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夫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这个重大时间节点上,重大题材创作佳作不断,话剧演出精彩纷呈,在题材选取、艺术样式和人物塑造上均有所拓展和突破。全年话剧演出受益于“动态清零”的精准疫情防控,开始走出2020年疫情所带来的困扰,虽有两次暂停但全年演出市场基本平稳。传承与创新、原创与改编是话剧发展所面临的永恒主题。这一年,一方面话剧创作在思想深度上有所开拓,不少作品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同时力求在变化中寻求突破;另一方面,大量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甚至古典名著被改编成话剧,文学、影视和话剧之间的改编与融合越来越密切,丰富和拓展了话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文艺评论上形成了学术研究和话剧评论两种格局,话剧评论和话剧创作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凸显。
2021年重大题材的话剧演出佳作不断,其中既有往年的经典力作,如《三湾,那一夜》(编剧王宝社,导演殷弘毅)、《上甘岭》(编剧黄宏,导演李任)、《无风地带》(编剧杨锦峰,导演王晓鹰)、《运河1935》(编剧王培公、陈建忠,导演王延松)、《雨花台》(编剧高城,导演胡宗琪)、《谷文昌》(编剧冯静,导演白皓天)、《红旗渠》(编剧杨林,导演李利宏)、《八百里高寒》(编剧董妮,导演姜涛)、《深海》(编剧周振天、陈萱,导演黄定山)、《今夜星辰》(编剧唐栋,导演傅勇凡)、《农民院士》(编剧冯静,导演常浩)、《情系贺兰》(编剧陈鹏、费守疆,导演徐涛)、《闽宁镇移民之歌》(编剧、导演王志洪)和《八廓街北院》(编剧次仁玉珍,导演吴旭、尼玛玉珍)等;又有2021年新上演的精品剧作,如《香山之夜》(编剧李宝群,导演任鸣)、《红色的起点》(编剧罗兵,导演田沁鑫、罗兰)、《八步沙》(编剧杨晓文、周琪,导演由二群)、《金色的胡杨》(编剧李龙吟、陈思青,导演李利宏)、《青松岭的好日子》(编剧孙德民,导演廖向红)等。这些话剧既关注历史,又关注当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2021年,重大题材的剧目契合时代需求,切入视角独特而新颖,许多话剧的选题以小见大,不做全景式展示,选择通过微观视角进行宏观展现来表现重大主题,带给观众启迪和思考。《香山之夜》表现国民党政府为什么失败、新生的人民革命政权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一重大主题,可谓构思宏大。全剧选取解放南京的那一夜,身处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和浙江奉化溪口的蒋介石的所思所感,利用戏剧的假定性,把不同空间的两人置于同一戏剧场景里,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时空虽相对固定,但通过两人的回忆在时空上进行了拓展,辐射出整个历史发展脉络,以丰富的史料和雄辩的逻辑来表现主题。剧中两位演员时而扮演角色;时而回到演员本身,谈起排练中的感受;时而又充当报幕员,作为历史的叙述人而存在,在不同角色间跳进跳出,给观众以丰富的舞台观感体验。
《三湾,那一夜》表现“三湾改编”这一建党建军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没有把中国革命处于紧要关头的三湾改编进行全景式展示,而是选取了做出三湾改编决定的会议作为戏剧展现窗口。剧作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穿插呈现会议上毛泽东的提议和会议前的事件,把会场内和会场外两个空间并行叙述,会场外的演员时而表演、时而回忆,有时甚至进行评价,使历史时空在舞台上得以多层面展示。展现战争场面的话剧《上甘岭》,把视角放在了战役大背景中一个狭小坑道内,以回忆形式表现了炊事班长老马、女卫生员和一群志愿军战士在与组织失去联络的情况下奋力坚守阵地的上甘岭精神。
较之之前的话剧创作,2021年的一些剧目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很好的探索,舞台场景切换自如,重视声光电的运用,更加贴近当代审美表达方式。《红色的起点》选取1919年至1921年这三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大量珍贵史料,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艺术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历史过程。作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场景变换,忽而列车车厢、忽而会议室、忽而图书馆,同一演员分饰多个角色,慷慨激昂的年轻演员们以新颖的方式饰演当时和他们差不多同样年轻的革命前辈,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舞台观感。
《无风地带》和《运河1935》都重点选取抗日战争作为广阔的历史背景,通过人物经历表现其人生选择,展现复杂年代的风云变幻。前者把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坎坷的个人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主线是花云儿的爱恨情愁,其在常海阳影响下最终走上革命道路。全剧在不经意间留下伏笔,为反转做好了铺垫,同时二度创作的舞台呈现,高昂激越的英雄情怀,写意化的情景处理,都深深感染了观众。《运河1935》中的通州运河儿女,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选择反抗压迫。朴实的弟弟周瑞为了家庭受到日本人威逼和诱惑,最后在哥哥周勤的帮助下毅然走上抗争之路。剧中舞台设置极具艺术感,小桥流水,水声潺潺,一叶小舟穿梭于芦苇荡,立刻把观众带入到戏剧情景之中。
2021年重大题材话剧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注重表现人物性格及其演变,尤其是在重大选择或关键时刻人物心理的变化,观众可以从中清晰看到人物的发展脉络。
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形象的人物塑造,注重从具体事件中展现人物性格,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雨花台》中恽代英、施滉、许包野、顾衡、郭纲琳、曹顺标等共产党人,面临生死抉择时不屈服,言行传递出烈士们的忠诚和担当。
不少作品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发挥艰苦奋斗的主人翁精神,建设美丽家园的事迹。《谷文昌》着力刻画了谷文昌这位充满人性温暖、时时为老百姓着想的党的优秀干部。《八步沙》中的陆沙娃,《红旗渠》中无论是杨贵、黄继昌,还是吱吱、凤兰、继红、金锤银锤兄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八百里高寒》中的姜家修和杜峥嵘、《深海》中的黄旭华、《今夜星辰》中的郭永怀、李佩夫妇等,是为新中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作品展现了他们自觉把人生价值和国家建设联系起来,艰苦奋斗、一心为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脱贫攻坚题材话剧大多取材于真实事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塑造了一批为农民代言的典型人物形象。《农民院士》中除了扶贫工作的主线外,还展现了朱有勇院士扶贫团队内部的矛盾,以及学生周华强因评职称而苦恼等情节,通过具体事件塑造人物,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金色的胡杨》构思巧妙,以村民回忆刘国忠书记造福全村的四件好事贯穿全剧,生动展现了以刘国忠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此外,《情系贺兰》《闽宁镇移民之歌》《青松岭的好日子》和《八廓街北院》等,人物形象也都各具特色。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话剧并搬上舞台,是话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都比较常见。2021年,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国内话剧有《狂人日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尘埃落定》(导演胡宗琪,根据阿来同名小说改编)、《人世间》(导演杨佳音,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活动变人形》(导演李伯男,根据王蒙同名小说改编)、《红色的起点》(导演田沁鑫、罗兰,根据叶永烈同名报告文学改编)、《红楼梦》(导演曹艳,根据曹雪芹同名古典小说改编)、《过海》(导演李伯男,根据王鸿小说《台北来信》改编)、《奔月》(导演三黄,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和《青春之歌》(导演王鑫,根据杨沫同名小说改编)等,加上往年改编、2021年仍在演出的《白鹿原》(导演胡宗琪,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平凡的世界》(导演宫晓东,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革命之路》(导演姜涛,根据理查德·耶茨同名小说改编)、《运河1935》(王延松导演,根据刘绍棠小说《渔火》和《蒲柳人家》改编)、《二马》(导演方旭,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催眠》(导演张福元,根据马晓丽同名小说改编)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导演赵淼,根据山田宗树同名小说改编)等,2021年文学作品的话剧改编可谓热闹纷繁。
文学作品的话剧改编,其原作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均比较成熟,不需要重新构思,这无疑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且可以充分借助原作已有的知名度,具有无形的宣传优势。因此,改编一般都采用原作名称。
话剧《尘埃落定》采用原作的线性叙事,全剧在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中展开戏剧冲突,通过麦其土司家“傻子”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人性的善恶挣扎、权力家庭中的人性异化,呈现了土司制度走向衰落的全过程,涵盖生与死、智与愚、权力与欲望、亲情与爱情、魔幻与现实等主题,充分传达出原作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舞台的视觉语言极具冲击力,深色舞台背景极具魔幻和神秘色彩,呈现出沧桑历史的厚重感。服装设计上,演员们身着传统藏族头饰和服装,色彩鲜明,充满质感,恰当地还原出土司家族的高贵和奢华。舞台场景切换灵活,通过滚轮把可移动的官寨阶梯与阁楼组成不同舞台场景,时而官寨,时而土司宫殿;升起的月亮、陨石等带给观众关于形而上的生与死的哲理思考。全剧以“傻子”的大段独白把相关事件串在一起,“傻子”既是叙述者,又是剧中人,利用戏剧的假定性在不同角色之间转换,这是一个既有愚钝又带先知性质的人物,叙述时有先知的预见,身为剧中人时又表现出“傻子”的愚钝。这种处理既保留了原著极富魅力的语言,又带动了剧情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是,主角大段的独白使得解说色彩明显,某种程度上舞台的表演沦为解说的配角。
将小说改编为话剧,要在对文学作品细致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解构,然后重新组织编码。相较于文学作品不受时空的局限,戏剧舞台则是一个相对受限定的时空,其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都需高度集中。因此,话剧改编需要在景地、人物和情节上进行适合剧情的调整和处理。
对于长篇小说,囿于演出时长,必然会删减原作中的部分故事情节和人物。像《红楼梦》人物繁多,尽管改编成六个小时的话剧,也要进行必要的删减。一百余万字的《人世间》,书写了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及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话剧则以周秉昆为叙述者,串联起相关人物和事件,形成舞台叙述的焦点。撷取原作的情节,通过戏剧化的语言呈现于舞台,长篇小说的改编对编剧和导演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与之相反的是,在改编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奔月》时,则要对原作的故事进行拉伸和延展。鲁迅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狂人日记》无疑是一部改编难度极大的作品,小说的情节性不强,缺乏戏剧性。陆帕改编执导的《狂人日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观感体验,在慢节奏中让观众看到了跨文化背景下对《狂人日记》阐释的可能性。陆帕在《狂人日记》中融入了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风筝》《阿Q正传》等,以此拓展了狂人的精神世界。一般来说,导演会把自己的理解和阐释通过剧作传达给观众,而《狂人日记》更多是通过观众的感观和体验去理解狂人的内心,提供了理解人物的新的可能性。话剧《活动变人形》在改编中,充分尊重了小说的基本叙事框架,人物形象得到多维阐释和呈现。小说中的大段意识流写法,在叙事或旁白中适当融入,为倪吾诚和社会环境、家庭观念之间的矛盾作了很好的注脚,增删较为合理,尤其是旋转式的舞台设置,既便于人物活动的空间展示,又是倪吾诚性格的象征化呈现。
2021年,影视和话剧的互动与交流增多,不同艺术样式间的交流与融合为话剧的形式探索带来新的可能。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编剧江奇涛、姚远,导演胡宗琪)根据2009年同名电视剧改编,原电视剧主创班底的几位演员参与了话剧演出,电视剧的成功无疑增加了话剧的流量。剧作通过杨廷鹤大家庭中三位儿女杨立华、杨立仁和杨立青人生命运的选择,辐射周边各阶层社会力量,展现了从军阀混战到新中国成立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电视剧改编成话剧,首先面临的是情节的增删,《人间正道是沧桑》选取了电视剧中最核心、最有戏剧冲突性、最具张力的部分呈现于舞台,音乐、舞美、光影等均有电视剧的质感。《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先有电视剧,后出版小说,2021年又改编成话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则是先有小说,后有电影和话剧。文学作品、影视和话剧间的互动与交融,必然会给话剧带来艺术形式的借鉴和变革。
另外,话剧与影视的互动还表现在影视明星跨界出现在话剧舞台上。明星版话剧增多,如2021年的《榆树下的欲望》《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德龄与慈禧》《风华绝代》《武则天》等。演员之间的流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话剧表演水平的提高,但也需警惕只关注流量而忽视作品本身的弊端。
202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曹禺剧场建成。北京人艺重排曹禺的三部名剧《日出》(导演冯远征)、《雷雨》(导演濮存昕)和《原野》(导演闫锐),体现出人艺对经典作品创新的不懈追求。《日出》中道具的删减体现出舞台布景的极简主义,剧作重新阐释了陈白露自杀的原因在于孤绝无助,多媒体的运用是一大创新;《雷雨》增加了青年鲁侍萍和青年周朴园两个角色,对周朴园的形象进行了重新阐释;《原野》在舞美呈现上更具神秘和象征意义,剧中由真人扮演的人偶象征着人物丰富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拓展了想象空间,乐队以变换的音乐表现出剧情发展和人物内心活动,并与戏剧氛围相配合,给观众带来紧张和窒息的观感体验。
2021年,多部英国国家剧院和柏林戏剧节优秀剧目通过高清放映方式与观众见面,如《天窗》《哈姆雷特》《李尔王》《深夜小狗离奇事件》《雷曼兄弟三部曲》《仲夏夜之梦》《驯悍记》《玛丽·斯图亚特》《战马》《国家剧院前的绊脚石》等,都有其独特之处。如《国家剧院前的绊脚石》的前半部分采用了观众参与的方式,演员和观众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工作桌周围,念着档案、新闻报道、回忆录和采访等;《仲夏夜之梦》以沉浸式体验把剧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杂技演员的参与和部分性别角色的转变都带给观众新颖的观感;特别是《驯悍记》中扮演角色的性别互换,以想象中的女权世界重新演绎了这部莎翁名剧,带给观众深刻的思考。
2021年的话剧研究关注学科前沿,对Postdramatic Theatre、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戏剧观论争等学术前沿问题进行探讨。话剧评论的学理性增强,既有对当下话剧现象、话剧演出的及时评论,又有对某类话剧的梳理和学理性总结。
第三,话剧评论和创作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凸显。2021年的话剧评论,在提倡批评精神的前提下评论及时,话剧《香山之夜》《狂人日记》《尘埃落定》《浪潮》《活动变人形》《八步沙》等演出后,都组织了相关研讨。创作者从评论家那里汲取有益的营养和合理的建议,倾听不同意见,对作品进行调整和提升,以打造成艺术精品;评论家也需在本专业理论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逐渐形成话剧评论和话剧创作的有效互动。
2021年12月,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和《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相继发布,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必将给话剧评论带来新的可喜变化,使良性互动的文艺生态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