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智慧交通构建的路径探讨

2022-10-30 02:40赵光辉
企业经济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交通转型数字化

□赵光辉

一、引言

呼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任务,从交通尤其是智慧交通领域切入,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关键堵点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未来十年将是决定我国交通运输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新十年的开端,践行数字经济赋能智慧交通建设的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已经初步体现了它的价值与意义,它既代表了深度推动科技创新,增强交通运输发展动能的创新思维,也作为提高交通运输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驱动力,同时还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为满足内需和畅通循环提供了行业基础支撑。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是一项丰富的系统性创新目标体系,在维度上可从城市交通、交通运输企业及交通监管治理等予以切入,由此“数字经济赋能”逐步成为综合交通运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重视交通运输系统与国家战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协同与平衡关系,同时在数字化新趋势中注重战略政策与人才的协调,强调数字互联趋势下各省(区、市)实际情况的区别与适配。从政策层面看,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还是最新颁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与《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均对“数字经济赋能”与“智慧交通趋势”给出了明确支持与大力建设的重要指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从优化升级路径、保障国内大循环角度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最新目标要求。

基于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快速推进与经济科技发展的不断变化,学界对于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数字经济赋能智能交通的认识也逐步从离散变为一致。在政策研究方面,目前更多地聚焦于深入实施上述的“两个纲要”与“十四五”系列规划,重点是为了加快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及重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综合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试点实施,探讨如何通过新时期的全面覆盖、统筹融合、上下贯通与软硬提升等手段,推动交通运输业态的现代化进程。从多角度与学术侧重点来梳理分析该路径是否贴合交通强国理论,分析数字经济与智慧交通的关系,相关指标体系研究则从针对性的具体案例中探讨了符合我国当下真实需求的交通运输发展态势与产业革新动因。上述研究对于推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基础设施数字化与交通运输转型一体化等给出了较多的理论支撑。同时,有案例佐证的有益论点论据,对本文进行拓展性研究有许多助益与帮助。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对于交通运输行业而言,如何高效地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及选择哪一些具体策略来践行交通运输领域的数字化变革是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从融入数字交通产业过程中加快交通数字化转型步伐与提高交通数字化转型水平两个维度来对宏观转型策略予以梳理与分析,并从过往交通数字化转型案例中寻找典型样板,从理论与实践案例着手,总结我国交通运输走融合数字化转型之路的必然规律,探寻数字经济赋能综合大交通的解决方案,助力实现更安全、更高效、更优体验和绿色低碳的一体化智能交通愿景,对于最终实现交通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二、数字经济赋能智慧交通构建的趋势分析

如今,在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引领下,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已经建设形成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网络,但融合不足、数字化程度缓慢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数字交通赋能并未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反而一定时点内降低了综合交通运输的运行效率。对这一问题,最新颁布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与《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均予以了关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着力推进一体融合发展,强调了在融入数字交通产业过程中加快交通数字化转型步伐的重要性与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要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促进交通科技创新。在加快转型的主导原因中,可从依托数字经济、聚焦垂直领域与关注解决方案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依托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交通产业转型

无论是“数字交通”还是“交通数字化”,其概念都与“数字经济”紧密挂钩。交通数字化是实现数字经济繁荣的一个有效手段。随着我国数字化发展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与普惠共享的崭新阶段,数字交通实际上已成为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拓展国内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可见,数字经济更倾向于目的,数字交通则更多地被理解为实现数字经济发展的策略之一,二者的主次关系清晰,从宏观层面看,数字交通也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具体而言,加快数字交通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数字经济关联,目前主要是从数字经济范畴中的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化效率提升三个方面来挂钩,其中又以数字化效率提升为最核心的产业价值。数字交通融合转型依托数字经济的宏观指引,在与传统交通运输产业的比较下会率先表现出高创新性的特点,即诸如综合数字交通调控系统、海陆空综合数字交通治理系统等创新技术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不仅大幅降低了信息周转的经济成本,同时其更强的渗透性也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出基于交通运输新业态视角下新的产品与新的服务与治理思路等,在当下及其可预判的未来均持续激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机活力,提升交通运输的运载效率,并以其优越的广覆盖性促进了交通产业集群内外部资源的高效整合互通,推动数字交通的各项生产要素更快地形成规模效应,进而通过释放数字经济体系下网络协同效应来拓展交通产业内外的经济增长空间。依托数字经济,在数字交通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将更全面地践行“数字赋能、创新发展”的转型思路。除了上述提升数字化效率以外,助力数字交通的数字化创新持续涌现,实现经济与创新双轨赋能下的数字交通平台化高速增长。以高速公路为例,以传统经济思维不利于各省(区、市)高速公路的互联网化、服务线上化及治理高效化。而以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切入,则可相对轻易地以低成本打破传统收费思维与行为模式下对高速公路自身经营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的桎梏,通过引入数字经济概念来从另一角度助力新时期高速公路的数字化建设与数字融合,保障高速公路私营收费站的经营效益,并且有助于辅助地方监管部门改变旧有治理思路,开拓视野来统筹交通运输产业的数字融合工作。

图1 数字经济与数字交通融合发展的逻辑关系图

依托数字经济概念,对于加快数字交通产业融合转型的意义还表现在数字经济本身的蒲公英效应,即与传统产业相比,数字经济主导下的交通运输参与企业不仅会培养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还会有动机有竞争压力地去培育一批批的新技术和新模式。这些人才和技术就好比蒲公英的种子,落在合适的土壤中会迅速地生根发芽,促进融合趋势下交通数字化的新旧动能转换,形成交通数字化融合的良性循环,并最终督促地方政府呼应数字经济,加速研究形成交通数字化融合趋势下的数字化监管与治理手段。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经济带来的数字交通商业化趋势,通过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与开源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的贯彻落地,在过去的交通运输发展建设周期中实质性地促进了共享单车、网约车及网络货运等新兴业态新兴产业的快速迭代,在经济层面保障了交通行业内数字经济效益与传统实体经济效益的融合共进。同时,利用这些新业态高效地匹配了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再平衡关系,合理地解决了传统交通运输行业内的主要争议矛盾点,以数字经济实现降本增效,以数据融合进一步促进交通数字化的产能提升。因此,全产业链条赋能的数字交通融合式转型,实现过程中的数据融合与统一、经济效益的融合统一、生产与价值体系的融合统一,进而释放转型路径中的增长活力,以数字经济的现代化优势,为交通融合数字化发展带来放大、叠加与倍增的赋能价值。

(二)聚焦垂直领域,构建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智慧交通

当下,交通运输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日新月异,在技术与具体应用场景等方面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变,其表现分为三个维度:一是传统泛行业数字技术转向交通运输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架构变化;二是常规通用数字使用场景转向垂直子领域的针对性数字解决方案的变化;三是由旧有单纯的硬件技术支持转向技术、服务与应用场景的融合变化。考虑到上述正在影响行业数字化趋势的变化,更深度地切入细分交通运输类别,聚焦垂直领域与产业精细化,是加快交通数字化转型步伐,保障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最新研判。呼应“聚焦垂直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态势,在政策上以《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 年)》为代表,其中明确的五年行动方案多次提到要大力推动融合式的“综合大交通解决方案”,对智慧公路、智慧机场、智慧城轨、智慧铁路、智慧港口等几大垂直应用场景予以重点关注。

表 交通运输行业“十四五”规划下的数字赋能融合目标

1.智慧公路。在公路数字化应用场景上,技术应以高速智能升级技术结合跨领域的数字信息架构,即打造“高速智能体”,建设形成“高速数字监管与治理”。通过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4 层架构来支撑构建公路数字化趋势下的信息数据采集体系、网络化的传输体系和智能化的应用体系,加快构建面向普通公路乃至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服务等全场景覆盖的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体系。2022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专用路就是智慧公路打造的成功样板,通过在急弯处设置100 余套弯道盲区预警系统,当车辆通过时预警主机发出前方会车语音提醒,智慧路桩依次闪烁箭头形状标识,同时低空照明设施开启,为驾驶者标出清晰的弯道轮廓线;在易结冰路段安装冰雪预警系统,当出现降雪天气时气象监测传感器就能迅速测算出降雪的厚度,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同时,搭建冬奥智慧公路监测平台,以数字化技术基本做到了可视、可巡、可控的效果。

2.智慧机场。围绕机场数字化的解决方案,目前的趋势主要集中于融合AI、视频云、大数据、IoT、ICP 等最新数字技术,围绕机场“运控、安防、服务”三大业务领域,构建“出行一张脸”及“运行一张图”的数字化牵头匹配场景化全面优化的升级方案,畅通旅客流和航班流,使得旅客出行体验、运营效率得到质的提升,高效支撑机场数字化转型建设。涉及的典型案例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运营。自2019 年该机场投入使用至今,它借助无接触式智能检疫查验设备、快速无感通关、智能机器人停车系统、机器人问询自助终端等数字化高科技应用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其数字化打造充分融合了其他交通运输领域的优势,并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北京大兴机场的建设、运营与调整升级的各个阶段,为其他机场建设提供了未来数字化智慧机场的成功典范。

3.智慧城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与运输,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体现在紧密结合的城轨云系统,横向融合数据,纵向创新业务,主要趋势是实现建设与运输安全、运营与运维效率以及出行与经营服务的全面提升。具体应用场景囊括了极简可靠、无处不在的运营通信网络和融合共享、高效敏捷的城轨数字平台,同时包括与行业合作伙伴、头部技术支持企业等联合打造的面向建设管理、乘客服务、运输组织、安全运维等领域的智能化创新解决方案。我国智慧城轨及其数字化迫切应用的对象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其特殊的政策倾向与区位地理优势促使其对城轨交通的数字化尤为关注,目前相关应用场景正践行先进的MaaS 理念,着力于解决服务乘客一体化出行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研究基于多元票务、生物识别、信用支付、多源服务、碳汇引领等前瞻性的数字内容与技术支撑,旨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轨智慧化服务能力,为域内受众提供联通、绿色、便捷、快乐的出行体验。

4.智慧铁路。以“铁路智能体”为技术架构,满足数字铁路多样化的创新挑战。相关技术趋势以AI 为核心,以云为基础,通过联接、AI、云、计算及行业应用的有机协同,构建开放、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判断和持续进化的智能系统,将高铁、动车及普通火车进行数字化拆解与再构,从数字层面打破三者的传统链接并形成崭新的数字信息流矩阵。同时,在该趋势的基础上,围绕智能装备、智能建造、智能运营需求,在数字铁路的细分业务领域与各级别铁路局、交通运输管理局引导下形成数字化创新,依托数字公路、数字机场的相对成熟经验,加速铁路数字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以北京冬奥的智能高铁为代表,一方面,数字融合技术考虑了空气动力学性能和综合减重技术,应用基于北斗的自动驾驶系统,实现冬奥高铁运行状态的最优控制,降低能耗以彰显绿色奥运理念,同时以静态验收管理系统强化该重点项目各环节的监督施工与应用进程;另一方面,利用高寒区块数字稳定技术确保列车在冰雪环境下高速平稳运行,运用TO 自动驾驶系统使时速350 公里智能高铁能够行得稳、停得准,使高铁运行更加安全,这是在聚焦垂直领域中数字铁路利用融合和数字化来加快交通运输转型的突出案例。

5.智慧港口。目前产业内以无人化集装箱、智能联调平台、船舶应急协同系统与大数据信息池组成了四大产业数字化趋势,全面助力港口数据信息的汇聚和交互,实现港口的全联接,支撑整个港口的运营和决策,并通过各种智慧应用实现港口业务系统的智慧化以及常态数字化。在数字港口的应用场景中,华为的数字技术成功助力天津港实现了智慧港口转型建设的1.0 阶段,借助智能水平运输系统、云平台、数据中台、网络、机器视觉、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产品及解决方案,推动天津港的智能升级之路迈出了标杆性的一步。在此基础上,华为以融合式综合数字化为代表的前沿数字技术正逐步推进天津港在岸桥工作计划、泊位分配、单船智能配载、智能堆场计划等场景的加速落地。

6.智慧物流。物流领域的融合数字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将物流服务全线植入智慧物流线上系统,打造仓运配一体化大票零担智慧化物流信息平台。利用物流网技术,整合区域内以及跨区域的运力资源,融合5G 与大数据技术进行货物管理、车辆循迹、车务管理、数据管理的全流程可视化。加快推动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又表现为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冷链及生鲜物流示范项目创建及构建互联网+生鲜农产品集约供应链三大数字化趋势,技术角度则已经表现出融入元宇宙、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走向。综合而言,当下的数字物流技术在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人在物流业的应用已比较广泛,区块链正在加速布局,元宇宙在物流业的应用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并给出一定的发展与试错空间。

如今,毕威高速公路在小天桥和天桥村,上方100多米的高空飞越而过,任桥下云卷云舒,鸟鸣风啸。当地人因此感叹:在天桥上面修的,是一条天路。并把李白的诗“天姥连天向天横”改成“天路连天向天横”,来形容毕威高速公路的壮美。

图2 智慧铁路项目的静态验收管理系统架构图

三、数字经济赋能智慧交通构建的问题分析

(一)交通数字化治理未能与时俱进

我国现行的交通数字治理策略及其体系面临来自数字化转型阶段的众多挑战。首先,处于交通数字化治理监督主体地位的地方责任部门对数字治理的内涵认识浅尝辄止,理论认知的缺失传导到治理实践中产生了较多水土不服的监管乱象,其中以对数字治理概念模糊为突出表现,未能理清交通数字化治理中数字化的治理与治理的数字化两方面含义的区分,同时相对落后的治理结构无法匹配数字创新技术平台、工具等带给交通运输产业的效率提升,出现了技术可行但效率滞后、获取数据安全等亟待解决的难题。从责任部门的角度看,问题的核心出在传统的治理体系、机制与规则难以适应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变革,无法有效解决交通数字平台崛起所带来的市场垄断、税收侵蚀、安全隐私、伦理道德等问题,在制度法规、标准规范、应用实践和支撑技术等方面落后于数字交通转型的技术变革与新旧业态变化。理论指导实践,对数字交通底层理论的重视不足,进而在具体治理实践层面权责不清、管理失当,治理理论与监管实践彼此脱节,最终从监管模式、治理方式和产业形态三方面造成了颠覆性影响。

另外,数字交通新业态带来相应数字平台的快速发展,逐步出现了一家独大、赢者通吃等市场端寡头格局。一方面,对应治理工作在相当长时间内轻视了平台化沟通与管理监督,未能依据新兴数字市场充分竞争原则与反垄断要求对相关平台予以惩处监管,造成交通运输这一民生重点领域出现数据隐私泄露、资本绑架民意、业务无序扩张及一系列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未能贯彻“治理先于发展”的产业监督逻辑,习惯于传统管理观念与旧有路径依赖,对新技术新业态新趋势加持下的交通数字化治理持有轻视、抵触等情绪;另一方面,交通数字化发展及其治理水平加速割裂,政府、平台及行业组织等多方在产业发展中的权责边界模糊,造成对数据转化价值的浪费、数据确权混乱、数据交流共享难以推行和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不健全等突出弊病,数字交通治理的基础逻辑在数据本身,而对底层数据的治理与监管缺失不断传导带来了产业内外的众多棘手问题。一些地方交通运输部门盲目地照搬照抄其他省(区、市)的治理经验,未能因地制宜地结合本地客观实情,未能加大力度解决新业态下的数字资源统筹调配,导致监管表面化、空洞化与形式化。以网约车乱象为例,监管责任单位对完善平台和从业人员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平台企业经营行为等工作的治理缺失,对相关参与主体合法权益、计价规则与数据统筹工作的保障不足,一度成为造成网约车及其背后社会问题不断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问题根源在于让数字交通的快速发展走在相关治理工作的前面,未加限制的产业内数字经济肆意进行过度市场化与非理性竞争,既是造成上述众多反馈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交通运输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快速应对的工作。

(二)对交通运输重点业态的认识与重视不足

交通数字化建设的中长期趋势可以降低成本,但短期趋势却需要额外投入较高成本,对这一矛盾冲突的错误判断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区域发展策略,也引申出交通运输数字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体现为未能合理兼顾短、中、长期转型工作,未能对业态转型过程中的主次权重进行科学规划。这一问题在城市交通建设层面反馈较多。其一,城市交通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与人财物消耗,在短期内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由此造成了部分省(区、市)战略性暂缓、放弃智慧城市策略下的交通数字相关布局,一味地将区域数字经济建设工作集中于高精尖产业,忽视数字基建与地方交通运输的数字化转型;其二,部分地区在贯彻城市交通改革的进程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政策理念、组织结构、人才体系与技术协同等层面进行体系化的改革,同时在贯彻数字交通的过程中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忽略了交通运输数字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盲目追求一些暂未真正落地的数字技术,其本质均在于被短期利益所裹挟,对交通重点业态的认识不足与判断偏颇;其三,在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过度依赖国外技术而淡化了自主进行数字化研发的远期优势,表现为引入的国外数字技术与数据信息系统因缺少与之匹配的运维保障而频繁地出现运营BUG 等故障,为城市交通的持续性数字化经营带来众多不稳定因素,产生业务停顿、中断及经济损失等挑战。

另外,数字业态下的认知缺失,使得交通运输的数字融合发展较难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产业内的数字经济建设及其商业模式选择依然需要持续探索。交通运输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核心还是以人为本,相关的技术生态与数据网络应用,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导向,而不是单纯推动技术迭代、以技术为主导,与用户真实需求相互脱钩,导致很多数字交通项目落地建成后用户无体验、无参与,未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社会效益与价值转化。另一方面,存在投资回报不确定、建设、运营与监管主体碎片化问题。以我国智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其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一般城市道路的智能化基础设施由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的智能化基础设施由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基础设施由省交通投资集团和地市交通投资公司分别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涉及监管高速交通违法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由高速交警或委托交通投资集团采购。这些组织架构的管理缺乏明确主导与多元主体结构,直接造成了颇为混乱的数字交通转型乱象,无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统一。对智慧城市交通的短视认知,同时又限制了以交通数字网联为典型的数字业态无法形成配套可行的评价指标,使得数字化产业规模无法实现价值闭环,产生了城市交通数字化的负传导效应,降低交通数字经济融合转型效率。

(三)缺乏市场化引导将导致矛盾加剧和利益失衡

“十四五”规划下,交通运输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更加强调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融合意味着打破矛盾与利益平衡,而恰恰是这两方面在相关市场化引导不足的前提下,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存在较突出难点:其一,交通运输数字化覆盖了多个具体产业形态与板块分布,对它们的业务管理需求、经营能力要求、数字融合转型与赋能等方面在推动时存在矛盾冲突;其二,在数字信息化规划与市场化引导时,如何合理兼容多个产业形态与板块的共性与差异,存在利益割裂与权重分配不合理问题;其三,交通数字融合根本上是以经济与社会价值为考量,治理角度对各产业形态及其数字化现状了解不足,在行业底层数据规划、数字化蓝图规划、建设指引路径、价值评价体系及预算规划等方面缺少市场化考量,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总量拐点、利润拐点与模式拐点三项挑战。数据推算显示:未来3-5 年相关产业总量将以每年3%左右的增速下滑;利润拐点集中于交通货运基础数据的技术服务商与网约车细分产业,正从过去的利润与规模双丰收转向利润与规模无法兼顾,在市场需求调解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转向利润收缩;模式拐点即从过去粗放式的快速增长调整到提升管理内功与产业转型,产业重心从之前的单纯数字概念与技术推动,转向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双轨制发展。可见,交通运输融合数字化随着参与竞争主体数量的持续增长,迎来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竞争的根本性变化,且在市场越发充分的调解与平衡趋势下面临更复杂的挑战环境。

缺失市场化引导,也为交通企业的数字融合增长带来前所未有的隐患。随着国家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融合数字转型过程中某些交通企业开始集中暴露“三不”现象。“不想”是囿于传统观念和路径依赖,对数字技术应用持抵触情绪;“不敢”是面对转型可能带来的阵痛期和风险,不敢率先探索,就地观望、踌躇徘徊;“不会”则是缺少方法、技术和人才以及成功经验和路径。“三不”现象致使交通数字化转型加速面临观念、制度、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组合挑战,其中观念上的转变、经济上的波动及市场维度的介入影响最为深入,同时也促使之前很多数字化实践不再适用。以海上货运数字化为例,传统端到端数字化可能适用于集装箱运输或邮轮,但不适用于不定期船舶。这种情况即要求数字运输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必须将市场思维与高科技数字技术的结合应用,统筹利益相关者。在船运整个产业链上的货运企业在实际业务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如从船舶运行数据、设备运行数据、检验检测数据、设备质量数据、货物物流数据到船舶能效数据等,但产业链上任何一方所产生的数据都只能描述船舶行业的某一个侧面,并不能描述船舶行业的全貌。如果在没有充分市场化引导下平衡其中的利益关系,结果就只会产生若干数据孤岛,限制数据流动与数据共享,产生缺乏互信、缺少标准、数据安全难以保证等矛盾,加剧数字业态内的“三不”问题。

四、数字经济赋能智慧交通构建的对策建议

当下,我国正面临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矛盾摸索期,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正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建成,实体经济加快发展,释放了超大规模的内需力量必须被消化,迫切需要借助数字化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特征来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现代化转型。提高交通数字化转型水平必然要解决各方面限制,直面传统冲突与矛盾,从而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体系加持下的交通运输转型高质量发展。

(一)打破传统限制,明确转型期交通治理结构

“数字化转型”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即开发数字技术,为创建一种强有力的数字业务模式提供支持能力的过程。数字化治理,则是强调政府治理下借助数据驱动、价值重构与技术监管创新等手段,保障以及激活数字业务模式平稳运行。综合过往案例与数据反馈,我国要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践行融合数字化治理,只有经历数字化识别、数字化连接、数字化激活的“三步走”,才能从根本上精准提高产业内全流程、全链条的效率。打破传统体现于在治理层面促使交通数字技术与交通运输经济效益深度融合,一方面帮助传统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在新兴数字概念的加持下,推动交通运输催生数字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目前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我国多数省(区、市)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还相对薄弱,在软件方面长期缺乏投入,政府牵头治理的整合数字监管工作,无论是从意识、组织还是技术领域,都存在诸多压力。

(二)呼应业态趋势,提高数字化融合效率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多次强调要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适度超前,解放思想,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与一流技术的交通强国。可见,交通运输视域下的融合数字化探索,要呼应政策与业态自身的趋势要求,在现阶段重点通过占主导地位的城市交通及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来保证数字化融合效率,为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提供动能,为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交通强国提供新业态、新科技的支撑效用。

关于智慧城市交通建设,融合数字化的首要工作是解决智慧交通趋势下网约车、共享交通等新业态的数据互通与安全问题,将一个个交通信息孤岛逐步整合到以城市交通综合数据平台为主体的大系统中。在举措上,鼓励城市交通新业态围绕司机主体的身份特征、车辆属性、行为偏好与信用历史等信息,由运营企业过渡到区域责任部门,由线下旧有信息转为线上信用数据体系,建立针对新业态核心即司机群体的数字化信用评级架构,以利于后续数据融合后分析得出反映地方城市交通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数。以智慧城市为例,一旦形成司机群体信息层面的数据化,也就能打通基础信息与数字路口之间的联系,提升城市各路岗对突发交通事件的甄别与快速检测能力,增强对各项交通违法行为的判断识别能力,进而提升城市路口路网的综合承载与问题处置效力。数据的归集与信息的打通如果没有后续融合与贯通的操作,也就很难真正赋能各业务系统,导致智慧城市交通的子系统子类别无法有效协作。

另外,“十四五”时期,智慧交通建设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是用户核心需求发生了变化,从管理、安全为重点转向以融合效率提升为重点,这客观上也是交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面临的一个转型方向。目前城市交通在主要城市已经建设了大量的外场感知、车辆监测设备和系统,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完成。综合而言,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交通进行融合数字化的发展重点,集中于优化现有数字设备与系统,深化数据应用与跨界数据融合,从而提升系统、生产运营乃至整个城市交通运行的效率。城市交通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核心目的始终脱离不开解决出行更快速、便捷、通行能力提升、安全监管、调度和管理更高效、违法识别和执法、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效率和收益提升等问题。借助融合式数字化,有助于城市交通建设提升城市道路路口和路段的通行能力,包括事故预防和快速处置能力,有助于保障公路水路、航空客运企业以及其他交通资产运营单位的降本增效。

(三)融入国家战略,促进数字化协同效率

新时期我国大力推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主要包括5G 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新基建时代已经到来,而交通运输也是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其中,与交通运输数字化相挂钩关联的多达5 个领域,二者的融合发展将极大提高协同效率,推动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尽快形成车路协同一体化交通模式,助推我国交通数字化转型建设在新时代挑战与机遇中寻求更高质量、更惠及人民的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则从最本质的市场角度对交通乃至智慧交通行业进行了重构。一方面,对无技术、无产品、无专业人员团队、无智能交通项目案例的“四无企业”予以市场化打击,消灭低效企业。另一方面,正本清源后扶持真正的交通科技创新与值得地方大力扶持的交通企业,用市场手段解决资源内卷问题,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鼓励更充分的市场竞争与交通科技竞争。

相关文件与指导意见都多次提及打造融合高效的数字交通基础设施,并强调其重要性。多个省(区、市)据此已率先开展了基于地方交通“新基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下的数字化转型计划,典范案例囊括了河南、江苏与广东等多地。其中,《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要求到2023 年域内交通新基建项目建设完成共计29 个,计划投资近50 亿元;江苏省相关文件公布规划,到2025 年完成存量公路数字智能化升级1200 公里以上,建成15 个智慧公路(含高速)项目;广东则力争到2022 年完成300 公里(或3 条)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完成800 公里航道的数字化改造作业。三个地区中,河南又以其超前部署的融合式交通数字化网络而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更为鲜明的示范作用,分别从数字公路与数字监管两个维度予以切入。围绕数字公路,河南全面推广新一代国家数字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工程成果,因地制宜实施智慧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管理服务平台和交通建设工程智慧管控平台建设,推动公路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即以郑州、洛阳为双核心,建设完成郑州至洛阳智慧高速公路、域内机场高速等数字化高速公路。同时,试点建设交通旅游融合、物流经营等主题式智慧化服务区,促进交通与文化、旅游、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新乡、鹤壁、周口东等智慧服务区。探索“智慧公交+自动驾驶+智能管控”车路协同一体化交通模式,发展智慧出行服务,完成全省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终端设备改造,推广道路客运电子客票应用。郑州都市圈实现客运智能化(MaaS)定制服务:在郑州、平顶山、鹤壁、焦作等重要路段、重要节点建设智慧普通公路,基本实现了普通干线公路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管理。综合而言,河南基于“新基建”战略融入下的交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可在域内重点探索数字技术与地区制度、区位经济发展条件及市场模式等的融合尝试,将来自不同维度交通数字信息予以深度整合,融合的核心是开放与共赢,以此起到更为精准的交通数字化转型示范效果。

五、结语

数字经济赋能智慧交通构建,关键在于“赋能”与“融合”。就我国各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看,融合的不仅仅是一系列密集颁布的相关文件政策,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前沿数字技术,融合的关键恰恰在于针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与市场建设水平,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环境,因地制宜地给出兼具包容与开放、突破与共赢并存的交通数字化发展之道。融合体现于交通运输新业态实践下将市场问题还给市场解决的实施方略,强调行业内的制度与技术创新都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论是智慧公路、智慧机场、智慧城轨、智慧铁路、智慧港口、智慧物流,哪一个细分应用场景,融合的意义都要明确效率的提升体现在何处。同样,融合亦体现于对效率与效益的正确判断,交通数字监管以管理、执法、秩序、规范为核心;而交通数字技术则以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为核心。融合即强调解决二者之间天然存在的矛盾,协调数字治理与数字建设的冲突,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梳理清晰,引导责任部门与生产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皆大欢喜的良性转型趋势。

数字经济赋能智慧交通构建,在新时期数字交通发展的新阶段要求下,重点是发力构建互联网+交通、物联网+交通、大数据+交通“三位一体”的智能交通体系,以互联网思维、数字化创新技术引领交通运输广泛化、数据化和智慧化。以互联网+作为应用,物联网+作为连接,大数据+作为支撑,这是交通运输融合式转型建设和发展的底层思路指引。以创新思路推动数字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强化依法治理,注重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推动城市交通运输业态在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创新,秉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民参与”的融合理念,保障交通数字化实现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目标。深刻认识交通运输融合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由交通行业发起鼓励统一市场的充分科技竞争,也是我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切实加快交通运输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下的数字化转型,开创交通强国建设新局面,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产业基础,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谋划行业样板,提供基于数字化趋势的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转型的源动力。

①《“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要求在思路目标上把握新时代新特点,明确“6 个更加”。《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等,提出了“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技术装备更加先进”等的发展目标。其中,多次提及了诸如“衔接融合”、“统筹融合”等关键词。

②《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中提出智慧公路建设行动、智慧航道建设行动、智慧港口建设行动、智慧枢纽建设行动、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交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标准规范完善行动七大类主要任务。

③《“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22 年2 月16 日)中总结了“十三五”时期航空物流发展成绩。2020 年货邮运输量、货邮周转量分别完成676.6 万吨、240.2 亿吨公里,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球年均增速2.2、6.5 个百分点。由此提出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降本增效为核心,坚持安全发展底线与智慧民航建设主线”的新时期战略规划。

④根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公布的数据,结合交通各细分行业的智能化情况,2011—2020 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总规模由420 亿元增长至1658 亿元,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化增长率接近20%。

猜你喜欢
交通转型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