志强,吴殿鸣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和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教育理念就特别强调德行、品德教育,《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则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美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诸多国家的高校也已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德育教育探索,强化环境育人的隐性价值观培养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和认同。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不断强调道德品行教育的重要性,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和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为此,围绕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协同多方社会力量,达到理想的育人成效。行业企业是与学生专业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未来发展最具导向性和引领性,也是关联度、连接度最高的社会力量和资源,具有天然的优势,需要将行业企业有效协同至德才兼备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培养是相对于单一的高校主导的办学模式而言的,主要是指以市场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国内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度关注,形成了大学科技园、研究开发机构、科技成果转让、国家产学研工程、创办分校或二级学院、科技攻关项目、高校后勤社会化、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长期全面合作协议、校办(产业)企业模式、企业(行业)办学模式和校企股份合作等主要模式;国外主要合作培养模式有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合作协议教育”教学模式、日本“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加拿大的CBE 和工学结合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和韩国“顾客导向定制”模式等。
建筑类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具有技术与艺术结合、科学与人文兼具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以及社会服务性强、行业关联密切的特色,长期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特殊性,但其德才兼备专业人才培养的诉求又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当前对建筑类专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关注相对较少,有研究关注了建筑类专业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及问题,也有研究重点探究了建筑类专业的德育教育的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在德才兼备方面尤其是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依然较少。为此,根据建筑类专业特点,探讨其德才兼备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路径,以期丰富德才兼备人才培养实现方式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立德树人实际上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结合专业课教学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国家的要求和学校德育教育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最基本途径。推动优秀企业等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深挖育人元素,搭建育人平台,共同担负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
立足建筑类专业特色及其发展趋势,以德才兼备人才培养导向、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重点工作为契机,充分论证建筑类专业德才兼备人才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的机遇和需求,从理论层面对两者衔接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研究。引导建筑类专业主动适应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地方的需求,把发展德才兼备的建筑类专业优秀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差异化、特色化定位,创新育人方式,为社会、行业和企业提供更多优秀、高素质人才。为此,基于德才兼备人才培养导向及内涵,结合建筑类专业的实践应用特色及业务需求,提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融合平台协同、过程协同和人员协同的培养模式(图1)。
图1 建筑类专业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的“三协同”模式及其路径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和持续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以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人,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引导人,不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根据不同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进行主流价值引领,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与此同时,学校的思政课和专业思政教育资源,还可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积极开展“引‘德’入企”,引导符合时代精神和方向的企业文化的塑造。
2.协同优质企业平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
遴选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党建工作先进和负责任守信誉等优质建筑类行业企业,充分发挥其平台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及了解国情,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在社会熔炉中锻造品格、在搏击风浪中增长才干,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企合作培养,应重点借助标志性科研实践项目影响力大、水平要求高、服务功能及创新能力突出等系列特点,代表了行业顶端建设水准、学术最前沿,发挥其培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快速等显著优势,在拓宽学术素养、服务地方和技术信息视野的同时,在学生专业意识、职业导向和敬业精神培养上效果更为显著。
3.充分发挥重点建设实验、实训平台的资源支撑作用
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心项目主要是指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为核心,以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为特征。此类重点平台带有政府扶植发展、优先发展领域和社会民生急需等鲜明政策导向,在优质团队建设、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技术设备建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集聚多方优质资源,是德才兼备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催化器。
探索建立协同育人制度,创新育人方式,调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的积极性,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确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后,借助优势平台,学校可以聘任企业政治素养过硬、业务精湛的优秀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和企业导师,补充学校工程实践教育所需的双师型师资,或作为定期的报告、讲堂嘉宾;企业通过聘请学校教师担任兼职工程师,同时补充优秀学生作为机动研究、规划设计人员,在扩充了企业的研发队伍和后备力量的同时,将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和价值引领等观念浸润入学生心灵。
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内,在明确德育前提和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借助认知实习、综合实践、设计师业务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在着力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应用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执业理念和认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协调好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实现德育教育校内外不断线。
推进方式可根据学生培养计划,结合实践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综合统筹“思政课—课程思政—校外思政”的衔接。以直接方式在低年级课堂进行思政课教育,在中、高年级专业课程开展专业思政,并邀请优秀企业知名设计师或专家进校教学或讲学,将价值引领和专业能力直接结合;将家国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和敬业精神,以不定期、见缝插针的嵌入方式通过校内课程思政与校外企业实习,营造育人环境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校企双方形成良性互动和互补,融贯学生的培养周期。
将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和模式,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和优势资源,聚焦到建筑类专业的德才兼备人才培养上,需要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过程、教学重点和制度保障方面进行有效设计,促进育人成效和成果的落实。
在2018 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强化德育培养,将企业资源、平台优势纳入到人才培养各环节。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深入开展研讨,引企入校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课程体系。坚持思政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专业思政之新时代使命渗透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培养理念中;有效发挥系列课程思政的教育示范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的竞赛和社会服务项目中实践思政的提升。
大力推广落实政治意识过硬、业务水平强和德行素养高的双导师队伍建设,学生同时从学校、企业得到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德才”双重指导。导师首先应具有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校内导师着力于专业知识教学和课程思政、校内实践辅导及职业发展探索等方面,企业导师选取校外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设计能力和强烈责任心的设计师、工程师,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养提升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
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要配套,以达到“学以致用”“环境育人”的协同。所谓配套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内容上的配套和时间上的匹配。内容上的配套要求所开展的课堂德育教育、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实习课程中进行应用和检验,实践思政、专业活动能够实现理论成果的提升;时间上的匹配即统一理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要保证其紧密衔接、全程育人,防止时间冲突和断线。
结合实践工程项目或纵向项目中的技术性、操作性强的环节,由校内外指导教师所组成的导师小组,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国计民生、社会重大关切及行业发展等方向和内容,确定教学实践内容、毕业设计方向及具体题目,在实践环节的学习中应定期提交实践学习计划,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定期交流、汇报进展,尤其要重点提升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着力增强思想认识、问题分析、批判思维、沟通交流和合作攻关等能力,并不断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真题真做、真题假做等形式,提升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设计服务能力和奉献意识。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应当为学生自身发展进行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品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工作成效会在校企平台得以体现或提升,也可以为企业创造所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应该发挥其对市场所特有的敏锐度及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优势,与高校共建共享就业市场,从而为学生拓展、理顺就业渠道,也为有效缓解当前的就业难问题,贡献企业力量。通过良好就业环境的营造,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提升职业信念和执业精神。
积极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引导政府逐步参与和指导,并强化监督协调和政策配套;完善法规制度,明确校企权责、义务,规范合作行为;充分发挥教指委、行业协会在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科学、合理且具有充分可行性的推进方案;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优化制定并实施与德育、校企合作等相关的专业评估(认证)指标体系,健全完善教育质量动态监督体系,探索建立并实施合作企业的评估或认证淘汰机制。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在新时代,只有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到德才兼备、品德第一才能真正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筑类专业学生作为优良人居环境营造、城乡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中坚力量,在精通专业知识、创新思维活跃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才能基础上,更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创新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深度融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立足爱国敬业、品德情操有针对性地开展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通过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来带动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本文探索面向建筑类德才兼备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与路径,对具有建筑类专业院校及面向行业院校协同企业、行业等社会资源,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进而满足个人、学校、行业、社会和国家等多方需求,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今后,对建筑类专业中培养模式的落地实施,以及与其他专业的结合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