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秀,柴维汉,卜易莹
(1.上海市嘉定区真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201824;2.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皮肤科,上海 201802;3.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上海200083)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潜伏在脊髓后根感觉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活化后所引起,累及皮肤及神经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为红斑、成簇状水疱呈带状分布,伴有严重的自发性烧刺痛或触发性诱痛。HZ的患者在皮损消退后遗留顽固的神经痛,疼痛超过1个月者,即可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PHN的患者疼痛程度高持续时间长,部分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可超过1年[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部分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2],给社会和医疗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西医治疗PHN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副作用明显、风险较高、费用较大。中医治疗PHN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耐受性好、经济性高等优势,近年来被临床所重视[3]。本课题组使用刺络放血疗法对瘀血阻络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PHN患者。入组标准:病程在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1个月-1年内,皮损部位为躯干及四肢,有明显沿着神经分布支配区域内的痛觉、触觉、感觉异常,局部可有色素沉着。排除标准:带状疱疹发生在颜面、头颈部、浅表大血管旁。有严重内科疾病不适合刺络治疗者(心肝肾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重症感染患者等),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等。总计64例入组,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 (32例)。其中治疗组男24例,女8例,平均年龄(63.78±4.89)岁;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12±7.0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治疗组 依据病人皮损,采用适当的体位,确定病人皮肤疼痛、麻木区域,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右手握住梅花针在治疗区扣刺,致皮肤潮红、微微出血,随后迅速于扣刺部位拔罐,一般每次2-3罐,根据患者疼痛区域选择火罐大小,拔罐10-15min后取下,用无菌纱布擦拭祛除血。每周1次,4周为一个疗程。
(2)对照组 采用单纯口服药物治疗,洛芬待因片(0.2g/片,国药准字H20020514,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天1次,连续口服四周。
1.3.1 疼痛、睡眠评价指标
评估患者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积分、睡眠质量(QS)评分。VAS评分的程度从0-10分,0分是没有疼痛,依次增加。疼痛持续时间从0-3分,0分为疼痛持续0.5-1小时,1分为1-3小时,2分为3-5小时,3分为>5小时。QS评分从0-10分,0分表示没有睡眠,10分表示最好的睡眠,分数越高表示越好的睡眠。
1.3.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临床阳性体征和疼痛消失。显效:大部分小腿,局部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疼痛无缓解
本试验所采集的最终资料经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性别、疗效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等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2 6.15±1.18 2.65±1.40对照组 32 6.03±1.20 4.62±1.53 t 1.256 -5.31 P 0.874 <0.01
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说明两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能达到止痛效果;治疗后的两组VAS相比,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见表2。
表2 疼痛持续时间积分变化(±s,分)
表2 疼痛持续时间积分变化(±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2 2.53±0.50 0.92±0.56对照组 32 2.41±0.61 1.85±0.71 t 4.533 -0.61 P 0.406 <0.01
治疗前两组的疼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说明两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能有效降低疼痛持续时间;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疼痛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减少疼痛持续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
见表3。
表3 睡眠质量评分(±s,分)
表3 睡眠质量评分(±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2 4.41±1.34 7.88±1.00对照组 32 4.84±1.19 5.72±1.11 t-2.203 1.472 P 0.381 0.019
治疗前两组的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说明两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两组间比较,治疗后的治疗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组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P<0.05,说明两种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睡眠质量评分比较P<0.05,表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见表4
表4 两组疗效评价(n,%)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为71.8%,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PHN是HZ最常见也是最顽固的并发症,约有10%-20%的HZ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PHN。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年龄是PHN的主要相关因素,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40岁以下的HZ患者几乎不会发生PHN,60岁以上的患者发病率可达50%,而70岁以上的患者发病率则高达70%以上[5-6]。PH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Anderis[7]认为脊髓背角结构改变可能是PHN的发病机制之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外周神经元损伤,位于脊髓背角浅层的C纤维与深层的β纤维构成假性突触,增强了低阈值感受器的敏感性,此时非伤害性的刺激传入即能够触发痛敏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增强躯体的疼痛敏感性。小胶质细胞可表达的多种促进疼痛敏化受体激活可能也参与了PHN的病理进程。Kastriti等[8-9]发现当HZ发生时神经元局部炎性浸润,小胶质细胞受多种炎性因子(IL-10、IL-6、TGF-β等)的影响,GABA受体、趋化因子受体等被激活,进而释放致痛物质导致了持续的慢性疼痛。加巴喷丁在结构上与GABA受体相似,即可通过竞争干扰GABA 缓解PHN 引起的疼痛[10]。西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微创介入神经阻滞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阿片类和非阿片类止痛剂、抗癫痫药物等,药物治疗效果有效且存在用药周期长、胃肠道副作用大等缺点。神经阻滞治疗虽然能有效缓解PHN的疼痛,但是对操作医师技术要求较高需要CT、B超、电生理监测等设备花费较高不利于基层医院推广,同时存在穿刺部位损伤(气胸、神经损伤等)、局麻药中毒,过敏反应、感染等风险[11]。
PHN在中医属于“蛇丹愈后痛”范畴,多因情志内伤、饮食失节而致肝胆火盛,脾经湿热内蕴,复又外感火热时邪,毒热交阻经络,稽留不去,瘀阻络脉,故而疼痛持久存在[12]。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久痛必入于络……稍有留邪,皆能致痛”。血行滞涩,瘀阻脉络,形成“不通则痛”。故“毒”和“瘀”是PHN的二大致病因素,其中“瘀”尤其重要。因此,治疗当以“祛瘀”为主,兼以“解毒”。刺络放血疗法是将刺血疗法与拔罐疗法相结合的一种中医传统外治技术,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项目运用梅花针扣刺皮部,梅花针又称皮肤针、罗汉针、七星针,在《黄帝内经》中属于“扬刺”“毛刺”“半刺”之法。通过叩打皮肤和穴位,以激发经络功能,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虚实,平衡阴阳的作用,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3]。叩刺皮肤后进行拔罐使壅滞在血脉之中的瘀血排出,促进新血的再生,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此二者相结合,使肌肉筋脉等得到更好的濡养,有益于机体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刺络放血疗法治疗PHN疗效明显,能有效缓解疼痛,治疗期间亦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刺络放血疗法治疗PHN具有止痛效果好、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