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冬娇 吴 靓
(1.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2.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阅读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1]。思维活动是认知活动的一个分支,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所获得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主要来源于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认知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与认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思维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认知又可以反作用于思维,促使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从而进一步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人们的阅读过程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差异反映了人们的阅读理解水平。阅读思维的培育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以培养逻辑性思维能力为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核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根本[2],使学生对作品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在学习和积累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创新思维能力。基于文本的阅读培思活动,主要包括梳理故事脉络、解决实际问题、表达阅读感受等,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隐性思维显性化,使之由图像式认知向符号式认知发展,由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个人思维”向群体探究、沟通和分享的“集体思维”发展[3],达到认知高度与认识广度的同步发展。
英语课堂的故事教学,一般有猜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讲故事等方法或步骤,而文学阅读活动主要发生在课外,很难像课堂教学那样面面俱到,只能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梳理文本信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领略文章大意、明晰文章脉络,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通过探索获取本信息,为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利用思维导图勾勒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是阅读理解显性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逻辑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学者托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创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至今已有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使用,被誉为“瑞士军刀”般的思维工具,托尼·博赞本人被称作“智力魔法师”和“大脑先生”。思维导图是一组概念及其联系的二维表达[4],并且是一种可视化大脑思维过程的工具,故又称概念、图心智图、心像图或脑图等。思维导图是用线条、图形、图像、关键词、数字、颜色等方式呈现文本内容,其形式多样,诸如循环图、放射图、图表、流程图、树形图等,它们具有发散性、联结性、层次性、整体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等特点,以及开发潜能、化繁为简、拓宽思路、建构图式、培养逻辑性思维等功能[5]。
下面以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汤姆·索亚历险记》)读本为例,呈现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脉络的实例。这部小说由英国Jacqueline Kehl改写,简写本共13章4000余词,配有插图,词语浅显,难易适中,内容基本保持原貌,学习对象为大一“3+2”学生,他们的先修课程是中职英语,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词汇量较少,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弱,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厚。根据克拉申的观点[6],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当遵循“i+1”公式(i为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比较喜欢这类读物,《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比较符合该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他们能够基本读懂。开学初,布置阅读任务,要求读后勾勒一个概念图,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在班上与同伴分享。
图1 汤姆·索亚的人物性格的概念图
这是关于主人公汤姆·索亚人物性格的概念图,从三个维度描述汤姆的多元个性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个角色天真好动、勇敢机智、勇于探险的心路成长过程。
在了解第二章“汤姆刷墙”的时间、地点、任务、起因、过程和结果各要素之后,这个概念图展示了本章最精彩一幕——Tom挑逗Ben的幽默情境,运用清晰的线条和简洁的文字,把两个孩子语言动作和心理变化视觉化了,详细清晰地呈现了读者梳理小说情节的思维活动。
图2 Tom挑逗Ben的思维活动概念图
问题在教育行为中至关重要,它可以被用来激活认知过程,最终达到高效学习[7]。“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解决是一个智力过程,一般分为发现问题或界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利用相关信息、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价四个步骤。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包括问题解决的步骤和相关的策略[8]、以及对已有知识的组织以及合作交流等要素[9]。
文学阅读教学可以把问题解决学习作为一种方法,应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使之产生积极的心理意向。解决文学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应采用两种策略:一是问题导向策略,二是问题意识策略。前者是为促进思维发展而提问,即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解决学习中,引导他们跟着“问题”走,在阅读中深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后者是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而提问,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逐步养成从“无疑”变“有疑”的阅读习惯,进而形成质疑解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文学阅读教学过程也是一种持续创设问题情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促使学生思考和求解的语境。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为学生提供文学读本、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利用小说的人物、事件、环境等因素设置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面临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感到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够用,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发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最终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创造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如以“设置疑问”为起点,经过“探究讨论”“问题解决”环节,以“评价反思”为终点。其中,设疑环节至为关键,它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和未知知识的认知需求[10],能够形成学生真实的、内在的认知动机,间接影响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
例如,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提出的两个探究性问题:
(1)How did Tom manage to let others pay him to paint the fence?(Chapter 2)
(2)Why was Tom heartbroken when Becky said he was always showing off?(Chapter 13)
问题(1)会引发读者关注刷墙的戏剧性情节,观察Tom引诱小伙伴们干粗活的语言描述,思考Tom靠什么力量能够由悲(被罚)转喜(享受)。问题(2)会诱发读者细读Tom和Becky两人关系的细节,深思Tom“心碎”的前因后果,解读Tom在人们心目中反抗、叛逆、正义、勇敢、淘气、机灵、吹嘘等多面形象。这两个问题能够训练学生解疑释疑、求真求证、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问题意识是学习者提问的能力或质疑的思维品质。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面对困惑的实际问题时,就会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从而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认知不平衡和质疑解疑的心理状态就是问题意识的直接反映。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者,总是在学习生活中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具有反思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特点,问题意识策略是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也要提高学生解惑释疑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主动提问方面,教师能够做的有三件事。第一,避免随意布置识记类作业,企图以海量做题提高思维能力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思维活动是内在的、自主的、自由的,不是光靠外在的作业“逼迫”的。第二,应用启发式教学。当学生还没有弄懂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当学生对问题尚未考虑成熟难以表达时,老师不越俎代庖,而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如采用对比、分析、组合、类推、想象等思维技能,从字里行间捕捉问题,或变换思考角度,从不同层面挖掘隐藏在文本深层的问题或言外之意。
培养解惑释疑能力,贵在训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技能。发散思维是一种基于当前问题的已知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思考,从各个方面寻求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聚合思维是使用熟悉的规则来解决基于已知信息的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解疑释疑活动中,思维共振、相互激发、借题发挥的自由思维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集思广益;而理性反思、分析归纳、质疑评估的集中思维有助于综合意见、全面评估、完善结论。总之,解决文本和当下情境中的特定问题的过程,既满足了释疑解惑的心理需求,又提高了兼具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特征的思维品质。
阅读感受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故事的人物和事件,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领悟作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启示,也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表达阅读感受,是读者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对作品的思想和内涵,能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能做出自己的评论。通过文学阅读进行训练的创造性思维,是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而不是期待重大发明发现。
表达阅读感受,应以任务型活动为载体、以深度思维为核心,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言说”出来,使隐性的思维显性化。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说”包括讨论、评论、复述、解释等,“写”包括应答思考题、写读后感、写故事梗概、编剧、画画等。阅读一部小说后安排一些说或写的活动,要求学生完成其中一项,如(1)把小说中某一个故事与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或把小说中某一个人物与身边熟悉的人做比较;(2)说出或写出导致故事结局的2-3个主要情节;(3)想象故事的不同结局,证明该结局的合理性;(4)小说提到的哪些问题你还想了解更多一些,你打算怎么做;(5)把小说改编成短剧。这些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多种思维技能,如比较、分析、想象、解释、综合等,但创造性思维并非单靠某一种思维方法就可以产生的,它是理性和非理性的、逻辑和非逻辑的诸多思维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交缘、相互超越的产物,是一切思维形式最高度的综合。
阅读思维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将思维融入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的具体表现,也体现了课堂生态教学模式,并且能够促使学生由浅层阅读向深层阅读转变。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文学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基于文本,以读导思、以读促思,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语言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