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解淼
2022年6月5日,在辽宁沈阳举办的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中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论坛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讲到,“辽宁盘锦的刘德天老人,在保护黑嘴鸥的阵地上坚守三十年,影响和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参与爱鸟、护鸟,创造了黑嘴鸥数量从1200只增长到1.5万只、50余万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的奇迹。”
刘德天和他的“5+1”是什么意思呢?“5”是指刘德天创造五个中国第一,而“1”则是一个国际典型案例。
先说五个中国第一中的第一个。1991年,在人们不理解环保的概念,把环卫当环保的年代,他发起成立了黑嘴鸥保护协会。一提起创建协会,人们就会想到经费,当时刘德天自掏腰包布置成立大会会场花了37.6元,而他当时的工资也只有六七十块钱。
有人问刘德天,你作为记者为什么要发起黑嘴鸥保护协会?他说环境问题就好比有人落水,这时呼吁救人是对的,但是都在岸上呼吁,谁也不下去救人的话,那个落水者就会溺水而死,我既要呼吁救人也要下水救人。之前一段时期,民间有关于哪个环保社会组织是中国第一家的议论。当时参加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大会的世界基金会鸟类专家梅伟义说,黑嘴鸥保护协会的成立是中国环保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2003年,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明来盘锦调研,调研后指出,黑嘴鸥保护协会是中国第一家环境NGO,刘德天是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
■ 1991年4月20日,刘德天发起成立我国第一家环境NGO——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图为成立大会会场
下面再说第二个中国第一。过去报道地球上物种消亡的速度是一天全球消亡多少个物种,后来改为一小时,再后来改为一分钟。这意味着物种消亡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栖息地在快速消失,而刘德天把保护黑嘴鸥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保护栖息地上。
2000年以前,南小河曾是“被保护遗忘的角落”,其占地5400亩的湿地承载着全球50%的黑嘴鸥。在这里,有人将猎枪对准黑嘴鸥,有人进到黑嘴鸥巢区捡蛋、蒸蛋羹。这里曾被水淹过,雏鸥被淹死,路过的汽车也常将黑嘴鸥幼鸟轧死。黑嘴鸥雏的死亡令刘德天痛心不已,他呼吁要在这里建黑嘴鸥保护站。他把利益相关方召集到南小河,拿鸟说事,以情动人,使大家意识到了这片湿地的重要性,保护黑嘴鸥的重要性;他争取舆论支持与监督,媒体的呼吁带来了广泛影响,这块湿地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除了本人发表意见,刘德天还请日本专家发表关于保护管理南小河的意见,并把意见转给市领导;他把黑嘴鸥栖息地的情况向市领导汇报,促成南小河保护站的建立。这就是开展环境教育、借助舆论监督、发挥专家智慧、影响政府决策的“四步法”。
2010年春节放假期间,一个招商引进来的企业在30万亩滩涂开发海参养殖厂,志愿者向黑嘴鸥保护协会举报了此行径。节后一上班,刘德天便向市环保局汇报并邀请领导和媒体来到现场,亲自介绍了这片滩涂对于黑嘴鸥等鸟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和开发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与损失,环保局局长当场表态。随后,报纸、电台都发表了这条消息,而这项大型开发项目就这样被叫停了。他还利用网络等途径推动在南小河的违章车库和风力发电机的拆除工作。这样类似的事情做了多少次,刘德天已经记不清了。
如今,黑嘴鸥的数量由黑嘴鸥保护协会成立之初的1200只增加至2021年的10500只,刘德天成为中国物种保护取得成功的第一人。
■ 协会组织小志愿者们在黑嘴鸥繁殖地开展爱鸟教育,刘德天向学生们讲述爱鸟的意义。
■ 民间故事《吉祥鸟》插图
再说第三个中国第一。刘德天提出,少年绿则中国绿。黑嘴鸥保护协会从成立起就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经历了在教室开展环境教育到走进大自然,再到创建环境教育基地,刘德天还提出把发生环境问题的现场作为课堂。他不断创新环境教育模式,被时任环保部部长的陈吉宁给予肯定;他指导和带动两所学校走进国际生态学校行列,推荐一名校长获地球奖,55所学校获省市环境友好学校和绿色学校,1000余名中小学生获得“绿色小卫士”“环保好少年”称号。
下面说第四个中国第一。用文化的力量保护黑嘴鸥是刘德天的一大专利,他从“捅燕窝瞎眼睛”的民俗说法使燕子得到保护,从而感悟到文化的力量。他认为,创作一首环保歌曲的作用胜过没收一万只猎枪。他从零做起,用18种艺术种类培育寓意为吉祥的黑嘴鸥文化。这些艺术种类包括民间传说、小说、书法、绘画、摄影、诗词歌赋、舞蹈、剪纸、刺绣、油雕等,这些年来,黑嘴鸥相关文化作品产出6000余件,其中渔雁文化的《吉祥鸟》等民间传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个中国第一,是指第一个实施生态修复并取得成功的人。沙蚕不仅是黑嘴鸥的“细粮”,而且由于它是软体动物,易于消化,更是黑嘴鸥幼鸟的上乘食物。前些年,由于黑嘴鸥觅食地周边的一些农民滥采乱挖沙蚕,导致沙蚕资源锐减,黑嘴鸥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2015年,刘德天提出用人工孵化沙蚕苗播撒湿地从而恢复沙蚕资源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辽宁省环保厅的支持,最终项目落地并付诸实施。经过3年的努力,黑嘴鸥保护协会实施的人工沙蚕苗播撒湿地项目共孵化出沙蚕苗10.6亿尾,修复滨海湿地510亩,为黑嘴鸥重建“食堂”。此项目开设了中国环保社会组织修复生态之先河。
■ 黑嘴鸥保护协会申报案例《黑嘴鸥及其繁殖地的保护》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图为会长刘德天赴昆明领奖。
■ 经过三年的努力,在黑嘴鸥重要繁殖地南小河建立了保护站。
“5+1”中的一个国际典型案例又是什么呢?
2021年10月,举世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中国昆明举行。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作为“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全球征集申报单位,申报案例《黑嘴鸥及其繁殖地的保护》通过专家评审,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生物多样性100+案例”由《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指导,案例征集活动从2021年7月20日正式启动,经过生态环境部和CBD官网、IUCN会员网络平台、国内外合作机构官方平台、微信、微博等平台宣传,共收到七大洲26个国家196个单位申报的258个案例,最终有108个案例被评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COP15首席谈判代表、执委办执行副主任刘宁表示,本次案例的丰富内容充分体现了NGO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中的贡献。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知识与经验的梳理,也反映了全球各行动主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而做出的在地实践与努力,更是这次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体现,是全世界人民共建共享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愿望和心声。
《黑嘴鸥及其繁殖地的保护》案例将与其他入选案例一起汇编成册在COP15大会期间发放,供所有行业部门交流与分享,后继还将正式出版中英文图书以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