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相结合”推动文艺繁荣的前提和主题

2022-06-30 04:00胡大平
中国文艺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艺时代

■ 胡大平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结合”),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并长期坚持的文艺方针和原则。百年历史实践告诉我们,“结合”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生动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无论是社会结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的生活样态,还是审美趣味和要求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文艺如何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强调“结合”的原则,就是要重温“为什么人”这个问题,自觉地改造我们的立场、态度和学习,深入历史经验和当代社会实践的条件,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新的时代任务。本文从理论、历史和当代实践要求三个维度阐明人民性是“结合”的前提,新中国和新文明是新时代“结合”的主题。

一、“结合”是文艺工作者不断加强为人民服务立场的过程

“结合”,不是机械地把两个既成的东西(如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僵化不变的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恰恰相反,“结合”是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前提是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无论从个体创作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整体文化发展政策来说,焦点都是不断改造世界观的过程。这正是从理论上阐明“结合”原则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基本精神。

概言之,无论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还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都是绝对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高举”和“弘扬”都会流于口号。

二、“结合”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

百年实践,我国文艺的主流都是按照“结合”原则和方针发展的,这一原则本身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获得更丰富的内涵。

图1 董希文 《抗美援朝》 油画 1951年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前所未有的全新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困难与挫折,出现难题和问题,亦是难免。文艺亦是一样。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事实上,尽管“结合”是主线,但新中国的文艺发展并没有完全杜绝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那两种错误,即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以及只有形式而没有灵魂的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前一种倾向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错误,后一种倾向则在市场推动下成为一个问题。在今天强调“结合”,特殊意义便在于防止这两类错误。

这就不能不提英雄书写问题。否定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创作中屡有体现。在“英雄也是一个凡人”的口号下贩卖廉价的欲望,一些文艺作品成为市场欲望的奴隶。甚至,在简单和拙劣的模仿中,出现了诋毁英雄的事件,亦出现不少挑战伦理底线的所谓“行为艺术”。甚至一些主旋律作品亦明显地受到了市场影响而出现媚俗倾向,例如以《铁道游击队》为题材的1995年版《飞虎队》。该电影云集了一批优秀的演员,但是创作思路却是个问题,媚俗和搞笑成为了电影的主调。特别是叛徒黄二这个并不重要的角色,在《飞虎队》中出镜不少,而这些镜头对于整个情节来说亦非必要,无非是在整个电影中插入了几个黄段子。至于大量的对历史或传统文学艺术素材的“戏说”更不必说了,无论宫廷故事,还是神话传说,热闹而匪夷所思的情爱成为最重要的主题。简单地以局部的负面现象来否定现实,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些极端的实验艺术(如挑战道德底线、诋毁崇高、否定历史)和庸俗化娱乐化作品的泛滥,也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对于许多人来说,艺术良知这个基本问题或底线问题被遗忘了。

三、“结合”就是为新时代注入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过程

图2 刘文西 《黄土地的主人》之《陕北老农》 中国画 2005年

(一)抒写人民

近年辞世的著名艺术家刘文西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作为20世纪50年代末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毕生坚守“艺术为人民”的崇高信念,60年扎根陕北,走遍二十多个陕北县区,留下了几百幅表现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例如,他历时13年创作的长逾百米的中国画系列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全景式描绘了陕北农民在奔向全面小康道路上的精神风貌,贯注了对人民诚挚的爱,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文学作品来说,从《平凡的世界》到《人世间》,那些抒写处在时代变迁大潮中的人,表现他们的奋斗和爱恨的作品,无不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如果说《平凡的世界》生动地再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中国人的精神,那么《人世间》则是表达了另一种坚守,即在急剧的环境变迁甚至艰难困苦中对自己理想和德行的坚守。正如梁晓声在作品中的评论,“大多数的生活绝非个人力所能及,也并非个人愿望能左右。不可不承认,国家社会时代的因素尤为重要。”(《人世间》下部第十四章)时代在不断地变迁并且越来越快,越来越激烈,从而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现实总是不完美的,你没有选择。但是,另一方面,你必须选择,因为你能够选择,选择做一个好人。德行不是不可传递的个人品质,而是时代中人共同呼唤并能够相互影响塑造的东西。这正是深植于最广大老百姓心中的东西。

如果说优秀的美术作品赞美人民,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人民的品质,那么优秀的影视作品则能成为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的直接表达,从《渴望》到《人世间》(电视剧)便是这类优秀作品的代表。什么是我们的真正希望,不仅是人心所向,更是我们做人的坚守。当市场拜物教全面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时,“德”便成为全社会最深层的呼唤。王海鸰、王大鸥编剧,李路导演的《人世间》压抑了原著的悲情,透过个人的命运鲜明地把“德”铆定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主题上。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工人的周志刚,在政治冲击人们的时候,以“做个好人”这个家训对孩子们言传身教;他的三个孩子则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父辈烙在他们身上的理想和家国情怀。长子周秉义的最后的交代,也是一个“德”字。“德”在一个家族中不断传承并闪闪发光,这是真正历经时间打磨而沉积下来的宝贵东西。为生计挣扎的周秉昆和他的朋友、怀着浪漫理想作为知识人代表的周蓉、身居高位的国家干部周秉义,凭借自己对个人、家庭和国家荣誉的坚守,战胜了偶然的条件给他们造成的各种艰难困苦,谱写了人间正道。这也正是这个民族最需要的东西:方向正确了,就不会迷惘。

(二)讴歌新文明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在这个历史方位上,谈论“结合”,不只是挖掘优秀文化传统以满足人们的一般精神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过去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没有”,而现在则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作的目标。因此,在今天坚持“结合”,就是面向新文明,讴歌最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围绕这个主题,近年来,涌现了不少好的作品。以电视剧《山海情》为例,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中,该剧不只是讴歌了那些通过自己奋斗过上好日子的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而且通过台词表达了一种对“根”的深层次理解。根据创作者的理解,我们的根在两头,一头是老祖宗,他们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创造了基础;另一头则是美好未来,即我们创造的并留给后人的财产。通过朴素的语言、扎实的行动,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便创造性地转化为今天人民幸福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的事实。

(三)诠释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文艺时代
1942,文艺之春
文艺联合五月好书榜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