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渊:安徽省散文随笔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协会员。热爱学生,热爱文字,偶有文字见于《博爱》《语文报·青春阅读》《思维与智慧》《职业教育》《自学考试报》《安庆日报》等报刊杂志。
《落花生》一文中,父亲以落花生比喻教育子女,要孩子们认识到花生这种平凡的食物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人生态度:“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曾取笔名“落华生”(在古文中,“华”同“花”),他喜欢花生的淳朴无华、默默奉献,这个名字也体现着他一贯追求的人生态度。
1927年,許地山从英国学成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宗教学院任教。他终年吃素,偶尔吃荤,常年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或者土黄色对襟长衫,头发总是留得很长,一点儿不像留洋多年的人,大拇指上戴着一枚白玉戒指,天天练习像钟鼎文一样的梵文。他的这种古怪行为让许多同学不解,在后来的集体生活中,同学们才逐渐了解他学识渊博,精通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种文字。
许地山在香港大学工作的那几年,所教的科目达十多门,他开设的“中国文学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后来老舍回忆,在英国时,许地山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和博物馆,上午八九点进馆,直到下午五点,关门时间已到,他才不得不一边喊“饿”一边踱出馆门。
在好友老舍的记忆中,许地山分外可爱,还鼓励自己写作。1924年,两人几乎同时赴英国留学,他们住在一处,许地山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粗纸账本写小说。老舍本来对文艺没什么兴趣,见许地山天天写得起劲儿,也开始跃跃欲试。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几段小说读给许地山听,要他提提意见。许地山听了说:“好呵,往下写吧!”这句话给了老舍很大的信心,他便一路写下来。
许地山还鼓励老舍说:“你看当今文坛,创作者人数虽不少,像是很热闹,可总是一种声气、一种格调。要打破这种局面,你有这份才能。你的经历、你的生活积累,好好利用,你是能成为一个大小说家的。”听了许地山的话,老舍便真的开始动笔写长篇小说了。
一年后,老舍的首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诞生了,在许地山的推荐下,上海《小说月报》刊载了这部作品,老舍从此走上作家之路。直接受到许地山影响的现代作家,除了老舍,还有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因为听了许地山的“近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的讲座,回来便发狠钻研中国女性服装史,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更衣记》。
许地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少有的通才,他不仅是作家,还是学者、翻译家,在梵文、宗教研究方面造诣精深;通晓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还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小说月报》的创办人之一;是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大师。
他这个人,这一生,也正如落花生那样,不虚夸,只默默奉献,如此才华横溢,却始终低调朴实。
[名段欣赏]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许地山《春底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