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与北京艺术大会

2022-10-30 08:34
名家名作 2022年14期
关键词:艺专林风眠中西

黄 蓝

一、北京艺术大会的举办

林风眠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家,曾赴法国留学,回国后受到蔡元培的赏识,担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留学法国的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他希望在中国也能举办一场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展览。1926年3月,林风眠初步确定了艺术大会的时间和展览内容,并且开始筹备,他提出:“这次艺术大会将集绘画、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不仅是老师,学生的作品同样可以参展。”之后他确定了大会的名字为“北京艺术大会”,宗旨是追求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精神和素养。

北京艺术大会开幕时,《晨报》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展览期间,记者纷纷在艺术世界第六版专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报道和意见被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并出版。

北京艺术大会的第一次开幕式是在5月1日,但由于陆续还有作品从各地送过来,林风眠决定推迟10天,最终数量增加到3500件,对此《晨报》记者也进行了报道。

对于首场开幕式,《晨报》记者写道:此次北京艺术大会的所有作品都经过专家仔细挑选,审查,并对作品进行编号,数量共计有2000余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今日上午10点进行开幕式。

对于第二次开幕式,记者则写道:“由于作品数量还在扩充,北京艺术大会时间临时变更,决定11日开幕,原本学校准备了10个展厅,现在扩充到14个展厅。作品数量达3000多件,校园里会有路标指示,同时给每位参观者分发地图册,沿途小路种植鲜花绿草,景色优美,声乐系、舞蹈系的同学和教师将现场带来精彩表演。”

开幕式上,全体师生高唱校歌,随后教师代表宣读了艺术大会的口号:“打倒模仿的传统艺术!打倒贵族的少数人独享的艺术!提倡全民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提倡民间的表现十字街头的艺术!全国艺术家联合起来!东西艺术家联合起来!人类文化的倡导者、世界思想家艺术家联合起来!”

本次艺术大会共有14个展厅,包括艺术学院展厅、美术馆、会议厅、学院厅、公共教室、第一教室、第二教室、第三教室、左侧内教室等。每个展厅都采用混合展示方式,打破中西风格和格局的界限。作品不区分“山水、花卉、工笔”等类型,均标有编号,以免打广告。本次大会不仅展出和拍卖了齐白石、李苦禅、克罗多、陈师曾、林风眠等著名艺术家的名贵画作,初出茅庐的年轻学生的作品也同样受到关注。

本次艺术大会开幕式,从演出现场就已经体现出了中西融合的思想,不仅有古琴、琵琶、箫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还有西方歌剧表演。画家克罗多是林风眠从法国邀请到艺专任教的老师,他在开幕式中进行了长篇演讲,振奋人心。《晨报》记者认为,北京艺术大会最大的特色就是“打破中西的界限,不但可以看到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乐和西方戏剧的同台表演”。

本次艺术大会吸引了大批参观者,《晨报》写道:“艺术大会原计划是举办20天,门票一共售出了18000张,最终决定再延期3天闭幕,每个场馆都挂了一个意见簿,参观者可以畅所欲言,闭幕时每一本意见簿都写满了评语,可见参观群众对此次艺术大会的重视程度很高。”

北京艺术大会的举办无疑是近代中国艺术历史进程中的一大壮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这次大会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林风眠的预期,“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

二、林风眠对北京艺术大会的期望

首先,林风眠期望艺术大会能做到艺术的集中。从艺术大会的口号中就可以看出,艺术大会的目标非常明确:打破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让中国艺术家走出去,与全世界的艺术家联合,实现艺术的集中。“联合”和“集中”是林风眠对艺术大会的期待,这样的期待源于他“调和中西”的思想。林风眠认为,“绘画不应该过分强调中西的界限,中西艺术家不是对立的,不应该相互排斥,正确的做法是融合中西,寻找出艺术发展新的路径。”

1924年,林风眠等人在巴黎成立了“霍普斯会”,之后提出的《霍普斯会宣言》更是强烈体现出了“调和中西”“艺术集中”的主张。北京艺术大会的重要参与者克罗多宣称:“艺术没有国界之分,中国画、法国画、美国画等这类名词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分类是对艺术的限制,‘绘画’就是‘绘画’而已。”作为林风眠的得力外援,克罗多的这句话与《霍普斯会宣言》中的“在未来,中西方都会产生新的艺术,两方的新艺术亦可调和、再生,无穷无尽,这就是世界艺术未来的新生之路”是相通的,以林风眠为主的这批艺术家,希望艺术大会为中国艺术界带来新鲜血液,寻找出一条世界主义的创造之路。

其次,林风眠期望艺术大会能启迪民智。在开幕式演讲中他说:“此次北京艺术大会能举办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它给毫无生气的北京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普通民众根本不知道究竟何为艺术,也没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我认为艺术是‘人生’的,但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人生’,所以只能依靠极少数的先觉者,慢慢带领民众,一步步地尝试,在潜移默化中让民众知道艺术的伟大之处。”林风眠将艺术视为照耀在头顶的太阳,广大艺术家应该担负起拯救社会的重任。他在《为艺术而艺术》一文中写道:“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绝不是某一个人的,艺术家应该有相当高的修养,应该做大众的启蒙者,做社会的领路人,艺术是创造的精神,在这个混乱黑暗的年代,我们需要有创造力的人。”

艺术大会的一张海报上画着排排相连的床,床上是睡熟的人,图画的下方写着一行字:“艺术就像晨钟,准备唤醒睡梦里的人民,艺术就像太阳,在这个黑暗的社会给人曙光。”

林风眠对艺术大会寄予了厚望,然而当时的民众还不能接受这样“悬浮在头顶”的艺术,在谈到艺术大会参观者时,林风眠愤怒地说:“这些来参观的群众,什么都不知道,稀里糊涂,在留言簿上乱写乱画,甚至还说留恋展馆的模特,这就像你要请人喝酒,对方却偷你的酒杯一样,艺术大会应该是引导民众欣赏艺术,但现在看来还远远没有做到。”林风眠期望用艺术来拯救大众的理想,但在当时的社会中难以实现。

三、北京艺术大会受到的质疑

北京艺术大会除了没有达到林风眠的期望外,还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首先是来自艺术家群体的质疑。艺术大会的筹划者之一杨适生就提出质疑,他认为此次艺术大会没有出现太多有创造精神的作品,大会仅仅做到了作品数量的集中,只是把所有作品混合陈列出来了而已,杨适生对艺术大会寄予厚望,他希望大会能真正做到作品创造性风格的集中,但是这样的想法过于理想主义,在当时的北京还无法出现如他所想的集中性作品。

克罗多也承认了艺术大会质量上的不足,他说:“此次大会优秀的作品有很多,但坏的也不少,最大的缺点就是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激情,被压在了传统的方法之下,还是只会一味地模仿传统。”此外还有李朴园批评说:“老艺术家的确是无法再让他们做出改变了,但是青年艺术家应该好好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看看未来,不要只知道一个劲儿地跟着你们的老前辈走,要学会判断,别人走过的路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要有自己的判断。”朱应鹏也发文:“艺术大会就不应该加入传统古画、古乐,古画提倡归隐山林的思想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前进方向了,古乐家也只能替孙传芳这类人去‘润饰鸿业’,这是我们应该明白的。”

以上这些主张革新的艺术家认为,艺术大会并没有做到“艺术集中”,大部分的作品仍然在走传统绘画的路子,林风眠所期望的“调和中西”作品少得可怜。临摹传统是中国画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想要画家完全跳出传统进行创新是很难的。另外,“调和中西”的思想虽然在理论上具有重要价值,但实际操作不如“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更为直观、明确。

取西方绘画的长处,补中国绘画的短处,但是究竟哪部分算“长处”,哪部分算“短处”,具体又该如何融合,这个问题尚不明确。林风眠期望全世界的艺术家联合起来,做到艺术作品风格的“集中”,这样的想法只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当时中国艺术的发展之路还处于摸索阶段,林风眠自己的理论思想也在不断构建之中,融合中西这类模糊的概念无法指导广大艺术家的实践。

艺术家群体的质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林风眠还面对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北京艺术大会的举办引起了北洋军阀的警惕。艺术大会举办期间,校园里贴满了带有“打倒”字样的标语和口号,北洋军阀认为林风眠是在挑衅政权,此外,艺术大会上出现了全裸的人体像,艺专教师在教学中有时也会使用人体模特,这些都让北洋军阀大为不满,他们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林风眠,把林风眠举办艺术大会的行为看作是一场政治反叛。

一年前,上海美专的教师上课使用人体模特的行为就遭到了北洋军阀的口诛笔伐,孙传芳给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发去警告信,要求其必须停止使用人体模特。一年以后,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北京,认为北京艺专和上海美专一样,对中国美术界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要查封北京艺专。在“人体模特的风波”和“北京艺术大会”以后,林风眠的办学已陷入严重困境,北京艺专被强行查封,北洋军阀甚至派人追杀林风眠。

面对如此磨难,林风眠依旧身怀希望,他就像寒风中绽放的梅花,寒风越是凛冽,花香越是浓烈。1928年,林风眠发表了《致全国艺术界书》,他把笔杆和文字作为武器,继续着战斗,面对北洋军阀的重重压迫,他奋起反抗,从留学归来的那一刻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改革中国艺术学校,他身体力行,不畏艰险,不惧质疑,面对艺专被查封的现状,他哀叹道:“艺术运动刚见到希望的曙光,就被扑灭,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林风眠苦苦地思索着,冷静地观察、分析中国当时的艺术教育状况:“中国人缺乏艺术的熏陶,也缺乏艺术欣赏的趣味,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艺术失去了地位,前途可危,不堪设想。放眼全国经费充足,人才健全,成绩昭著的艺术教育机构有一个吗?在以前,无论多困难、人才多缺乏,但总归有个国立的艺术学校!然而,自从北洋残余军阀盘踞京都以后,蒙昧可怜的同胞们竟然当起军阀的走狗,把艺专说成是一无是处的东西,现在,这个唯一的国立艺术教育机关,也被他们蹂躏殆尽了!”

教育总长刘哲也对艺术大会提出质疑,他认为艺术大会口号中的“打倒”等词过于极端,会造成不良影响。1927年9月2日,刘哲约林风眠谈话,面对刘哲的质询,林风眠以艺术家的思维回答:“口号里的‘打倒’,是指铲除旧的思想,促进新思想的发展,用这两个字只是因为它们比较惹人注目,绝无别的作用。”在林风眠心里艺术是纯净、至高无上的事业,不夹杂任何世俗的东西。

1927年的北京艺术大会虽然使林风眠在中国画坛上声名鹊起,但也让他的政治处境走向了险恶。就像林风眠与刘哲的对话,体现出的是当时林风眠在艺术领域中的革命精神与封建意识形态之间的根本冲突。

林风眠的艺术思想深受西方影响,“反叛”是西方近现代艺术最为鲜明的特征,“反叛”精神与林风眠的文人天性相结合,成为他终身的艺术个性。但是,这样的个性让他在当时的社会寸步难行。他不谙世事,不懂人际交往,不关心政治,最后只能被迫辞职,南下去寻求新的庇护。他有一腔沸腾着的改革热血,政治生涯却屡屡受挫,他想为中国艺术寻找一条新出路,拯救那些被逼入死路的艺术家,但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深陷困境,他虽然奋起反抗,但最终还是被裹挟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诚如布迪厄所言:“文学场也是一个权力场,大部分的文学策略由多种条件决定,既关乎美学也关乎政治,既是内部的,也是外部的。”

20世纪初的艺术变革最终并非决定于艺术史内部的风格竞争,而是直指艺术史外部的权力运作。在艺术与政治一体化的历史逻辑中,理想主义的林风眠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碾压。

猜你喜欢
艺专林风眠中西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林风眠《静物·瓶花》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艺术家笔下的中西差别
丁宁原作品欣赏
中西结合
赵无极救恩师
西画东渐后的格局
理解彼此的差异
被遮蔽的张弦和北平艺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