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的重要命题

2022-10-29 04:24解英华
中国文艺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媒介文艺美学

■ 张 晶 解英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重大命题,近年来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高度认同,并产生了很多学习与研究的论著,在文艺创作方面,也推出了很多闪烁着“中华美学精神”的精品力作。在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的深刻理论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对当前的中国美学研究和文艺创作实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这个命题使得“中华美学精神”似乎更具传统色彩的概念,与更具当代审美实践性质的美学追求得以贯通与融合,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于,“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的理论内涵应该如何理解?二者又在何种层面上贯通起来?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的探讨问题,同时关系到实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走向。本文拟对此作初步的探讨。

一、如何理解“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应该如何理解?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美学精神”这个概念后,学术界、理论界发表了许多理解和阐释“中华美学精神”的论著,形成了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由于中华美学精神的渊深博大,迄今尚无接近一致的理解和诠释。要理解“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的命题,应先对“中华美学精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如何理解“当代审美追求”

“当代审美追求”的另一含义,笔者以为是在当今高科技、信息化、数字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同于传统的新的审美体验和文艺生产方式。媒介环境决定了文艺的生产方式和传播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方式。虽然在日常审美过程中,人民群众对媒介环境的影响已经习焉不察,然而它却作为一种隐形力量影响着现代审美追求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认知,正如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资产阶级出现之后才诞生的那样,如果没有出现机器就不会有工厂和工人,也就自然不会有工人阶级,更不会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三、“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如何结合

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不仅在传统文艺作品中是最佳审美价值的呈现,当代的艺术创作也以此作为价值标准,包括文学、绘画、影视、戏曲等。当代艺术所谓“形神”,不仅是一般所说的“形式”与“内涵”,而且是新的媒介所展现的审美奇观。如2022年的冬奥会开幕式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最为经典的例子。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美学命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也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发展。这个命题无疑会切实推动美学理论研究和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实践。这当然也是“文化自信”在美学上的落实与体现。

“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又是互相贯通的。既云“精神”,就不是封闭的、静态的,而是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当代审美追求”是一个富有创新性质的概念,更多地体现在实践层面。当代审美需求是立足于当下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艺术文化实践而形成的文化追求,因而自然是受到当下社会政治环境、文化状态、媒介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然而,当代审美追求在当代审美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该具有先导性,这意味着当代审美追求不仅是立足于当下的社会文化状态,还应该是民族文化属性和时代发展趋势的代表。因此,把握和引导当代审美追求,必须与中华美学精神相结合,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立足当下,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艺术上的高峰作品,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当代审美追求。

猜你喜欢
媒介文艺美学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1942,文艺之春
盘中的意式美学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