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祝波善
回首过去十年的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积极创新突破,实现了高速增长,行业规模取得了巨大的跃升。2012年行业营收规模为16171亿元,经过10年发展,2021年行业营业收入达到84016.1亿元,是2012年的5.2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国家也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建议。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受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市场监管制度的调整、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创新要求等方面的影响,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在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就。
行业内涌现出了一批富有标杆意义的创新探索实践,这些创新探索支撑了所在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提升,同时大大拓宽了客户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乃至对整个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意义重大。2015年以来,天强公司携手《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每年开展面向全行业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创新案例评选推介工作,每年侧重一个创新主题,在行业内发现并研究相关创新实践,然后向社会发布、推介。在从事这个工作过程中,愈发感受到设计企业面对新要求、新挑战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的强大动力。
回顾过去十年,创新发展是整个行业的主旋律,其中尤以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最为突出。
过去十年,是外部经济环境、行业监管、供需结构、科技进步等变化非常剧烈的时期,行业企业积极通过业务创新,不断升级服务内涵,实现自身的发展。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适应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改革要求的相关业务模式创新,以及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一系列新探索、新布局。
2021年,全国具有勘察设计资质的企业营业收入总计84016.1亿元。其中,工程勘察收入1103亿元;工程设计收入5745.3亿元,近十年来年均增长为7%左右;工程总承包收入40041.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1.13%,占据行业比重高达47.7%,成为行业主要收入来源;其他工程咨询业务收入964.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5.4%,近年来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20年,住建部首次将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纳入统计范围,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开始成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新业务板块,2021年全过程工程咨询收入63.4亿元。近10年来,行业内业务发展呈现多样化,告别过去勘察、设计业务为主的发展模式,满足市场的需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日益多元化。
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创新取得突破。近年来,行业主管部门持续鼓励工程组织模式优化,大力推行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等,勘察设计单位的主营业务逐渐由传统的单一勘察设计业务向覆盖工程建设产业链全过程的设计、咨询、项目管理、总承包等多元业务模式升级。
以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业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迈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14年以来,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加大工程总承包推行力度。倡导工程建设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有实力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并调整招标投标、施工许可、现场执法检查、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管理制度,为推行工程总承包创造政策环境。工程总承包业务收入也从2012年的10751.8亿元到2021年增长至40041.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7%。从历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发布的工程总承包营业额排名来看,企业推进工程总承包业务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与发展。2013年,仅有85家企业参与排名,第50位企业工程总承包收入为0.46亿元,到2022年有198家企业参与排名,其中第50位企业工程总承包收入为43.6亿元。头部企业的营收也从18.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36.6亿元。2022年排名中年营业额突破100亿元大关的有19家。
与此同时,得益于建筑和市政领域工程总承包的大力推广,建筑和市政设计细分领域的总承包业务得到长效发展。其中,建筑设计上榜企业数量明显增加,2013年排名中仅有4家建筑设计单位上榜,到2022年已经有21家建筑设计企业上榜。随着总包业务的发展、业务需求的改变,以EPC为主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模式不断往上下游延伸,在服务范围、合同签约机制、定价等方面都有所演变,形成多种模式,如EPC+F、EPC+PPP、EPC+BOT、EPC+M、EPC+O+I等各种延伸模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以更好的服务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和品质。
2015年1月,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在2015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注册建筑师负责制”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执业范围和服务内容、责任、权利、义务,逐步确立建筑师在建筑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建筑师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的主导作用。2017年,明确提出发展民用建筑工程全过程建筑师负责制。上海、北京先后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随着试点项目的深入推进,设计企业以建筑制负责制试点工作为契机,延伸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容,提升设计价值,转变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区域整体开发设计总控模式;积极推进建筑师负责制与EPC工程总承包融合发展,形成在建筑师负责制主导下的“A+EPC”模式,更加有力地提升了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链条的主导权。
2017年,我国在8省(市)以及40家企业推进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22年8月,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共计1209家,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数量正稳步增长,试点地区逐渐增多,企业类型也不断丰富。根据全过程各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据,2016—2020年间,各省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工程共计超过2000项,并且仍在快速增加。时至今日,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试点时期已经结束,进入全面总结经验得失、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政策引领、示范地区和项目样板引路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也在原来的“1+X”模式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创新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形成了与多种建设模式融合与创新:与建筑师负责制融合,借鉴“援外DBB”模式,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同时建立我国的“招标图”制度,形成我国的“新型DBB”模式。据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建筑师负责制模式取得3.1亿元营收。与工程总承包模式融合,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创新实践,为工程设计行业未来推进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拓展以及业务转型升级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积极探索设计业务与数字化融合创新发展。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用户经济、社群经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单纯提供设计或以设计为主、两端延伸的行业服务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受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企业内部业务模式创新发展越来越多样化,行业服务模式从过去的单一传统设计业务向一体化、集成化、数字化发展。设计企业正在积极构建面向工程建设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整合BIM、CIM、GIS等核心技术,探索BIM正向设计、BIM全过程咨询、BIM+GIS等新型服务模式。2017年初,中信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创新性地提出“中信智能建造平台”构想,针对传统工程行业痛点,通过一个平台、一套数据,实现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可视化、在线化,有效控制项目建设成本、工期和质量。同炎数智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坚持“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智化服务首选集成商”的定位,聚焦全过程工程咨询+BIM,将多年全过程工程咨询实践经验与信息化技术融合,打造工程咨询整体解决方案。
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工程设计企业通过用户付费、租赁等创新模式,探索寻找新的盈利点。比如,面向城市、交通、建筑、工厂领域的数智化集成解决方案,部分设计企业围绕自身核心业务,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通过研发关联的数字化产品增加既有业务附加值,或者将产业链扩展到下游运维环节,实现了价值创造。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公路大数据这项核心资产为起点,开发“BIM+GIS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公路智建BCM3.0)”等数字化产品。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现已完成厂级智慧水务管控平台的建设,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分为电脑端、网页端和移动端,主要功能包括模型视图、实时监测、智慧曝气、数据报表、巡检管理、缺陷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视频监控、报警管理等。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智慧水务领域打造了综合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城市水务”“流域水利”和“区域水环境”三大类。“城市水务”解决方案贴合市政水网生产运维和集团化管控的需求,“流域水利”解决方案聚焦大中型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引配调度,“区域水环境”解决方案重点满足区域性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
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我国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设计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和行业转型的要求,积极通过管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效率,改善企业的资源整合方式,着力推动发展模式、组织模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创新,以更好地为业主服务,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开创新的业务模式和领域,从而实现持续有效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企改革。行业内一批混合所有制试点企业积极推进改革,引进外部战投、内部骨干员工持股,提升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助力企业加速转型升级。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推进,国有设计企业在内部治理机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国有设计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已经逐步从“被动完成改革清单”走向“提效赋能”的新阶段。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形成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不断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在薪酬分配方面,形成企业工资总量的增减与企业经营效益紧密关联机制,关注科研人员、数字化人才以及推进业务创新方面人才的薪酬分配机制,更加关注激发新群体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从发展模式来看,设计企业与资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2012年,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首家以工程设计咨询为主业的企业成功登陆IPO市场,加速了行业资本化的探索步伐,截止到2022年9月底,业内有41家以工程设计咨询业务为主的企业实现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突破。与此同时,业内企业并购重组整合的步伐加快,通过跨行业并购,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产业进行资源重组,形成更加接近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模式,在专业和产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收购,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增加了节能机电工程、能源管理信息化与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间接入股UCloud(上海优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军数字云计算平台。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的契机,引进与企业业务创新发展相契合的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从而推动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业务创新的发展推进,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内部的组织变革,以更好地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变革。围绕中台能力的搭建,推进协同经营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在理顺市场部门、区域机构、业务部门在协同经营体系中的组织架构、协同关系与功能定位;提升数字集成管理能力,统一构建内部数字化管理平台,尤其是在内部管理体系方面建立市场营销、项目、人才、财务相互流转和打通的数字管理平台。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的事业合伙机制,拓展更为广泛的价值共创伙伴圈(其中包括内部员工、外部合作伙伴),不断完善内部的决策、管控、协作、赋能的组织体系。为实现区域资源的集成与协调,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组织调整设置区域中心,形成区域协调机构,促进市场划分,强化区域市场协调,整合区域内的既有分支机构或外部设计单位,发挥协同效应,解决市场资源的集中,最终总部与区域机构协同发展,实现多层次市场覆盖,走向大集成发展。
随着行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成熟发展,在新的行业环境和形势下,勘察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不再单纯聚焦于管理角度,而是开始从人力资本经营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强化推进对于员工的权益性激励,很多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探索与尝试针对核心人才的权益性激励与发展机制,内部创业平台、合伙人及股权激励等多种方式被广泛关注。自2016年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联合发布《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部分央企开始试点分红权激励后,逐步被央企下属的设计企业重视。
持续推进精益运营管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设计企业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转变,主要表现在管理数据化应用不断得到强化和推广。通过“数字技术+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构建企业智慧大脑。当前,设计企业推进精益运营管理的核心主要围绕经营与项目管理系统及协同生产系统的建设运营。项目管理和经营管理系统能够实现项目管理全过程信息化,在项目报批、商务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生产管理、成果与过程记录、项目收付款、项目成果管理等方面实现相关流程与服务的接口集成与打通,实现了利用底层项目运作数据,通过数据联动分析实时了解整体项目运作状态,促进项目经营信息的共享、交流、处理效率,最终达到增强企业营运效益的目的。协同生产系统核心在于整合设计及流程管理,搭建的项目设计与管理一体化的集成平台,为实现设计作品向设计产品的转化提供可能。例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工程总承包趋势推动下,打造了基于致远互联协同运营中台COP的EPC协同管理平台,对内部管理与协作模式展开数字化重塑。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业务系统层面打造了生产管理、运营监控、战略决策三个层级的管控系统,实现了生产管理信息化,同时落地了经营、财务、人力、科技的四个统一管理,并尝试利用数据辅助部分经营分析和决策。
过去十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内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增长,2020年达到2.4%(发达国家水平为3%左右)。2010—2020年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科技活动费用支出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在2%—2.7%之间波动,“十三五”时期科技活动投入年均增速达28.8%。科技成果转让收入(包括提供专利、专有技术和科技咨询服务的收入,以及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合营、利润分成等方式取得的收入等)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稳步增长,到2020年达到3.3%。2020年末,设计企业累计拥有专利185478项,占行业比重61.8%;新增专利35932项,年增长29.1%,行业比重为58.4%。累计专有技术37038项,行业比重为61.3%;新增专有技术5386项,年增长率20.9%,行业比重为58.7%。
面对新技术的冲击,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展现出“顶天立地”相结合的发展态势。“顶天”是指瞄准市场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向产品化、产业化发展;“立地”主要是重点聚焦基础能力,通过工程技术与BIM、CIM、绿色低碳、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将非标准服务标准化,推动工具升级与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更加追求结果导向,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围绕主业,以传统业务领域长期技术沉淀为基础,围绕新场景,融合新技术、新工艺推出技术产品,最终能够带来经济产出,或解决行业、市场发展痛点,实现创新科研成果在市场的快速转化。
在绿色低碳领域,设计企业围绕绿色、低碳,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以及推进围绕低碳的咨询服务模式创新,以解决客户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高耗能、高排放的问题,从而提升服务价值。例如,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把握绿色建筑政策机遇,不断强化检测检验认证研究投入,推出低碳绿色效果验证服务,又称公信服务,为不同类型特征的城市提供应对“双碳”挑战的全流程、综合、定制化组合的绿色科技创新服务。近年来,公信服务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25.8%,2021年业务营收达到2.1亿元,成为企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旗下子公司持续多年投入新能源相关技术研发,成功自主研制出装配式支架系统以及光伏小电站,解决传统屋顶光伏电站的安装周期长、安全隐患多、发电效率低等问题,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积极探索技术创新,致力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的研究,累计完成太阳能发电项目600余项、风力发电项目300余项,以及生物质及垃圾发电、储能、多能互补发电等多个专业领域清洁能源发电类项目。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海上升压站技术使得海上升压站降本成为可能,使未来我国海上风电建设成本更低、发电收益更高。
除围绕业务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外,企业也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模式,通过强化联合经营开发、联合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提升科研成效,在业内较为普遍的是与生态伙伴通过成立合资公司作为纽带进行技术创新的双向赋能,如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成都轨道集团、成都高投集团合资组建工程咨询公司,在充分发挥该院的咨询服务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叠加成都轨道集团和成都高投集团资源,实现咨询服务价值链延伸;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浙江高速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浙江交工集团成立了“浙江智慧交通研究院”,依托“产学研”共推建设创新,打造智慧交通领域国内一流科技研发机构。
回顾行业过去十年的发展,行业营收保持了21.8%的年均增速,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行业创新转型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面对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要求,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国内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行业企业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正在遭遇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推动着业内企业不断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的探索,在不断创新探索中迭代自我,打破经验主义路径依赖,重新界定和架构适应未来发展的更精益的管理体系、更开放的资源体系、更良好的治理体系、更匹配的能力体系、更完善的科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