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宏源 杨敏馨(福建省畜牧总站)
◎图1 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福建省活猪价格走势
生猪产业是福建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居民消费、农民增收、社会安定稳定。近年来,福建省按照“稳定生猪生产、做大家禽产业、做优草食动物”的总体思路,坚决打好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大力推进生猪产业标准化改造,深入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全方位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福建省生猪产能严重下滑。为稳定和恢复生猪生产,保障市场肉蛋奶充足供应,该省制定了《福建省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生猪产能快速恢复。据省统计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934.9万头,较2019年年底增长45.8%,恢复到2017年水平,已完成国家下达存栏目标任务。为巩固现有产能,防止产能集中释放对产业产能的影响,福建省紧抓生猪市场行情变化趋势,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1.生猪价格走势。据福建省农业农村部门监测,自2018年8月全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全省生猪价格持续上涨,2019年价格最高点出现在10月,达到38.86元/千克,较2018年8月上涨165.6%。在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政策落地和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的利好情况下,福建省生猪价格小幅下跌至12月的36.21元/千克。2020年1~7月,全省生猪价格呈现“双峰式”波动,2月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部分养殖场交通道路阻断,养殖场复工复产进度缓慢,生猪出栏降低,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全省生猪价格突破前期高点,2月达到42.2元/千克。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饲料供应及产能恢复加快,全省活猪价格开始下跌至5月的32.59元/千克,较2月下跌22.7%。进入6月以后,由于国际疫情形势严峻、我国少数地区疫情反复及南方洪涝灾情对生猪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生猪价格止跌回升至7月的39.29元/千克。进入8月以后,全省生猪价格下跌态势明显,至11月跌至30.55元/千克,但随着2020年春节消费旺季的到来,生猪价格止跌回升,2021年1月达到38.15元/千克。2022年上半年以来,全省生猪产能全面恢复,产能快速释放,生猪价格持续下跌,6月跌至16.86元/千克。
2.饲料价格走势。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福建省饲料原料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维持在常年水平;其中玉米价格稳定在2.2元/千克左右,豆粕价格3.1元/千克。从2020年7月开始,玉米价格和豆粕开始大幅上涨,截至2021年6月,玉米价格3.06元/千克,同比上涨35.4%,豆粕价格3.65元/千克,同比上涨24.5%。饲料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生猪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目前福建省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场出栏成本达4.25~4.5元/千克,这对养殖场的管理水平和成本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猪粮比价走势。猪粮比价是指生猪出场价格与玉米批发价格的比值(猪粮比价=生猪出场价格/玉米批发价格)。通过猪粮比价可以直接反应生猪市场供需缺口。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价为7∶1。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发布过度下跌情形预警;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发布过度上涨情形预警。2018年8月以来,全省猪粮比价受生猪价格上涨影响逐渐走高,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全省猪粮比价高于15∶1,进入过度上涨调控区域,表明生猪供应存在缺口。2020年10月以来,猪粮比价下跌;2021年5月,猪粮比价达到盈亏平衡点7∶1,6月猪粮比价进一步下跌,低至5.51。生猪生产出现亏损,说明生猪供应已全面恢复。
1.规模养殖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投入23亿元财政资金,对全省所有生猪养殖场户逐场实施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大力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基地)572家,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达5300多家,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场近400家。据省农业农村部门监测,2020年生猪规模化率达89.7%,位居全国前列,规模养殖已经成为全省生猪产业的中坚力量。
2.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全省生猪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等现代化设施装备加速升级,生猪养殖设施化、集约化加快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在畜牧生产上广泛应用,生猪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意识不断增强,生物安全防控水平显著提升。非洲猪瘟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落实,疫病防控能力稳步提升。
3.品牌引领不断凸显。全省生猪产业培育依托特色畜产品优势区建设打造了一批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累计培育“上杭槐猪”“莆田黑猪”等多个区域公用品牌,涌现出一批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中小规模场”等经营模式加快推广。
4.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全省1600多家养猪场应用异位发酵床处理畜禽粪污技术,建设异位发酵床总有效容积269万立方米;3700多家规模养殖场按照“一场一档”的要求,建立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及设备档案,配套果菜茶、林木花卉等消纳地近200多万亩。2020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比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
1.稳定规模场基础产能。压实生猪稳产保供属地责任,细化生猪生产养殖目标任务到场到户,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在原场地范围内改造提升,合理扩大养殖规模,对改造升级后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按照环评容量予以重新办理环评手续。落实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推动养殖环境生物安全水平提升,严格落实现行有效关键防控措施,严防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推动生猪养殖场户加大生猪良种引进力度,优化能繁母猪结构,及时淘汰三元母猪和产能低下的二元母猪,提高生产能力,确保生猪产能基本稳定。完善“点对点”调运制度,坚持跨省调肉不调猪,确保省内猪肉供销基本平衡。
2.健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推进新品种(配套系)选育和扩繁,完善畜禽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和遗传评估体系,鼓励核心育种企业、科研机构加强科研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深入实施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扎实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性能测定、采集制作遗传材料,支持建设畜禽种质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发掘一批新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种质资源基础。大力支持6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原种场建设,加大原种猪引进和生猪良种补贴力度,加快构建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的高水平良种繁育体系。
3.持续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深入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改造升级粪污收储、处理利用、臭气净化等基础设施。重点推广应用智能化快速处理粪污设施设备,实现畜禽粪污精准科学还田利用。对生猪养殖粪污全部还田利用的养殖场户实行登记管理,不需申领排污许可证。对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符合规定的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依法对生猪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不缴纳环境保护税。
4.加大猪肉市场调控力度。建立完善全省猪肉储备调节机制预案,构建分工明确、协调统一、灵活高效、运作规范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根据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及时启动工作预案,有效调控市场异常影响。完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重点跟踪分析猪粮比价、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等指标变化。在猪价过度下跌或过度上涨时,根据预警指标变化,及时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信息,合理引导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应对市场风险。
5.强化信息监测指导服务。通过加强生猪价格监测,实时掌握生猪及肉制品市场价格动态和走势;调度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生产数据,对母猪及生猪存栏等关键生产指标变化密切关注、定期分析。及时发布生猪生产相关信息,引导生猪养殖场户理性对待市场价格变化,科学合理安排生产。加强线上线下舆情监控,严厉打击故意造谣传谣干扰生猪生产、猪肉市场消费等违法行为。
◎图2 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福建省玉米、豆粕价格走势
◎图3 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福建省猪粮比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