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丽
(威海市码头小学,山东 威海)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把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推动学生的学习持续走向深度学习。根据学术界和卓越教育联盟对深度学习的解释,深度学习应该是主动学习,抓住事物“本质”的学习,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基于此,我们认为深度学习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看重如何通过巧“问”,引导学生在答疑解惑中助推高阶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所谓有效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相反,如果教师的提问很肤浅,看似场面热闹,教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学生表面全会,实则没学到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模棱两可,学生则会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根本摸不着头脑。因此,只有处理好课堂的有效提问,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经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巧妙地推动深入学习的发生和发展。因为尽量合乎真实情境的仿真“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设计问题的作用应在于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特点和难点,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去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在导入环节,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有点警惕性”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观看视频中两位“新朋友”的介绍,然后抛出问题:你猜哥哥批评妹妹的时候会说些什么?为什么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不随便跟陌生人说话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学生说:“陌生人会把你拐走的。”有的学生说:“因为陌生人有可能是坏人,你有可能会受到伤害……”反思这一问题式导入,不难发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在执教四年级上册“与人沟通讲方法”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创设一个孩子生活中最常见的、最能引起共鸣的情境,班级喜获流动红旗,班主任总结表达期望下周再接再厉。话锋一转,小A同学违反纪律为班级扣5分。关键时刻,小A给班级扣分了。你想对他说什么?情境融入了情感,就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现场写下了自己的话,教师收集分析,设计了一个问题串,引出“我句式”和“你句式”的不同,情境与问题密不可分,在情境中产生疑问,疑难引发问题。水到渠成学会“我句式”,掌握与人沟通的法宝——有话好好说。
《好老师,会提问》一书中指出,假设性的好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事实性的好问题能够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思考碰到困难时,很多学生往往会表现出退缩、观望等现象,不愿意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假设性和事实性的好问题,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化解重难点,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将学生的思维从低迷状态解放出来。《“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一书中告诉我们,新奇可以激兴趣,真实可以“生”意义。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通过捕捉教材中的新奇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深度思考,从而有效击破重难点。
仍以三年级上册“有点警惕性”一课为例,在“独自在家开不开门”这一重点板块,教师先后抛出三组问题。第一组问题:你们有没有独自在家的经历?有没有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的经历?跟小组成员分享一下你独自在家的经历。反思这一环节,两点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一是以真实“生”意义。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独自在家的经历、心情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在学习有实际意义的知识,真正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以真切动真情。教师列举自己独自在家的经历,并带领学生设想:独自在家该不该给陌生人开门……生活化的场景,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产生以情动情的效果。第二个问题: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你是怎样做的?第三个问题:他的做法是否可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总结出独自在家要做到什么?这两个问题紧密承接第一个问题,形成一个问题串,步步深入,具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理清“独自在家,有人来敲门的时候,要提高警惕性,沉着冷静地想办法来机智应对”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学法,为下面的分组探究提供了支架。
这样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发展学习者的深度思维能力!而追问是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所调“有效追问”,就是教师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针对性地再一次或更多次提问。
课堂上,当学术的认知出现常见的错误时,我们抓住时机,恰当追问,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及时纠错,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精确性。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分歧,找不到正确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追问,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提升思维的批判性。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留白”了,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此时,如果在这些“留白”处巧妙追问,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无尽的创造潜能,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提到,学生的回应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反馈,教师通过必要的追问能够深化学生的思考与学习。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之后的进一步反馈。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交流走向深入。追问可以及时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成功的追问本质是一种高效点拨,是保证对话成为深度交流的重要手段。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繁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资料或案例,利用追问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从而追寻思维的根源。
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困难重重的长征路”。先让学生结合统计图进行观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路的困难重重,并提出问题:“自行观看图片中的数字,进行长征前后红军人数的对比,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你有什么感受呢?接着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及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自主探索“远征难”的自然原因。经过自主探究,有的学生说:“路途遥远。”有的学生说:“环境险恶。”还有的学生说:“生活艰苦。”……
紧接着教师再次追问:除了艰苦的自然环境的考验,红军在长征初始就遇到了一次极为惨烈的失败,在湘江战役后,红一方面军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如果你是指挥官,你会在红军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怎样做?请大家自读手中的资料,从中你提取到了什么可以帮助红军走出绝境的关键信息?有的学生发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有的学生发现:明确错误,确定正确的军事路线。
如此一来,学生的感受就更深了,感受到了长征路的困难重重。这样环环相扣的追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为后面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好老师,会提问》书中还谈到辩论性的好问题能够引发选择、主张和争议。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见解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利用分歧点,巧妙追问,挖掘其背后的价值。
在“有点警惕性”一课中,在“遇到坏人时如何机智处理”环节,教师问学生:“如果此时你在学校门口看见了拐卖儿童的坏人,你会上去抓住他吗?”有的学生说会。教师追问:“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为了救助儿童。”教师适时补充:“这种自己冲上去跟坏人抗争的做法对不对?”其他学生立即反驳说:“小学生力量小,肯定打不过坏人,这样不仅救不了被拐卖儿童,自己还会有危险。”教师追问:“那是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就视而不见?”学生立即反驳说:“那可不行,我们可以求助大人或者拨打110。”
就这样,教师的追问,形成学生的思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懂得遇事沉着冷静,在乐于助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保持警惕性,初步形成人际安全意识。这样的追问,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良效,不仅能巧妙化解分歧点,而且在争辨的过程中能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生活与法律”一课中,在民法教学环节,引入案例:小明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发现一位叔叔牵着一只藏獒非常威风。他不顾妈妈的劝阻,就上去逗狗玩,结果被藏獒咬伤。小明妈妈要求对方赔偿,对方却不肯。
教师问学生:“这件事到底是谁的责任,请自主提出自己的观点,组内展开辩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七条: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对问题的回答常会未经思考或人云亦云。教师可以利用追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填补思维空白。
在“我喜欢的课间游戏”一课中,我们设计了“谈话交流聊课间”的环节。考虑到新生上学不足2个月,容易缺乏思考,教师先后抛出如下问题:
今天,和老师一起来的,还有一位神秘的指挥家,仔细听,猜猜它是谁。(课件:播放下课铃声)
“下课铃”这个指挥家,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你喜欢课间十分钟吗?
你课间都做什么事情呢?
课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除了上厕所、喝水、进行课前准备,还要学会玩。你课间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呢?
教师情真意切的系列追问,引导着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以交流促理解,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思路适时进行疏导、点拨,从而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适时、有效的追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立足学情,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引领,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享有更多学习的机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问题”指引,触及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处,在“问题”探究中,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兴趣、情感与思维需要,实现深度学习,进而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